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縈繞在全球電子及工業(yè)制造業(yè)周圍的關鍵詞,充斥著“芯片荒”“價格暴漲”“一芯難求”等詞匯。
作為世界MCU控制芯片生產巨頭的意法半導體,旗下的一款電子控制系統(tǒng)核心芯片L9369-TR型芯片,在去年缺芯最為緊張的三、四季度,這款芯片的報價一度上漲了100倍,從平穩(wěn)期的30元一顆一路飆升至3500元的高位,即便是這樣的高價仍然嚴重缺貨。
然而僅僅過了8個月的時間,價格又從3500元的高位一路下滑至670元,跌幅達到81%,更有一款TPS61021的通用消費類電源管理芯片,價格已從去年45元的最高點跌至目前的3元左右,跌幅達到93%,這還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芯片制造廠商正在經歷著冰火兩重天式的炙烤!
為何短短1年多的時間里,芯片產業(yè)會經歷如此大的過山車反應,從“芯片荒”到“需求荒”,從“一芯難求”到“砍單不斷”?
要搞清楚芯片價格暴漲暴跌的原因,就必須搞明白一個基本的邏輯:那就是商品價格波動到底跟哪些因素有關?
在經濟學里,商品價格波動,短期取決于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商品價格上漲意味著需求大于供給,商品價格下跌意味著供給大于需求,短期的價格波動反映的是需求側和供給側相互博弈所產生的結果;但是長期范圍內,商品的價格則取決于商品的價值量,也就是生產這件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舉個簡單的例子,豬肉從30年前的2元一斤,漲到現在的20元一斤,表面上看豬肉價格漲了很多,實際豬肉的價值量反而是降低的,因為飼養(yǎng)屠宰一頭豬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30年前要少很多,30年前購買一斤豬肉大概要花費工薪階層100分之一的工資,但是現在購買一斤豬肉,大概只要花費工薪階層300分之一的工資,因此豬肉的價格雖然漲了,但是價值量確是降低的。
我們再以豬肉的短期價格為例,豬肉幾個月內可能會由20元一斤漲到30元一斤,再跌到15元一斤,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豬肉的供給因為受到各方面的影響而產生波動,比如疫情影響了豬肉的運輸,市場豬肉短缺,需求大于供給,價格就開始上漲,當養(yǎng)殖戶看到豬肉上漲,就開始大量飼養(yǎng)生豬,幾個月后大量的生豬開始出欄,且運輸也趨于正常,豬肉供給量突然大于需求量,價格就會產生暴跌,當豬肉的供給量和需求量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時,你會發(fā)現豬肉價格又會回到20元左右的價值量附近。
那么按照這個需求、供給以及價值量之間的邏輯關系,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何芯片產業(yè)會產生過山車式的反應了?
首先咱們先來分析一下2021年芯片產業(yè)價格暴漲的原因,貓叔歸納了以下三點因素:第一是新冠疫情的影響,新冠疫情的影響不僅僅是芯片產能跟不跟得上的問題,而是整條芯片產業(yè)鏈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yè)為主的東南亞和印度地區(qū)。
從2021年4月開始,越南爆發(fā)一波重大疫情,到了5月18日越南北部工業(yè)省北江省就關閉了省內4個工業(yè)園,富士康、立訊精密、三星電子等企業(yè)都進入了停產狀態(tài)。
隨后6月1日,全球半導體封測重鎮(zhèn)馬來西亞宣布全面封鎖,全球50多家企業(yè)在馬來西亞的分廠全部停工。到了8月份,馬來西亞疫情反彈,意法半導體位于馬來西亞的工廠出現集體感染,工廠生產再次中斷。
然而這些地區(qū)受到的影響跟印度相比那簡直是不值一提,從2021年4月底開始,印度疫情出現大爆發(fā),連續(xù)一個月單日新增超過了20萬,其中連續(xù)半個月單日新增超過30萬例,還有一周連續(xù)超過40萬例,印度舉國上下人人自危,命都快沒了,哪有心情搞其他的,整個工業(yè)生產都陷入停滯狀態(tài),更別說對芯片產業(yè)的沖擊了。
工廠無法按時開工,導致原材料的供應嚴重短缺,推高了原材料的價格,同時芯片制造業(yè)的產能受到極大壓縮,大量的運輸車輛無法正常運輸、大量的船舶無法靠岸,又導致貨運成本急劇攀升,加之大量的訂單無法按時交付,導致了加價提貨的事情頻繁發(fā)生,反反復復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原有的供應鏈生產節(jié)奏,使得供給側受到極大的擠壓,為價格的暴漲點燃了第一把火!
