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傘永遠掌握在高個子手上。——《橫空出世》
1999年,一部名為《橫空出世》的電影在我國上映。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之后,各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研制、并成功爆炸了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故事。
實際上,電影中對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的描寫,遠不如真實的歷史上那樣復雜,研制原子彈背后的故事復雜而又心酸,每一個故事的后面,都是老一輩人的智慧和深切的愛國情懷。
讓我們把時間線撥回到1964年10月16日。
這一天下午3時許,在新中國的西北地區(qū),伴隨著倒計時的結束,工作人員按動了原子彈的起爆按鈕。伴隨著一聲巨響,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當時原子彈爆炸的現(xiàn)場,不僅有眾多的科學家以及戰(zhàn)士,還有一名記者。
這名記者叫做孟昭瑞。在看到升騰起的蘑菇云后,孟昭瑞難以抑制住心中的喜悅,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萊卡相機,拍下了這一永載史冊的照片。
突然,原子彈爆炸產(chǎn)生的火球變暗,產(chǎn)生了高達數(shù)千米的煙柱,之后迅速形成了一個空洞,巨大的吸力將周圍的煙云吸了進去,便形成了著名的蘑菇云。
孟昭瑞趕忙換上哈夫林相機,記錄下了這一經(jīng)典場景。
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使世界格局再度洗牌,多了一股不可忽略的強大力量——新中國。這一成就無疑使我們的腰板更加挺直,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和國際地位獲得根本性的提升。
時間很快便過去了2年。
1966年10月,就在新中國成立17周年后不久,新中國政府經(jīng)過慎重考慮,決定公布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場景的相關影響資料。
這些資料在當時都是處于絕對保密狀態(tài)的,為保險起見,在資料公布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的審查。當時主持這項工作的是周恩來總理,而孟昭瑞拍下的照片處于審查之列。
周恩來在收到這些照片后,親自對其進行嚴格的審查。當看到那張蘑菇云的照片時,周恩來沉思片刻,密令:將這張照片下方的地面部分裁掉后再予以公布。
周恩來為何會作出如此指示?這道指示的背后,又隱含著怎樣的良苦用心?
這還要從新中國和原子彈之間的故事講起。
原子彈技術的首次亮相,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
1945年8月6日,為加速日本帝國主義的投降,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市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將廣島置于一片火海之中。3天之后的8月9日,美國再次向日本的長崎市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使長崎市也陷入了一片哀嚎中。
兩顆原子彈的爆炸,不僅摧毀了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也給予垂死掙扎的日本帝國主義一次致命一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嘗到原子彈甜頭的美國,自然不會放棄使用原子彈的權力。
作為世界上首個掌握原子彈技術的國家,美國建立起了所謂的核壟斷,妄圖憑借該技術對全世界進行恐嚇,以建立起對全世界的霸權主義。
1945年7月16日,美國爆炸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后,實力與其抗衡的蘇聯(lián)按捺不住了,于是,蘇聯(lián)方面也秘密開始了對原子彈的研究。
1949年9月23日,在新中國宣告成立的前夕,蘇聯(lián)成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彈,打破了美國在世界上建立起的核壟斷格局。
之后,英國和法國也分別于1952年、1960年,成功爆炸了屬于自己的原子彈。
此時的聯(lián)合國五常中,只剩下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原子彈。
當時國際處于冷戰(zhàn)的陰影籠罩之下,兩大陣營的對抗,令世界各國不由得人人自危。尤其是新中國,所面臨的環(huán)境非常不友好。盡管我國在朝鮮戰(zhàn)爭中打贏了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迫使美國在投降書上簽字,但美國對新中國依舊十分排斥。
據(jù)史料記載,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美軍將領麥克阿瑟曾建議杜魯門對新中國使用原子彈,幸運地是,杜魯門拒絕了麥克阿瑟的提議。
另外,在1954年9月,解放軍對金門進行了炮擊。美國借此事再次威脅新中國,妄圖再次對我國實施核打擊,同時位于臺灣的國民黨殘余勢力也開始蠢蠢欲動,打算借機反攻大陸。
