夜深人靜,思緒突然涌上心頭,總想動筆寫點什么,配上一首略帶傷感的《病變》,寫一寫自己最近的一些感悟吧。為什么要配上《病變》這首音樂,還要從大學時學車時的經(jīng)歷談起。記得有一段初冬時期,舍友們每天中午躺在溫暖的宿舍里愜意的午睡,或是打著游戲,而自己當時的學車之路是一波三折,每次都懷著一種忐忑的心情去練車。在凜冽的寒風中,常伴旅途的就是一首略帶傷感的《病變》,簡直和當時的心境不要太配。現(xiàn)在聽起來傷感倒也談不上,但是能給人一種舒緩平靜的心情狀態(tài),將自己的思緒拉回到不算太久的過去。加之上次在頭條寫文章轉(zhuǎn)眼已是兩年之前,這首略帶傷感的《病變》也算是自己重回頭條的一首賀曲吧。
近期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讓我想談一談關(guān)于“犟孩子”與“乖孩子”的問題。在絕大多數(shù)人眼里,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別人眼中的“乖孩子”,上學時很少需要家長的教育,每次都能按時主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也從來不會張口向家長要任何東西?,F(xiàn)在想一想,我都覺得不可思議。驚訝于當年的自己,甚至有時候會陷入懷疑,懷疑別人印象中的那個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過。不過對于別人從小認為的“乖孩子”形象,我自己并不這樣認為。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太聽從管教的“犟孩子”。
在外對長輩很有禮貌,乖巧聽話這是我的優(yōu)點,但是對于家長,我有時候會表現(xiàn)出自己“犟”的一面,有時候在家里把一些事情當作理所當然,對于家長的一些說教我會持有不同意見,甚至有時會和家長吵起來,但是在外人面前我一向表現(xiàn)的十分溫順。這種有時讓人分裂的感覺我想知道的人并不多,可能也只有我一人,不過我想這種“犟”來自于多個方面。
首先有家長對自己作為獨生子女的包容,隨著逐漸地長大我甚至越發(fā)感覺對我有些所謂的“溺愛”,我自認為我不配和“溺愛”沾邊,問任何人可能都覺得我和“溺愛”這個詞八竿子打不著,不過作為當局者,我自認為我的認識還是清醒的。有時家長過度的包容,逐漸成為了對孩子的一種“溺愛”,事事都想要為自己的孩子親歷親為,以至于自己也把很多事情當成了理所當然,其實這變成了一種對孩子的傷害。其次自己也存在著”不想長大”的思想,盡管已經(jīng)貴為人師,在外已經(jīng)能夠獨當一面,但是回到家里總會不自覺把自己當成長不大的孩子,家長有這種思想,自己同樣也存在著這種想法。這種想法也不是說整天掛在嘴邊,而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潛移默化,不自覺就會帶入其中的隱性影響。
當然,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問題,就像是一個孩子躺在沙發(fā)上,沒有人說讓你站起來自己就絕對不會下來一樣,誰都想躺在舒適區(qū),誰都想整天衣食無憂,不過換句話說,這樣就真的好嗎?這樣就可以一輩子讓你高枕無憂嗎?作為一個有志青年不應(yīng)該勇敢的邁出這一步嗎?如果連這說不上多大的改變都不能勇敢邁出的話,你還有什么資格談?wù)撟约核^的人生理想。
不過對于”犟孩子”的形象,更多時候感覺還是一個”乖孩子”,現(xiàn)如今最大的表現(xiàn)就是遇到事情更多的都會想和家長溝通,征求他們的意見……(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