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于1904年8月22日誕生在四川省廣安縣(現(xiàn)廣安市廣安區(qū))協(xié)興鎮(zhèn)牌坊村鄧家院子。
曾經(jīng)有人傳說,鄧家有三兄弟,分別名叫鄧大平,鄧中平,鄧小平,這是我小時候聽老人們說的(注:我家距鄧家僅十公里),他們說鄧小平永遠打不倒,就因為他有兩個哥哥,當著比他還大的領(lǐng)袖,這故事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也很符合邏輯,當然這不是真的,感覺卻比真的還真。大家可以想一想,比他還大的領(lǐng)袖是誰?相信都能想到。長大后經(jīng)過考證,才知道這是個故事,但卻可見老百姓的一些美好愿望。
按歷史時間順序,鄧小平前后共曾用過的名字,至少有五個。
非遺竹絲畫:少年鄧小平
第一個名字:鄧先圣
是鄧紹昌(鄧小平的父親,字文明)給兒子取的名字,由于是家中的長子,所以按字輩來取的,叫鄧先圣。后來上私塾時,教書先生一看,覺得一個小孩子怎能取如此大的名字,其名蓋過了孔圣人,因為孔子也不過是“至圣先師”,而這個卻是“先圣”,就是比圣人還先的意思了,這樣的兒童何德何能,怎能比孔子還高,哪能叫“先圣”呢?
這私塾先生也是一位老長輩,免不了對晚輩一頓教訓。那時候的私塾先生都特別尊師重道,決不能亂了綱常,于是連商量的余地都沒有,直接拿起毛筆就改名。
非遺竹絲畫:留學法蘭西
第二個名字:鄧希賢
前面說了,私塾先生于是幫其改名叫鄧希賢,小名叫賢娃子。
從小學、中學,一直到留學法蘭西,都是用的這個名字。
第三個名字: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多佐羅夫
1926年1月,旅歐的17位青年學子,經(jīng)德國、波蘭到達莫斯科,先是入了東方大學,后轉(zhuǎn)到中山大學進修,與蔣經(jīng)國分在同一個班級,并成為好友,為后來的兩岸三通打下了友誼的基礎(chǔ)。
這個拗口的名字,就是在前蘇聯(lián)學習時,填寫入學表格時隨意取的。
俄羅斯社會政治歷史國家檔案館的卷宗里,有一個名叫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多佐羅夫的中國人,學號233,他就是鄧小平。
第四個名字:鄧斌
1929年,25歲時,因革命搞地下工作需要,改名鄧斌,并到廣西領(lǐng)導百色起義。
非遺竹絲畫:革命時代
第五個名字:鄧小平
這是在長征時期,經(jīng)過革命烈火的淬煉,每一位紅軍將士都在深刻的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心志得到了升華,精神凝聚力得到了增強,外在卻更加樸實,并真實地反映在這次的改名上,這也是最后一次改名。當時有誰能想到,從此以后,這個名字與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并影響了世界。
我想大多數(shù)人與我一樣很好奇的是,這個名字有什么含義?
幸好劉伯承元帥曾問過,鄧小平非常簡明地作了回答,他說:沒參加革命之前,那時候很年輕氣盛,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參加革命之后,經(jīng)過了很多的事情,才覺得自己很渺小很平凡。
所以,取渺小平凡之意,改名鄧小平。
非遺竹絲畫:福星耀中華
也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如此渺小平凡而又普通的名字,卻名揚天下,伴隨著他成就了偉大的事業(yè),并沿用至今,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標志性人物。
本文作者——許主今先生,現(xiàn)任廣安市武勝竹絲畫藝術(shù)館長,十多年來致力于改革開放文化藝術(shù)和基礎(chǔ)理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
目前有創(chuàng)作基地——中國竹絲畫簾之鄉(xiāng)——中國最美休閑鄉(xiāng)村——位于國家AAAA級景區(qū)內(nèi)。組織團隊已經(jīng)完成數(shù)千幅作品,目的是在偉人故里打造一個以改革開放文化藝術(shù)為主題的感恩文博園藝術(shù)館,期待有識之士來一起合作,為中華民族文藝復興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