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只要一天沒解放,解放全中國的任務就一天不算完成。”這不止是毛主席的決心,更是千千萬萬中國公民的決心。
臺灣回歸,勢在必得。如果臺灣當局永遠不同大陸進行談判,是否能避免臺灣的回歸。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針對這臺灣當局的逃避,鄧小平同志早就給出了解決措施。究竟是怎樣的解決措施呢?
美國對臺灣野心勃勃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蔣介石余黨敗逃臺灣以來,臺灣問題一直是中央十分重視的,毛主席更是建國沒多久,將收復臺灣提上了日程。
起初,大陸與臺灣的問題,只是我國的“家事”,可野心勃勃的美國卻企圖拉攏蔣介石對抗大陸,從中控制臺灣。
此,蔣介石雖明知美國的野心,卻為了利益,選擇了與美國合作。美國在其中攪局的行為,早就遭到了中國大陸的警告。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為了維護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選擇出兵干涉,協(xié)助韓國作戰(zhàn)。
不僅如此,美國借著前往朝鮮赴戰(zhàn),兩日后便命令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企圖阻止解放軍渡海進攻臺灣。
明面上是幫助蔣介石,實則是對中國大陸的挑釁,面對美國的囂張行為,6月28日,毛主席發(fā)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周恩來總理也代表中國政府發(fā)聲,強烈的譴責美國侵略朝鮮,干涉臺灣等地的罪行。
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中央軍委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從各地的部隊中抽調出了25萬兵力,組成了東北邊防軍,時刻關注著美國軍艦的動態(tài)。
美軍加入作戰(zhàn)后,朝鮮人民腹背受敵,損傷慘重,周恩來發(fā)表講話警告美國,表明了中國的離場,絕不會對容忍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國進行肆意的侵略,中國也不會置之不理。
可美國卻將中國的警告熟視無睹,甚至認為中國只是動著嘴上功夫,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沒過多久,就十分囂張的越過三八線,多次侵襲中國的領空,對中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面對鄰人的困境與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中國當機立斷政府選擇出兵援助朝鮮,迅速組成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前往朝鮮作戰(zhàn)。
在中國的幫助下,朝鮮與韓國最終達成了停戰(zhàn)協(xié)議,抗美援朝戰(zhàn)爭獲得了勝利。此戰(zhàn)也打破了美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狠狠地滅了美國的囂張氣焰。
此戰(zhàn)過后,國內環(huán)境基本穩(wěn)定,社會主義建設也開始全面展開,作為一個新生的國家,發(fā)展是一條很長的路,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起初對于臺灣問題,我黨采取的就是武力解決,談不攏就打,可長此以往,在軍隊上支出的開銷讓政府有些吃不消了,況且有美國從中搗亂,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已經成了一條不太可行的道路。
于是針對這一問題,毛主席與周恩來根據大環(huán)境的變化,開始考慮以和平的方式收回臺灣。
僵持的關系開始緩和
1956年春天,毛主席委托章士釗,給蔣介石帶去了一封信,在心中,毛主席提出了和平統(tǒng)一解決臺灣問題的具體方法,此方法也被稱為了“一綱四目?!?/p>
一綱四目是毛主席與周恩來共同商議得出的方針。首先“一綱”,便是臺灣必須統(tǒng)一于中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也是不可討價還價的。
四目就是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友好方針,表明在臺灣回歸后,除了外交必須統(tǒng)一與中央外,臺灣的軍政大權和人事安排可以委托于蔣介石政府。除此之外,臺灣軍政上的建設費用,也可由中央撥付。
在社會改革上,也可以從緩,中國政府會尊重蔣介石的意見,與其共同商議后再進行。
最后就是原則問題,雙方都不能派遣特務,也不能有破壞對方團結的舉動。
