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087天
01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你們覺得月薪多少可以過得比較舒服?
有一位叫@findyi的答主認真回答:
能滿足生活所必須的開支,比如房租、吃飯、通勤交通、通訊等等,最好還有一部分結余,這部分結余能相對自由地支配,或者存儲下來應對各種突發(fā)問題。
大抵上,在北上廣深月薪1萬以上、在二線城市月薪7000以上、在三四線城市月薪4000以上,差不多就能達到上述要求。
的確,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了,就有條件談舒服了。
但這并不是答主的全部答案,最后他話鋒一轉(zhuǎn):舒不舒服,其實更多看心態(tài)和繁忙程度,跟收入的正相關性沒那么大。
比如你月薪幾萬,但是996,并且有一個在北京買大房子的目標,那你多半不會舒服,反而容易怨氣沖天、怨天尤人。
再比如你月薪幾千,在二線城市,雖然生活拮據(jù)點,但生性樂觀,也沒有多大野心,同時工作很輕松,有大把休閑時間,或許也能歲月靜好。
突然想起鈦媒體總結的一個高管個人年薪Top50.
你認為,排名第1的顧宏地和排名第50的趙令歡,哪個更快樂一點?
在我們看來,上榜的這些人衣食無憂,早就脫離了普通人的痛苦,應該個個都談得上過得舒服了。
但其實,貪婪、不滿足、痛苦仍然會圍繞著他們,不然為什么賺那么多錢的明星網(wǎng)紅還要偷稅漏稅、知法犯法?
人心是很難滿足的,剛工作的時候和別人合租,你有個小房間都感覺舒服,幾年后工資上去了,沒有一房一廳大采光的房子都不愿意住。
收入高了,眼光也挑了。窮人有窮人的痛苦,有錢人同樣也是。
所以說,舒不舒服,關鍵還在于心態(tài)。
人這一生,難免會遇到不盡人意的時候。擁有一個好心態(tài),生活張弛有度,才會更舒心。
這個道理人人都懂。
但究竟什么才叫好心態(tài)?
《人世間》里的鄭娟,就是個例子。
02
《人世間》里有不少苦命的女人,也像鄭娟一樣承擔著全家的重擔,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愁眉苦臉地熬日子。
鄭娟不一樣,無論生活在多糟糕的境遇下,她總是選擇微笑著坦然接納:“有難處的人多了,別人能過去,我也能?!?/p>
鄭娟嫁的周秉坤,是周家最沒出息的老三。
周秉昆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但鄭娟從未像別的妻子一樣抱怨丈夫沒出息。
甚至,當周秉昆買房被騙1600元,導致一家老小又得搬回逼仄的老房子時,她還反過來安慰丈夫:“就當我們做了一個美夢,美夢醒了,也是賺的?!?/p>
還有周秉昆出獄后的一天夜里,由于老屋失修,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周秉昆情緒低落,剛出獄的他本就覺得被社會拋棄,加上向好友借錢失敗,一時之間心灰意冷。
鄭娟怎么安慰的?
她說,秉昆入獄后,她也曾對生活失去希望,但她始終沒有放棄自己,最苦最難的時候,她就想那些好的事情,就又覺得充滿希望。
“你不在時,我沒有倒,你回來了,我們更不能倒,日子再苦,我們笑著過下去,就能咂摸出一絲絲甜來?!?/p>
堅韌如絲的鄭娟,從頭到尾都擁有一種能力——幸福力。
這源于鄭娟的好心態(tài),但也不完全歸因于此。
哈佛大學的精神分析治療師 Robert Waldinger 教授,曾和團隊花了75年對一群人做了一個研究。
75年間,他們追蹤了724位男性,年復一年地詢問這群人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狀況。
這些人里面,有的成了工廠工人,成了律師、泥瓦匠、醫(yī)生,有一位甚至成為了美國總統(tǒng);有的成了酒精依賴者,最后患上精神分裂癥。
有人從社會底層一路爬升到上流社會,也有人沿著相反的方向,走過這段人生旅程。
但對所有人的采訪結果,都透露出一個清晰的信息:真正讓人更快樂、更健康的因素,源自良好的關系。
而在所有的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親密關系的質(zhì)量。
事實證明,充滿沖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對健康不利,甚至有可能比離婚還糟。
而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系中是有保護作用的。
03
良好、親密的關系,很大程度上能緩沖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
這一觀點,在鄭娟和周秉昆身上,也得到了印證。
他們身邊同樣生活困難的夫妻朋友里,親密關系質(zhì)量最高的,就是周秉昆和鄭娟。
正是這樣的高質(zhì)量關系,讓兩人相互扶持著一次又一次地度過了人生中的一道道坎。
就連一開始躍躍欲試的小三,了解到兩人感情之深厚,也知難而退了。
有研究表明,在80歲之后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安全依戀關系中,是有保護性的。
在關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時可以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們,能保持清晰記憶力的時間更長。
而感到自己在關系中真的無法依賴另一個人的人群,他們將更早出現(xiàn)記憶力衰退。
這說明,親密關系質(zhì)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
夫妻關系不牢靠,心態(tài)再好也有崩塌的一天。
所以說,親密關系質(zhì)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態(tài)。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親密關系的質(zhì)量?