1955年1月,解放軍又解放了有美軍駐扎的江山島等地。外強中干的美國當局又再次威脅新中國,妄圖使用原子彈對我國發(fā)起進攻。
美國一連幾次的核威脅,使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深刻意識到,我們必須制造出自己的原子彈,才不會受到別國的核威脅。
不久之后,新中國在廣西首次發(fā)現(xiàn)了鈾礦資源。而鈾礦資源正是研制原子彈的重要原料,加之此時新中國的國民經(jīng)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經(jīng)濟形勢有所好轉,因此原子彈的研制可以開始了。
另外,隨著錢三強、錢學森等一眾愛國科學家的回國,讓新中國的原子彈事業(yè),成功出現(xiàn)了一屢曙光。
然而,研制出新中國自己的原子彈遠非沒有那么簡單…
- 一、“在這個世界上,傘永遠掌握在高個子手里”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面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蘇聯(lián)為了同美國對抗,擴大自己的陣營,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便頻頻示好,兩國關系進入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蜜月期。
時間很快來到1957年,彼時中蘇兩國的關系非常友好,用“親如兄弟”這四個字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疤K聯(lián)老大哥”這一說法,正是從那個時候流行起來的。
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蘇聯(lián)毫不吝嗇地對新中國慷慨解囊,不僅援助了新中國多達156個項目,使幾乎奄奄一息的工業(yè)得以起死回生,還以極低的利息向中國發(fā)放了大筆貸款,用以支援經(jīng)濟建設。
在獲悉中國遭受到來自美國方面的核威脅后,蘇聯(lián)方面也沒有坐視不管。
1957年,時任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曾考慮將原子彈的制造技術轉讓給新中國,還同新中國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xié)定》,將蘇聯(lián)對新中國的核援助由民用轉變?yōu)檐娪谩?/p>
蘇聯(lián)當局對此事很上心,不僅派了大量核物理專家來到新中國,還帶來了大量的研究資料,新中國的核武器事業(yè)似乎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即將邁開第一步。
然而,就在所有人滿心歡喜等待著我們研發(fā)出自己的原子彈時,意外出現(xiàn)了…
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訪美前夕,赫魯曉夫同美英兩國進行了禁止核試驗方面的談判。蘇聯(lián)方面認為,如果歐洲等國知道蘇聯(lián)幫助中國發(fā)展核武器一事,極有可能對接下來的談判以及赫魯曉夫訪美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蘇聯(lián)單方面于1959年6月20日撕毀了同中國之間的約定,暫停了對中國所有的援助,不僅將派出的專家全部召回,還將帶來的研究資料就地銷毀。
新中國對原子彈的研制暫時陷入了僵局。
- 三“我們自己也可以試試?!?/li>
面對蘇聯(lián)方面的爽約,新中國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獨自開始了原子彈的研制,這就是著名的596工程。
于是,一場史無前例、浩浩蕩蕩的巨大工程就此開工了,無數(shù)的科學家,數(shù)十萬人民在西北地區(qū)的戈壁中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年又爆發(fā)了三年自然災害,使得全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受了重創(chuàng)。
在這種條件下,遠在戈壁灘的科學家們連起碼的溫飽都成了問題,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放棄,因為他們知道,現(xiàn)在做的事情是為了新中國的未來。
新中國的核工業(yè)基地——221核工業(yè)基地建在青藏高原上的金銀潭草原上,此處環(huán)境十分惡劣,海拔高達3200米,每年只有在6、7月時才會有好天氣,其他的時候不是鵝毛大雪、就是黃沙滿天。
在基地內(nèi)的科研人員們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每天不僅要克服艱苦的條件,還要面對艱巨的研制工作?!疤飚敺?,地當床,野菜野草當干糧”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長達5年的艱苦奮斗后,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終于具備了雛形。
1964年7月,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221核工業(yè)基地組裝完畢。