一綱四目的方針足以看出中國所作出的讓步,時刻考慮臺灣與蔣介石的利益, 這項方針,也是后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前身。
當時蔣介石的態(tài)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他也始終堅持著一個中國的信念,面對美國的控制,蔣介石曾公開發(fā)表講話,表示大陸與臺灣的戰(zhàn)爭,無需美國直接參戰(zhàn)。
在一綱四目方針的吸引下,1956年,蔣介石派遣宋宜山前來大陸打探中央的態(tài)度。
只可惜,最后在美國政府的頻頻阻攔下,蔣介石未能與中國大陸進行談話,一綱四目的方針也未能在當時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1971年,我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而當時的美國,對中國采取二十幾年的孤立政策也感到很失敗,在美蘇冷戰(zhàn)中,也逐漸處于劣勢地位,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美國也開始一改往日的孤立,開始與中國建交。
1972年,尼克斯總統(tǒng)訪華,這也標志著中美互相隔絕的局面終于打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與中國建交,美國就必須改變之前“兩個中國”的想法。
在《中美聯(lián)合公報》上,美國不情愿地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也等于承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
不過,這個聲明只是表面功夫,背地里,美國從未放棄攛掇蔣介石搞第二個中國政府,毛主席當然也深知美國的作風,兩個國家表面上和平交往,實際因為臺灣問題,對各自都有所忌憚和提防。
1973年,毛主席的身體越來越差,在許多事情上開始力不從心,只能將臺灣問題交予了周恩來總理負責,為了讓恩來身邊有幫手,毛主席將鄧小平同志恢復職務,并協(xié)助周恩來總理開展解決臺灣問題。
鄧小平是如何處理臺灣問題的呢?
“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提出
鄧小平在臺灣問題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不過他與中央領導人的意見是統(tǒng)一的,那就是臺灣問題勢必要解決,或早或晚,或和平或武力,終究都要解決。
解決臺灣問題,不只是大陸的想法,也是蔣介石晚年始終放不下的事情。
1975年,蔣介石在臨終前,還曾通過秘密渠道邀請毛主席訪問臺灣,只可惜當時毛主席身體不好未能赴約。
蔣介石去世的一年后 ,毛主席也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毛主席最關心的臺灣問題,終是沒能親眼看到臺灣解放。
毛主席的遺憾,成為了鄧小平的動力和追求。1979年1月1日,不止是新年的到來,也是中美正式建交的日子。
對于美國來說,臺灣一直是他們用來遏制中國的底牌,如今與中國開始正式建交,這張牌,也必須要放棄。
對中國來說,中美建交是個有利的契機,在這一天,全國人大常委發(fā)布了《告臺灣同胞書》,再次向海峽兩岸的同胞表達了希望臺灣回歸的愿望,鄧小平也將這個愿望,再次提上了日程。
隨著與美國的正式建交,中國與多個國家也建立起了友好的外交關系。與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人民都期盼著兩岸能夠友好相處,攜手合作。
在此背景下,鄧小平再次將毛主席與周總理的“一綱四目”方針提出,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這項偉大的構想,之后也成為了我國的基本國策。
“一國兩制”政策,是我國針對臺灣地區(qū),作出的做大讓步,也是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在這一天,中國政府發(fā)布了《告臺灣同胞書》,鄭重的對臺灣民眾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并呼吁兩岸結束對峙的現狀,進行談判。
為了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應美國政府的邀請,前往美國訪問,他也是第一位正式訪問美國的領導人。
此次訪問美國,也讓中美之間的關系更進一步,雙方簽訂了中美科技合作協(xié)定和文化協(xié)定。
中美之間關系越來越好,也讓英國十分眼紅,看著美國對中國表態(tài),英國也開始有了與中國建交的想法。
隨著香港的租期即將期滿,鄧小平在關注臺灣問題的同時,也同樣重視著香港的問題。1982年9月22日,應中國政府的邀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來到北京,針對香港問題進行談判,這場談判也成為了世紀談判。
這場談判,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結果如何呢?
