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言平
不知從何時起,市場刮起“盲盒營銷”風。這種在事先不告知商品確定型號、款式或者服務內容的情況下,以消費者在特定范圍內隨機抽取的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jīng)營模式,不僅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也深受商家們追捧。一時間,呈現(xiàn)出“萬物皆可盲盒”的局面。
先是購買玩具、手辦隨機抽款式,以“隱藏款”吸引消費者多購買。這般新鮮的玩法,讓不少年輕人沉迷其中,“停不下來”,從而帶動商品的銷量?;蛘沁@種營銷手段“搞花頭”讓商家看到“有賺頭”,越來越多的產品推出盲盒營銷,服裝、零食、電子產品……就連文具、書籍也玩起了盲盒營銷。
然而,時興的盲盒營銷,正逐漸異變成不良商家欺詐消費者的狂歡,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奔著盲盒的“驚喜”而去,收到的卻往往是失望。《法治日報》調查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盲盒中充斥著虛假宣傳,“19.9元用上華為手機”“9.9元搏一搏”“開盒必中蘋果產品”……商家用這些話術誘導用戶消費,可用戶花幾十元乃至數(shù)千元購買的盲盒,打開后可能只是一個耳挖勺。此外,抽獎概率不靠譜、抽中獎品不發(fā)貨、價值不符、貨不對板不能退款等情況也被諸多消費者吐槽。
利用消費者的博彩心態(tài),通過制造不確定來刺激消費者的投機心理,從而刺激消費者的非理性消費,以謀求利益。盲盒營銷的購物游戲,在信息不對稱和價格不透明的迷霧中,成為消費的陷阱。也許有人會說,這就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但這很顯然違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則:商家作為這場博彩游戲的莊家,是他們在操控一切,盲盒里有什么、抽中“驚喜”的概率有多大,甚至到底有沒有所謂“隱藏款”,對于消費者而言,都處于未知的狀態(tài)。如此,盲盒營銷很容易成為一樁樁“割韭菜”的騙局。
當然,這也并非要完全否定盲盒營銷這種方式,只是應該在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環(huán)境下進行。就連買彩票,都會公布中獎率,開獎都需要公證員公正。但盲盒營銷,基本上都是商家說了算,甚至大多數(shù)時候,根本就沒有規(guī)則。商品的成本是多少,中獎的概率有多大,盲盒不是盲區(qū),不透明的交易環(huán)境很容易成為滋生欺詐的溫床。越來越多商家玩起盲盒營銷,其用意恐怕并非給消費者帶來新奇的消費體驗,而是為了挖好陷阱等待“大冤種”的到來。而這,無疑將對市場秩序帶來沖擊,讓消費者權益蒙受損失。
有著中國“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瑪特,就曾因“隱藏款”不透明深受玩家詬病。為此,相關監(jiān)管部門還曾對其沒有在銷售過程中公示獎品的獲得概率和獎品數(shù)量開出罰單,處罰依據(jù)是違反《規(guī)范促銷行為暫行規(guī)定》。但這,也只是單一處罰案例,泡泡瑪特并未因此開始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交易機制。可見,小小的罰單并不能抑制其利用盲盒收割消費者的沖動。而要徹底掃除盲盒營銷制造的盲區(qū),防止消費者因盲目而上當受騙,關鍵還是得從制度層面進行全面規(guī)范,只有這樣,亂象才能夠得以矯正,消費者的權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呵護。
為了清理盲盒營銷的盲區(qū),市場監(jiān)管總局已經(jīng)發(fā)布了《盲盒經(jīng)營活動規(guī)范指引(試行)(征求意見稿)》,擬要求盲盒應當公示抽取規(guī)則、投放數(shù)量、隱藏款抽取概率,禁止經(jīng)營者通過后臺操縱改變抽取結果,以及隨意調整抽取概率。同時“鼓勵建立保底機制,通過設立抽取金額和次數(shù)上線,引導理性消費”。相信規(guī)范指引落地之后,盲盒營銷的亂象可以得到遏制,有了這道“緊箍咒”,在盲區(qū)裸奔的盲盒營銷也就能夠回歸正途。
盲盒不能“瞎搞”,以規(guī)則驅除盲盒迷霧,消費者才能夠免于掉進坑里、誤入陷阱。當然,對于消費者而言,也應該摒棄博彩心態(tài),不能盲從潮流,更不能盲目進入商家設置的消費陷阱,只有理性消費,才不至于成為無良商家的獵物。只有做到消費前多點防備心,上當后果斷拿起法律武器維護消費權益,盲盒營銷的亂象才會越來越少,消費者的利益才能夠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新業(yè)態(tài)要有新產品、新服務,更要主動營造好的市場環(huán)境和消費生態(tài)。如果老是打“擦邊球”,試圖游走于監(jiān)管盲區(qū)以欺騙消費者獲利,那么等待它們的必然是監(jiān)管的“亮劍”,也終將會被追求公平有序的市場生態(tài)所淘汰。利用人性的弱點,掏空消費者的口袋,這樣的“新業(yè)態(tài)”,站在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而言,不能任其野蠻生長,更不該成為資本和市場的寵兒,應該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和更大力度的監(jiān)管。
(作者系財經(jīng)專欄作者)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