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讓4歲女兒讀幼兒園,
卻帶她騎行拉薩
兩年前的疫情,改變了無數(shù)人的生活,也包括90后單親爸爸鈄皓倍。
他的工作被迫停滯,女兒停課,突然間有了大把的時間和孩子相處。
回想起20多歲時孤身騎行進藏的往事,阿鈄做了個驚人的決定:
帶著4歲的兜兜,重騎川藏線。
征得女兒同意,阿鈄準備好衣服和藥品,購置好補給,手繪了一張詳細的騎行地圖。
4月1號,女兒的生日月。阿鈄騎著自行車,拖著專門為女兒改造后防風、擋雨又保溫的拖車,從東莞出發(fā)了。
路過玉林的稻田,從未踏出城市的兜兜站在田邊,看著遠處農(nóng)民插秧,脫口而出了一句:“爸爸,我知道這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在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他們穿越一望無際的金色麥田,和稻草人約會。
在云南撫仙湖邊,風吹起兜兜的帽子,父女倆停留很久,感受自然送來的浪漫。
兜兜穿著漢服在藍靜的洱海邊散步,牽著爸爸的手登上玉龍雪山。
看過蜿蜒曲折的怒江天路“72道拐”,在業(yè)拉山追逐野兔……課本和繪本里的那些插畫在她的眼前鮮活了起來。
一路上不是沒有過意外,父女倆有一次迷了路,誤入山村小道,結(jié)果路的盡頭是一片玫瑰花海。
負重兩百斤,每天騎程幾十上百公里,自行車后輪變形,阿鈄不得不推著車在山路上慢慢挪。
兜兜就在后面扶著,蹦蹦跳跳地給爸爸加油打氣。
翻越紅拉山時,雨勢磅礴,一路推著車護著女兒的阿鈄生了病,等找到住處安頓好女兒,才昏昏沉沉地睡過去。
醒來后才發(fā)現(xiàn),兜兜寸步不離地守著他、照顧他。
出發(fā)的第49天,阿鈄和女兒騎到了香格里拉,晚上12點,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巧遇兩輛陌生的轎車一前一后幫他照明導航。
為了傳遞善良和感恩,阿鈄購買了多套畫筆和書本,沿途送給遇到的小朋友。
翻越完海拔5130米的東達山,意味著這趟騎行即將收官。
阿鈄興奮地朝著天空揚灑龍達,寄托好運常伴女兒。兜兜踩著雪抬頭看向爸爸,小臉滿是開心和幸福。
兩年前,鈄皓倍給兜兜寫過一封信:
“希望教會你人生的一課叫堅持,東莞到拉薩有四千多公里,其中有十幾座高海拔的山,這個距離看著好遠好遠。
可當你堅持下來,每天積累跬步,便可行四千多公里,你的人生也是一樣?!?/p>
那次西藏之行,讓阿鈄決定讓兜兜邊讀書邊旅行,取代已經(jīng)讀了兩學期的幼兒園。
如今回望兩年的旅程,阿鈄提筆給兜兜寫下了新的信,肯定了女兒的成長:
“這所‘全國幼兒園’你快要畢業(yè)了,一路上那么多人分享他們的愛,也帶你分享我們的愛。
希望這些堅韌、勇敢、善良都能成為你的性格底色,去做一個追光的女孩。
但追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記得上學后要好好學習,你才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標追求,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看著如今在人群中分外明朗的小女孩,想必那些咬牙堅持的時刻,已然化作她闖關人生的勇氣和膽量。
滑動查看內(nèi)容
環(huán)游旅行的孩子,
會有什么不一樣
和鈄皓倍有一樣想法的,還有一組家庭,5年前因《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學區(qū)房》一文而火爆全網(wǎng)的喬爸喬媽。
三十而立那年,回顧自己的人生,喬爸突然覺得,沒有人在意他們喜歡什么。
而4歲的兒子巴喬,也即將步入常規(guī)內(nèi)卷的道路,伴隨著焦慮與困惑,被外界推搡著走。
兩個不甘從眾的爸媽,趁著孩子沒上小學、父母康健,毅然決然辭去工作,帶著兒子踏上環(huán)游世界的路。
他們在希臘圣托里尼,看湛藍色的天空。
在荷蘭風車村,看古老的風車運轉(zhuǎn)不息。
在黃石公園,看慢吞吞的野牛咀嚼枯草,看滾燙的沸水熔漿散布奔騰熱氣。
在墨西哥,看幾代人用鮮血和努力換來的民族解放和獨立。
在奧斯維辛,為那些無辜的孩子哭泣,為殺戮的魔爪伸向兒童而感到憤怒、悲憫。
那四個多月的時間,他們走過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
如今五年過去了,他們四海漂泊游歷五洲,走過34個國家后,旅居芬蘭。
按照喬媽所說,巴喬也從一個4歲小頑童,成長為自我意志逐漸清晰的9歲大男孩。
人人都追問:“環(huán)游這么久,孩子有什么不一樣嗎?”