全面表明對臺態(tài)度
撒切爾夫人在談判中傲慢地表示,香港的發(fā)展需要英國人,還表示如果香港問題解決不了,就會后災難性的后果。
撒切爾夫人的一番話,明擺著質疑中國的能力不行,甚至還想要用武力威脅中國,放棄香港的主權。
鄧小平針對撒切爾發(fā)夫人的話,斬釘截鐵地表示:“香港是中國的領土,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我們都是一定要收回的?!?/p>
撒切爾夫人在政壇上有著“鐵娘子”的稱號,作風剛強,只要是與她的談判上,幾乎都是對方吃虧,不過她面對的,則是更加強硬的鄧小平。
鄧小平緊接著毫不示弱,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表示,中方所期望的方式是將香港和平的回歸,不過,要是始終都無法達成一致的談判結果,中方會重新考慮接受香港的時間和方式。
這不僅是對香港的態(tài)度,更是中國政府對臺灣的態(tài)度。
此言一出,撒切爾夫人的囂張氣焰立馬被壓下去了,整場會談持續(xù)了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撒切爾夫人沒有得到一絲便宜。
會談結束后,撒切爾夫人面色沉重地走出了人民大會堂,在下臺階的期間,心不在焉,最后被石階絆倒,跪倒在了地上。
這一摔,也讓世界見識到了中國在談判上的勝利。在中國的堅持,與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下,香港與澳門順利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現在,全國人民的目光,都在注視著臺灣,相比于香港與澳門,臺灣的問題相對比較復雜。
自從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上任后,他對大陸采取的措施便是“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xié)。
鄧小平對臺灣問題的解決措施,早就給出了答案。
早在1977年,鄧小平會見美國國務卿萬斯時,他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第一,在原則上,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這一點上,外國沒有權利指手畫腳,干涉我國內政。臺灣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國家主權問題,是沒有談判的余地的。
第二,對于收回臺灣的方式,鄧小平曾用左右手比喻道:解放臺灣兩種方式都不能排除,我們爭取是用右手的和平方式解決,要實在不行,還要靠左手開打。
此外,鄧小平表示,中國絕不會放棄使用武器手段。
臺灣當局如果永遠不與大陸談判,那么我們絕不輕易動武,也不排除使用武力。
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都很明確,就是爭取和平,武力是最后的底線。
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后,蔣經國也動搖了心中的想法,開始改變了對大陸的政策。
他多次召開秘密會議,探討與大陸交往的想法,推動兩岸進行和談。
1987年3月,大陸邀請蔣經國的代表人沈城前來北京進行會談,雙方談話的原則是先談合作,在談統(tǒng)一,為了表示臺灣的誠意,蔣經國幾經考慮,最終決定先恢復兩岸之間的往來,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兩岸隔在絕了38年后,終于打開了交往的大門。
這也讓兩岸人民關系更加親切,首富臺灣的工作也得以進一步開展。
1984年10月1日,在國慶之際,國務院總理在招待會上發(fā)表講話,鄧小平審閱講話稿時,覺得其中一句話說得不夠嚴謹。
原話為:我們愿意同臺灣當局共同協(xié)商,爭取早日實現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統(tǒng)一。
鄧小平對此話加以修改,改為了:我們愿意同臺灣當局和臺灣各界人士共同協(xié)商,爭取早日實現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統(tǒng)一。
此話也表明了鄧小平的立場,他認為臺灣問題不僅僅是要與臺灣政府協(xié)商,更要與臺灣人民的協(xié)商。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自古以來的共識,臺灣要想回歸,自然也離不來臺灣各界人士的支持。
鄧小平同志在晚年時期,一直致力于建設祖國,推動兩岸關系,直到臨終前,鄧小平同志還在為臺灣問題擔憂。
1997年2月19日,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雖然最后沒能等到臺灣的回歸,不過在生前,鄧小平同志已經敲定了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事宜,這對他來說,也是一大慰藉。
結語
臺灣的回歸,一直是多位領導人的心愿,無論是毛主席還是鄧小平同志,都為其嘔心瀝血。這其中經歷多少的困難與艱辛,也始終沒能磨滅領導人們對收復臺灣的決心。
至于提倡和平的解決方式,是領導人們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用的高度,從全體人民的共同與愿望出發(fā),立足與綜合國力而提出的。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見解,在多次對待臺灣問題上都十分適用,由此可見此方針是正確且不容質疑的。相信在兩岸人民的努力下,迷路的孩子終將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