第二是美國制裁華為產生的影響,2021年3月,美國開展了對華為的第四輪制裁,限制華為的器件供應商只要涉及美國技術的產品,就不允許供應華為5G設備,而這一項禁令公布之后,可以說直接腰斬了華為的消費者業(yè)務,要知道華為在2020年第二季度曾經超越了三星的手機出貨量,登頂了世界第一,現如今卻只能屈居第九名!
但問題來了,華為受到制裁跟芯片價格暴漲有什么必然聯系呢?
大家想想看,如果你作為國產手機廠商的一員,你在看到華為被制裁的慘狀后,是不是會擔心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于是拼了命的追加5G芯片的訂單,以防被美國釜底抽薪。
同時華為的隕落是不是會釋放出巨大的市場空間,這也給其他手機廠商創(chuàng)造了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尤其是被華為氣的牙癢癢的某星和某果,于是大家會看到華為被制裁后,整個手機產業(yè)都沸騰了,紛紛增加5G芯片訂單去搶奪市場空缺,這也給芯片短缺的現狀又來了個火上澆油,在需求側進一步推高了芯片價格!
第三是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崛起,2021年由于受到疫情影響,絕大部分產業(yè)都不景氣,然而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卻逆勢增長,那么問題來了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對芯片產業(yè)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數據,一輛傳統(tǒng)汽車需要的芯片種類大約40種以上,單輛車的芯片使用總量在500-600顆,主要包括MCU、功率半導體、傳感器和各類模擬器等。
然而這一數字在新能源汽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單輛新能源汽車的芯片種類可達150種,芯片使用數量可達1000到1200顆,一些高端的新能源車型,芯片使用數量甚至達到2000顆,妥妥的芯片大戶,這一數字是不是有點超乎各位的想象!
我們繼續(xù)來看,2021年全球各國都在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尤其是美國感受到了來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巨大威脅,于是在2021年3月,拜登宣布了2.25萬億美元的基建與經濟復蘇計劃,將在未來8年向電動車領域投資1740億美元,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里勝出。
但是他宣布啥都沒有用了,因為中國已經在新能源汽車產業(yè)上一騎絕塵,連續(xù)7年位列世界第一!
接下來大家一起來膜拜一下這組數據,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為650萬輛,而中國大陸銷售了超過320萬輛電動汽車,占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一半。
我們再來膜拜一組數據,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超過350萬輛,較2020年增長158%,這里大家可能會疑惑前面的統(tǒng)計數據明明是320萬輛,到后面怎么就變成了350萬輛,其實320萬輛僅僅指的是純電汽車,350萬輛除了包含純電汽車外,還有燃料電池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縱觀全球的數據,2021年新能源電動汽車銷量相比2020年幾乎翻了一番,大家想想看,全球新能源汽車300多萬輛的增量,勢必會極大增加汽車芯片的需求量,這也是推高芯片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對于2021年芯片價格暴漲有了非常清晰的認知,可為什么幾個月后芯片價格又會出現斷崖式下跌呢?
其實這里面有兩個認知誤區(qū),第一個誤區(qū)是有關價值量的問題,我們知道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短期內使得芯片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但是價格暴漲漲了多少,價格暴跌又跌了多少,這個度是不是圍繞著芯片的價值量呢?