喬媽說,以前大家總覺得孩子小,根本記不住去過的地方。
但其實,這五年間,巴喬吃過的飯走過的路遇到的人,無一不刻在他的心里。
那些書本里的名詞不再是無意義的符號,而是住在孩子頭腦里隨時被激活的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
這讓他充滿無止境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甚至會潛意識地進行橫向、縱向知識拓展。
比如在電視上看到宋朝的茶文化、飲食,會對比同時期歐洲發(fā)生了什么事。
9歲的他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世界觀,那些走過的路,已然在他心里生根發(fā)芽。
比付出金錢更寶貴的,
是給孩子用心陪伴
兩個沒走常規(guī)路線的家庭,自然伴隨著爭議。
“別看了,普通人學不來的。”
“還得是家里有礦,要不就是團隊操作。”
但實際上,阿鈄和喬爸喬媽和我們一樣是會為存款見底而憂心的普通人家。
騎行兩個多月,阿鈄帶的錢并不多,所以在路上他做了很多份工作。
有時候在工地或飯店打個零工,有時候會擺個地攤,停下來的時間,就帶著兜兜慢慢領略當?shù)氐娘L土人情。
喬爸喬媽也是用攢了好幾年的存款,孤注一擲似的帶孩子走出了國門。
我們只看得到他們表面的灑脫和從容,卻無法體會其中的挫折和艱辛。
讓他們和我們不同的,是讓孩子多見世面而多些選擇權的決心和毅力。
比他們付出的金錢更寶貴的,是給孩子的時間、精力和用心陪伴。
想起一位叫@老極的父親講過的一段話,他說:
每一個孩子都像是從外星球來的,獨一無二,但是后來都被強行“標準化”,仿佛是流水線加工出來的一樣。
一個7歲的小孩說自己活著沒有意思,家人不理解,看著新聞上層出不窮的心理疾病低齡化也不理解,覺得是現(xiàn)在的孩子太矯情。
其實不是,是社會的節(jié)奏讓孩子過度、過早地去學習,在壓抑的學習氛圍里喪失了童年應有的快樂。
一直被束縛在混凝土社會的孩子,和無拘無束奔跑在自然里的孩子,對世界的熱愛是不一樣的。
那一路和父母一起征服種種挑戰(zhàn)的經(jīng)歷,會讓孩子在面對未來生活的挫折時,知道如何去努力,如何去加油,如何堅持不懈地往前走。
那些刻在頭腦中的美好畫面,會讓他在產(chǎn)生灰色念頭時,認識到世界仍然值得熱愛,值得勇敢守護,值得再次擁抱。
像某位攝影師說的:
“少年時代看過的風景,會長留在腦海中。直至成人后,面對人生的分岔路時,給予我們鼓勵和勇氣的,可能不是曾經(jīng)說過的話,而是那曾經(jīng)看過的風景?!?/p>
阿鈄和喬爸喬媽的旅程還會繼續(xù),從前我曾想,父母到底該如何確保孩子一生快樂幸福的生活?
如今看了他們的故事,答案開始清晰:
比起足夠的物質(zhì)保障,其實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一顆溫暖、健康且強大的內(nèi)心。
不論是高山還是低谷,他都能樂觀到擁有消化、解決所有問題的力量。
也許我們沒法像阿鈄和喬爸喬媽那樣,帶著孩子縱穿地圖。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做到:
偶爾抽身工作和學習,放下手機,用心地陪伴孩子走出家門,去接觸自然。
遠一點可以是假期全家策劃下兩三日的遠行,去看野鳥,玩新鮮的泥土,感受自然和自由帶來的快樂。
近一點可以是小區(qū)的綠化,可以是某個公園,或是郊區(qū)的森林公園,父母子女交心的一場散步,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只要父母對孩子心里有愛和陪伴,家門口就是詩和遠方。
最后,和大家分享兩段話吧。
一段,是@鳳凰網(wǎng)采訪鈄皓倍時,他養(yǎng)育女兒的心得。
“以前,我們的父母總是幫我們選擇好道路,但是在這個講究開放和自由的年代,我認為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更重要。
父母,更多時候是一個引路人,帶孩子看世界,讓她自己摸索以后該選擇什么樣的路?!?/p>
一段,是喬媽寫下的對孩子的希冀:
“爸爸媽媽不想僅僅教會你如何拼命的學習,如何擁有所謂勵志人生。
我們更想教會你,跌倒時如何跌得從容而有尊嚴;
受到傷害時,如何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如何才能頑強地自愈;
遇到?jīng)_突與分歧時,如何包容、退讓和堅持。
成長的路上,我們愿意陪伴你任何的失敗、痛苦、無助和彷徨,愿意教會你怎樣才能勇敢,怎樣才能獲得智慧和力量。”
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