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路上,發(fā)現(xiàn)美,分享快樂!
去往九嶷山舜帝陵的冷九公路,古時就是祭拜舜帝的官道,路途中有一座驛站,慢慢發(fā)展為一個村子,這就是路亭。路亭村有一座云龍牌坊,氣勢非凡,很多經(jīng)過此地前往九嶷山的游客,都會順道來這里看看。
翰林祠牌坊
路亭村牌坊對面有一座小山,獨立成峰,山前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這里有一家客棧名為云客山莊,在此打個尖吃個午飯。等待時查看地圖,發(fā)現(xiàn)門前的這條小路通往不遠(yuǎn)處一個叫九安背翰林祠的地方,這個地方曾在九嶷山的宣傳冊上看到過,沒想到藏在這里。
進(jìn)士及第牌匾
吃完飯,驅(qū)車順著這條小路鉆進(jìn)大山,峰回路轉(zhuǎn),里面竟然是一片開闊地,真有一種遇見桃花源的感覺。前方有一座小鎮(zhèn),名為灣井鎮(zhèn),從這座小鎮(zhèn)穿過,跨過一條小河后,順著小河旁的馬路一路前行,就來到了九安背村。九安背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奇怪。
翰林祠牌匾
穿過狹窄的巷道,來到村子的中心,這里是一口大池塘,池塘后面,就是那座翰林祠了。這規(guī)模,感覺絲毫不輸路亭的云龍牌坊。站在門口欣賞翰林祠牌坊,門樓下有正在下棋的村民,熱情的邀請我進(jìn)去。外面氣溫高達(dá)35度,門樓下卻清涼無比,這也算是一種祖上的福蔭吧。
村民們下的三子棋
村民請我下兩盤,可是一看棋盤就蒙圈了。用的是圍棋的黑白子,初看以為是五子棋,但棋盤卻是回字形的,他們稱之為三子棋。看了一會兒,感覺不明就里,還是去做我的正事,參觀祠堂吧。
數(shù)重廳堂
這個祠堂是為紀(jì)念村中族人李世南而建,為李氏宗祠,因李世南曾考中進(jìn)士并入翰林,所以取名翰林祠,牌坊前的八字山墻,正是其身份的象征。祠堂規(guī)模宏大,宋時建下座三廳,清時修前座二廳,明時修祠前牌坊,從而形成一池、一牌坊、一戲樓、五廳堂、五天井和兩廂房的格式。其中,戲樓建于前廳,在湘南,戲樓似乎是祠堂的標(biāo)配。
天井
對于九安背的名字,還是比較好奇,詢問下棋的村民,好像并不愿回答。還好又來了一位熱心村民,指著村子前的一片大山說,那里是九巖,村子位于其后所以得名。還給我指了條明路,掃描門楣下的二維碼。
封火墻
二維碼果然是個好東西,里面有我想知道的更詳細(xì)信息。九巖背因位于九座巖洞的背面而得名,久而久之,從九巖背就變成了九安背。那么,此村的先祖又是誰呢?原來正是李道辯,這個答案也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戲臺
九嶷山入口處的下灌村,被稱作江南第一村和麻將始祖故里,該村始祖正是南齊大將軍李道辨,他本為到此平定瑤民叛亂,沒想到任務(wù)還沒有完成,南齊卻滅亡了,無奈選擇在此地定居。九安背村距下灌村不遠(yuǎn),村中族人全姓李,正是李道辨定居后開枝散葉的結(jié)果。
三魚紋飾
村民同我說,翰林祠最初為李世南二子所建,老大則住在離此不遠(yuǎn)的另一個村子,也稱翰林,可惜缺少一座厲害的祠堂。李世南是和蘇東坡同時代的人,文采出眾,尤其擅長山水畫。蘇軾曾專門為他的一副畫寫了兩首詩,名為《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中第一首被廣為流傳:“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在此地讀來,感覺更加有韻味。
清朝的石獅子
村民還專門帶我參觀了牌坊前石礎(chǔ)的三魚花紋,三條魚共用一個魚頭,很有裝飾感。他說,幾乎每一處的紋飾都沒有重樣的,顯然,對于自己的先祖,村民們是非常驕傲的。
(極客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