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觀月餅變遷 品家國情懷
游客和當(dāng)?shù)鼐用裨谡憬〗ǖ率袎鄄沛?zhèn)感受宋韻文化,迎接中秋佳節(jié)。新華社發(fā)
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的月宮玉兔搗藥板式月餅?zāi)?,印有嫦娥奔月、龍鳳呈祥、八仙過海等吉祥圖案的方形馬口鐵罐,曾是90后們童年記憶的塑膠食品全盒、東京提籃、自然木盒……走進廣州國家版本館的“團圓——廣式月餅文化專題版本展”,仿佛一腳踏進了一條廣式月餅主題的時光隧道,其中有巧奪天工,有溫暖團圓,更有那些散落在月餅發(fā)展史里的讓人動容的“家”與“國”。
“源起,中秋禮俗”“廣式,自成一派”“感恩,禮以食成”“國潮,文化自信”“同根,團圓味道”“問天,人月團圓”——既自成一體又融會貫通的6個部分,以中秋文化和廣式月餅為紐帶,讓家國團圓這個展覽核心得到了立體呈現(xiàn)。
展覽通過243件史料、模具、包裝等實物展陳,從中秋節(jié)相關(guān)史料版本說起,講述廣式月餅物件版本的發(fā)展變遷、材質(zhì)造型、工藝特色和文化傳承等故事。
“廣式月餅是嶺南地區(qū)深受大眾歡迎的特色美食,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參觀者從我們這個展覽中可以感受中秋文化里濃濃的家國情懷、深切的親情鄉(xiāng)情?!睂n}版本展策展人李小平表示。
廣式月餅老字號蓮香樓的負責(zé)人潘偉志介紹,廣式月餅的得來是一個偶然。清末民初,蓮香樓的制餅師傅陳維青在一次煲蓮子糖水時,不小心煮干了水。為了不浪費原材料,他把蓮子壓爛作為餡料,制成月餅。如今,品種多樣、口味豐富、共融萬物、推陳出新的廣式月餅,已然在世界范圍內(nèi)闖出了名堂,得到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式月餅”的美譽。
也許人們在享受月餅的香甜時,不會想到這塊小小的圓形糕餅,已然走過了漫長的歷史。本次展覽,于參觀者們而言,無疑是一個補上對于月餅認(rèn)知缺失的絕佳機會。
走進展廳,一個接近墨黑色的木頭物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湊近一看,這東西竟大有來頭,原來這是一方制作于1906年的月宮玉兔搗藥板式月餅?zāi)?。“月餅?zāi)>呤侵袊耖g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物化載體之一,其造型和題材均不同程度受到民俗民風(fēng)和地域的影響,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在李小平眼中,除了月餅?zāi)>?,月餅包裝也是反映中秋文化的一面鏡子。在它們的變遷中,撲面而來的時代感,總會勾起人們的萬千思緒。
徜徉展廳,就像翻開了一本月餅包裝的“家庭相冊”。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質(zhì)條件有限,廣式月餅包裝大多為油紙、紙袋,也有折疊卡紙盒,包裝圖案以豐收、五星、嫦娥奔月為主要元素。而當(dāng)時間來到改革開放時期,由于香港馬口鐵供應(yīng)商進入內(nèi)地,185mm、210mm方形馬口鐵罐包裝開始風(fēng)靡,這種廣式月餅包裝風(fēng)潮甚至深深影響到了全國市場。
邁入21世紀(jì),月餅包裝進入文創(chuàng)發(fā)展階段,以紙盒為主,新材質(zhì)、新形態(tài)應(yīng)用不斷,工藝精美細膩,富有企業(yè)和地域文化特色。時至今日,音樂感應(yīng)、科技懸浮、手辦盲盒等新興技術(shù),以及潮流化的中國元素,為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更增添了幾分時代新趣。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月餅所蘊含的團圓、美滿之意,永遠是中國人心中歷久彌新的情感?!崩钚∑礁锌馈?/p>
(本報記者 吳春燕 王忠耀)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