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以前,跑步并不像現在這么火熱,那時候一個人跑在路上甚至會有路人投來異樣的眼光,大多數國人都沉浸在乒乓球、籃球、羽毛球和足球等運動帶來的歡愉中,跑步在大部分人心里是一項重復、枯燥的運動。
那時候跑步的人少,跑馬拉松的更少,甚至很多人會把馬拉松愛好者視為“神經病”,只有“神經病”才會連續(xù)跑幾個小時,跑幾十公里。
偌大的一個中國,馬拉松賽一年才三五十場,就算當年的“中國四大馬”——北馬、上馬、廈馬和大馬——也是先報先得,延續(xù)了很多很多年。
大概是2015年,跑步這項運動一下子在國內火了,城里的大街小巷、操場公園多了很多身穿運動服腳蹬跑鞋大汗淋漓的跑步愛好者。
但目前中國馬拉松項目的整體水平比起日本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雖然近年來也涌現了不少后起之秀,在奮力趕超,但能躋身國際一流水平的運動員仍是鳳毛麟角。
1
中日中長跑為何差距較大?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用來形容中國馬拉松的現狀,大約再貼切不過。
一方面,中國境內的馬拉松賽事全面開花,遍地國際,一年達一千多場,而民間參與馬拉松的熱情持續(xù)高漲,不少賽事名額一票難求,哪怕時不時曝出賽場猝死的新聞,也絲毫阻擋不了國人追逐馬拉松的腳步,尤其是春秋兩季,幾乎每一個周末,都是馬拉松愛好者的一場狂歡,如果你朋友圈中沒人曬馬拉松,那大約你不是一個現代人。
而另一方面,則是中國馬拉松競技水平的持續(xù)下滑,完全與賽事的井噴和國民的狂熱不成正比。
2018年,基普喬格將馬拉松男子世界紀錄提到了驚人的2小時1分39秒,似乎人類突破2小時大關近在眼前。
同為黃種人的日本選手大迫杰,這一年也將黃種人的馬拉松紀錄提到了2小時5分50秒,而且日本人的馬拉松整體水平,已接近躋身世界前三行列。
川內優(yōu)輝在風雨交加中奪得波士頓馬拉松冠軍。東京馬拉松賽上,設樂悠太以2小時6分11秒打破亞洲紀錄,站上亞軍領獎臺。
▲川內優(yōu)輝
而在年底有近百年歷史的箱根驛傳接力賽上,多名選手打破賽段紀錄,成績全面碾壓中國同齡選手。
可以預見,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選手的馬拉松競技水平仍將遠超中國。
運動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大眾通過跑步強身健體這沒有錯。
但大眾同樣也希望我國運動健兒能在這個項目上不斷突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如果幾千萬甚至上億人都在跑步,就挑不出幾個跑得快的?
話雖這樣說,但中日中長跑的差距,至少在競技水平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不說差距拉大,差距縮小似乎也并不明顯,如何更有誠懇地學習鄰國的某些做法和經驗,奮起直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談及中日中長跑差距產生的原因,很多人會說兩個字——體制。
體制二字可以說放之四海皆準,沒有大錯,但如果你仔細分析,體制問題并不能解釋所有問題,也不能將所有問題都用體制來背鍋。
由于國情的不同,中國在中長跑這個領域恐怕不可能完全照搬,也無法照搬日本體制。
我們可以學習借鑒日本的某些做法和理念,但其實不用也毫無必要完全照搬日本體制,學習,創(chuàng)新,走自己的道路,照樣可以進步。
舉個例子,日本中長跑很強,但距離東非中長跑強國比如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尚有一定差距。
如果日本人想要追上肯尼亞,他們分析日本和肯尼亞的差距時,日本人會說是肯尼亞的體制比他們好嗎?
富裕的日本恐怕體制比貧窮的肯尼亞更好吧,有些東西壓根不是體制的問題。
東非兒童每天上學往返步行十幾公里,基普喬格等世界名將的成長軌跡就是這樣,從小無形中發(fā)展基礎耐力,中日兒童能與之相比嗎?
這些就是非體制問題。
2
國內馬拉松的分岔路口
中國的馬拉松國家記錄已經塵封太久了。
2007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青海籍運動員任云龍以2小時08分15秒的成績,打破了保持10年之久的馬拉松全國紀錄。但15年過去,該項紀錄仍未被打破。
▲任云龍
有著鮮明對比的是鄰國日本,近年來跑進2小時10分以內的選手層出不窮。
2018年10月,日本選手大迫杰更是在芝加哥馬拉松賽上以2小時05分50秒創(chuàng)造了日本馬拉松紀錄以及新的亞洲紀錄。
中國馬拉松要如何在競技水平上有所突破?
麻雀軍認為,在中國特有的管理模式下,要進一步堅定我國競技體育職業(yè)化、產業(yè)化的發(fā)展理念。
當前我國與歐美競技體育強國相比,主要差距就在于整體運動項目職業(yè)化程度較低。
因此,我國亟需加快運動項目的職業(yè)化發(fā)展,從根本上提高項目競技運動水平。
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馬拉松的職業(yè)化發(fā)展是過于松散的。
許多像李子成、殷曉雨這類“個體戶”運動員們具有共同的“三無”特征——無教練、無經紀人、無俱樂部,這也一定程度導致了賽事中的亂象叢生,最顯著的便是興奮劑檢測問題。
▲李子成
2018年,馬拉松圈內曾發(fā)生兩起著名的運動員禁賽事件,原因均為興奮劑違規(guī)。
業(yè)余和職業(yè)兩條腿走路,使日本馬拉松人才源源不斷。日本能夠不斷涌現出優(yōu)秀的馬拉松跑者,依靠持續(xù)了近半個世紀的“跑步熱”。
用正確的方式利用這股“熱”,使越來越多的業(yè)余跑者們“進化”為了頂尖高手。
中國馬拉松這幾年也著手“兩條腿”發(fā)展。傳統(tǒng)的地方隊、國家隊之外,馬拉松俱樂部已經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新勢力。
一系列的舉措方向明確——給優(yōu)秀跑者提供多元化的“跑道”,給業(yè)余選手更多的展示舞臺和向上空間,中國馬拉松領域的整體水平必然有所提升,同時也是給專業(yè)運動員形成一種刺激,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但中國馬拉松要想真正完成從量變到質變,就必須走職業(yè)化俱樂部制,因為大包大攬的傳統(tǒng)管理辦法,已經不適宜當下市場越發(fā)成熟,且百花齊放的國內馬拉松環(huán)境。
如何進一步激發(fā)優(yōu)秀教練、優(yōu)秀運動員的積極性,唯有和市場接軌。
傳統(tǒng)體系的崩塌不是一天完成的,新的體系的建立也非一日之功,但我們要發(fā)現問題的根本所在,認準方向,找對路徑,按正確的方向一步步去建立一個新的架構體系,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重新崛起,實現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