咱們真正拿出來數據對比,你會發(fā)現,雖然芯片價格暴跌了,但是其價格如果跟穩(wěn)定期相比,也依然處于高位,比如那款意法半導體的電子控制系統(tǒng)核心芯片,價格先是從穩(wěn)定期的30元暴漲到3500元,緊接著又暴跌到670元,但是670元相較于穩(wěn)定期的30元依然是高不可攀,長期來看芯片產業(yè)如果回歸價值量本身,咱們排除通脹的因素外,價格可能依然要持續(xù)下跌,才符合經濟規(guī)律。
第二個誤區(qū)是有關暴漲暴跌的芯片種類問題,2021年的芯片價格暴漲幾乎是涉及所有行業(yè)的芯片都在漲價,無一例外,然而2022年芯片價格暴跌,卻主要是集中在消費電子芯片產業(yè),更確切的說是中低端的消費電子芯片產業(yè),但是掌握著7nm以下先進制程工藝的芯片廠商仍然具備非常強的議價能力,不僅不會降價,反而繼續(xù)漲價,此外與汽車產業(yè)相關的核心控制芯片依然面臨短缺的現狀,價格依然處于高位。
由于汽車控制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299萬輛,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將攀升至380萬輛。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消費電子產品的芯片暴跌呢?
貓叔認為主要是由以下三點因素導致的:第一仍然是疫情影響,首先,2022年全球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大量芯片產業(yè)鏈上的企業(yè)復工復產,使得芯片產業(yè)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紓困,原材料,IC設計,加工制造,封裝,測試,物流運輸等環(huán)節(jié)逐漸跟上步伐,芯片產能得到極大釋放,供給側跟上了,價格回落是必然趨勢!
第二是產能過剩,過去兩年的全球性“缺芯”,讓許多芯片制造商們不斷擴產增能。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0年到2024年中國總計有25座8英寸、60座12英寸晶圓廠將建成,總投資額近一萬億元,屆時全球8英寸晶圓產能將提高近20%,12英寸產能將提高接近50%。
根據數據統(tǒng)計,以全球近2350家芯片相關的上市制造公司為對象,2022年一季度庫存金額,比2021年年底暴增約970億美元,庫存剩余量和增量皆創(chuàng)10年來新高。
加之美國對于中國芯片產業(yè)的技術封鎖,迫使國內芯片產業(yè)迅速崛起,2021年上半年,我國芯片產能達到1399億顆,到了2022年上半年,我國芯片產能已經提高至1660億顆,雖然我國的芯片先進制程工藝依然受到限制,但是在市場上主流的28納米至14納米的制程工藝方面已經可以滿足市場上90%的制造需求!
國產芯片的崛起,勢必會打破原有的市場競爭格局,并且對國外芯片巨頭同級別的芯片產生巨大的沖擊,市場競爭的加劇同時也會繼續(xù)推高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也是芯片價格暴跌的關鍵影響因素。
第三是消費疲軟,2022年4月份以來,面對全球高通脹和俄烏沖突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消費者花錢更為謹慎,這導致全球手機市場承受巨大壓力,廠商對接下來下半年市場需求也趨向于謹慎。
其實早在今年4月份,消費類電子芯片就已經傳出砍單的現象,據悉,頭部芯片企業(yè)高通已經削減了15%的驍龍8系列訂單,有兩款旗艦移動芯片還將在年底降價40%。到了6月份,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減少9%,就連三星和蘋果也坐不住了,開始削減訂單。
6月21日,受需求低于預期的影響,三星智能手機經銷商的智能手機庫存已經接近5000萬部,處于對庫存高企和全球通脹的擔憂,三星電子下令所有事業(yè)群將暫時停止新的采購訂單,直至庫存降到可控范圍內。
7月1日,蘋果向臺積電也提出了減少芯片訂單的要求,將iPhone 14新機目標出貨減少一成。
除了手機需求下滑,電視、PC等消費電子同樣遭遇市場下滑,這導致驅動顯示芯片、部分電源管理芯片、部分MCU芯片陸續(xù)出現價格下跌。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芯片的價格走勢是受供需關系、供應鏈成本、全球經濟走勢、市場競爭格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