1964年9月28日,由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為“九院”)副院長吳際霖帶隊,同九院的工作人員,一同將第一顆原子彈和其他試驗儀器,在絕密、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放到了一級專列上。
據(jù)后來解密的檔案,為保障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周恩來作出了“三保”指示,即“保裝、保運、保響”,從運輸原子彈的列車到隨車的押送人員以及專列的駕駛人員都經(jīng)過了層層篩選。
在運輸原子彈時,為最大程度上避免原子彈各個部件之間的碰撞與摩擦,要求駕駛人員必須時刻保證專列處于勻速行駛的狀態(tài)。
在檢查專列時,使用的鐵錘全部更換為特殊的銅制榔頭,以防檢驗員在敲擊火車輪時產(chǎn)生火花。另外,為防止沿途的高壓線產(chǎn)生的靜電對原子彈造成影響,專列途徑所有橫跨鐵路上的高壓線,在列車通過的期間必須停電。
時間很快便來到了1964年10月14日,張愛萍將軍傳達了中央軍委的命令:
原子彈的試爆時間定于兩天后的下午3時。
1964年10月16日,試驗場上建立起了一個高達103米高的鐵塔,整個試驗場處于一種極為緊張而又嚴肅的氣氛中。
上午9時許,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專業(yè)吊裝設備的運送下,緩緩地坐在鐵塔頂部。緊接著,幾名科學家以最快的速度登上了鐵塔,給原子彈安裝上了用于起爆的雷管和電源。
下午2:30左右,遠在60公里開外的張愛萍通過秘密電話,向周恩來報告“一切正?!?。
周恩來回復:“按時起爆”。
此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1964年10月16日14時59分50秒,距離起爆只有10秒鐘的時間了。在場的所有人,都將心提到了嗓子眼,為10秒后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捏了一把汗。
當時,負責起爆的人名叫韓云梯。
在得到準備起爆的命令后,他立即按下了起爆按鈕。隨著倒計時的完成,原子彈成功地完成了點火、起爆的一系列過程。
15時整,隨著一聲巨大的爆炸聲,一個劃時代的場景來臨了,在試驗場區(qū)方向立即傳出了一股耀眼的閃光,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自此,中國人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原子彈,粉碎了美帝國主義的核威脅陰謀,使其再也不敢有利用核武器威脅新中國的想法。
在那之后,新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得以嶄露頭角,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國際地位,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中國人的腰板要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要硬、都要挺直。
- 二、“把地面裁掉后再刊登”
一轉眼,2年的時光匆匆地過去了。
1966年10月,經(jīng)過全面、深入、慎重地考慮,中共中央決定解密原子彈爆炸時留存的影像資料,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進行戰(zhàn)略威懾。
其中,孟昭瑞冒著生命危險拍下的幾張照片赫然在列。在發(fā)表之前,孟昭瑞將這幾張照片送到了周恩來的辦公桌上。
周恩來面色凝重地對這幾張照片仔細地端詳了起來,沉思片刻,緩緩地說道:“把地面裁掉后再刊登?!?/p>
那么,周恩來為何做出如此指示?馬上為您解密。
第一,照片可能會暴露出核試驗場地的具體位置。
若帶有蘑菇云的照片沒有經(jīng)過處理,直接予以公布,將使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可以從地面上的一些建筑物、地面特征,判斷出核試驗場地的方位,從而對核試驗場進行轟炸。
實際上,在這之前就有過類似的教訓。1963年,《中國畫報》刊登了一張有鐵人王進喜的照片,這是王進喜在大慶油田時留下的影像。
在日本方面看到這張照片后,有日本專家通過王進喜的穿著,判斷出了他所在的油田大致方位,后來又通過王進喜手中拿的手柄,推斷出了鉆機型號、油井的直徑以及大慶油田的年產(chǎn)油量。
在獲知了這些信息后,日本方面預感到中國會向其采購相對應的煉油設備,便開始生產(chǎn)其符合中國要求的煉油設備,并從中賺了個盆滿缽滿。
因此,有了上次的教訓,關于原子彈爆炸的照片必須裁減掉地面部分。
第二,照片可能會暴露出原子彈的爆炸當量。
若沒有裁掉地面部分,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會估算出蘑菇云的頂端到地面的大致距離,繼而估算出中國原子彈的爆炸當量,將使中國原子彈的戰(zhàn)略威懾力量被大幅削弱。
要知道,恐懼來源于未知。只有讓對手摸不清自己的底牌,才會讓對方對自己有所顧忌。因此,基于上述兩點原因,周恩來下令裁掉地面的影像之后再予以刊登。
從原子彈的研制到爆炸成功,再到照片的解密,無不凝聚著黨中央乃至全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我們今天享有的和平,是通過老一輩人的不懈奮斗換來的,我們必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才能對得起他們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