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客對著英國政客“咆哮”了5個小時,就能讓英國政府放棄與華為合作建設5G網(wǎng)絡,如今中國已經(jīng)建成了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wǎng)絡,而英國都已經(jīng)有27%的人每天少吃一頓飯了,工人們罷工走上街頭抗議,政客們嘴里還是只有反俄反華、對華脫鉤,不知道該說他們能力差還是太聽美國話了。
曾任美國白宮亞洲政策顧問的博明,曾煽動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fā)動“貿(mào)易戰(zhàn)”。而他這兩天又上了熱搜,起因是英國媒體發(fā)表的一篇文章,里面曝光了美國逼迫英國將中國華為攆出5G網(wǎng)絡建設的內(nèi)幕。
內(nèi)容顯示,原本英國政府不太看好諾基亞和愛立信參與網(wǎng)絡建設,因為它們的性價比沒有華為高,且美國聲稱華為技術上存在的“安全隱患”,英國也并不認為會影響到本國的安全。
然而美國派出博明,在會談時“粗魯無禮”,對著英國政客咆哮了五個多小時,硬是讓英國放棄華為。
而此事之后,博明便順利升任了特朗普白宮的副國安顧問。五個小時的“無能狂怒”就能逼迫英國政客妥協(xié),在大家看來可能是一件完全不符合邏輯的事情,但實際上多年來,美國就是靠操縱歐洲的這些政客,保證了歐盟始終以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優(yōu)先。
歐洲這些政客本就是被美國推舉“上位”的,只要親美聽話就夠了,所以不僅能力差,每天腦子里都是如何拉選票博眼球,在外交博弈上與中俄外交官無法相提并論。環(huán)顧歐洲,自默克爾之后,為何就沒有一個上得了臺面的政治家?
歐洲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美國需要歐洲的巨大市場。相比之下,美國作為海權國家,更需要歐洲這塊陸地,來保障自己的各種利益,比如軍售、電信業(yè)務等。美國通過干預歐盟的政治決策,來達成自己政治和經(jīng)濟方面的目的,并通過控制歐洲的媒體,來影響歐洲人民的思想。政客的立場不跟美國站在一起,在選民眼中就是錯誤,連海選都過不去。
今年7月末,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鏡頭前抱怨,說在西方媒體眼中,他還不如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受歡迎”,在節(jié)目上,一個鏡頭都沒給他。
隨后,俄外交部發(fā)言人扎哈羅娃公開點名博雷利,“友好”分析起了西方媒體不報道他的原因稱:“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一派胡言后,辯論節(jié)目的主持人就暈倒了??梢娐爮U話不安全,倒是沒必要進行報道了?!?/p>
扎哈羅娃一句話嗆了兩個人,讓西方政客“顏面全無”。
總在事件交鋒的過程中“吃癟”,除了能力不行,他們心思也不在外交上。
如今的選舉早已經(jīng)偏離了良性競爭,淪為一場“金錢政治”的游戲。為了討好選民,政客什么都能說。
以2020年美國總統(tǒng)和國會選舉為例,此次選舉總支出高達144億美元,被稱為“史上最燒錢的大選”。其中特朗普收到競選捐款6.01億美元,拜登收到9.52億美元。
縱觀近二十年的選舉總花費,從2000年的30億美元,一路激增到144億美元,金錢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成為左右選舉過程的重要手段。相同的事情也發(fā)生在歐洲,美國通過自己的“鈔”能力,保證上臺的都是些聽話親美的無能政客。
現(xiàn)在的歐洲政客們爭相給美國當打手,就算天然氣價格高企,挨餓的不是他們,受凍的也不是他們,他們只會表面上假裝在乎,歐洲老百姓們只能在這群矬子里拔個大個。無論是外交水平還是底氣,拿什么跟我們中國的外交官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