心理治療師內(nèi)德拉·格洛佛·塔瓦布在《界限》一書中提到:
任何一段人際關系都是靠雙方的默契與共識在維系,其中就包括一些相處的規(guī)則和界限。
換言之,有界限,更自由。
健康的界限,幫助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體驗到安全與舒適的預期和需求。
為人際關系設定一些預期,有助于我們在精神和情緒上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
《界限》一書中有個案例,一個女生和她男朋友交往一年后決定同居。
但同居后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浪漫,兩年來,他們經(jīng)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比如家務如何分配、要花多少時間陪對方,以及未來是否有結婚的打算等。
女生不明白,兩個深愛的人為何會動不動就吵起來。最令她耿耿于懷的,是男友對結婚的態(tài)度。她不明白為什么同居了兩年,男友還是遲遲不向她求婚。
于是,她漸漸由失望轉(zhuǎn)為怨恨,每次吵架都要把話題扯到結婚的事情上。
男生也是一肚子委屈,覺得女友太矯情,心里有話不直說,偏要用一種故作含蓄的方式拐彎抹角地把人繞暈。
治療師內(nèi)德拉發(fā)現(xiàn),引發(fā)兩人矛盾的不是別的,正是界限問題。
04
女生和男生除了那些“我愛你,你愛我”的戀愛宣言,兩人幾乎從未交流過彼此在這段關系中可以接受的行為,也從未聊過彼此對這段關系的期許,所以才會出現(xiàn)女生想結婚而男生不置可否的局面。
整整三年,他們都在為對方的越界行為感到生氣,卻始終閉口不談自己的界限。
內(nèi)德拉在和兩人溝通后,總結了雙方的需求:
女生的需求:明確這段關系的未來走向,希望有一天能和對方結婚;要求對方分擔一些家務。
男生的需求: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避免發(fā)生激烈的爭執(zhí),采用更有意義的溝通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內(nèi)德拉的指導下,女生開始換位思考,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
又過了一段時間后,兩人都不約而同地發(fā)現(xiàn),雖然偶爾還會吵架,但吵架的頻率和激烈程度較之前都有了大幅度下降。
談到結婚的問題時,男生承認,父母的失職和他所看到的其他失敗的婚姻,讓他對結婚一直有莫名的焦慮。
話題一旦打開,剩下的事就好辦多了。他們詳細討論了各種問題與障礙,彼此都對這段關系有了新的理解與認識。
戀愛伊始,一切都新鮮有趣,仿佛輕而易舉就能使對方感到滿足。新鮮感消失后,日子就過得一天比一天糟心。
實際上,想要自始至終都令對方滿意,就應該誠實地面對自己和對方。
當聽到對方說“我不想要一段認真的感情”、“我覺得自己不適合結婚”或“我無法想象自己有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相信對方的自我評價。
如果這些說法你都能接受,說明你們?nèi)^基本一致。
反之,如果你的答案恰恰相反,就請果斷放棄,繼續(xù)尋找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
否則,在交往的過程中,你就要花大把的時間說服對方同意你的想法。
這種相處模式是有風險的,因為很少有人會為了遷就對方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即便有,這種改變也持續(xù)不了多久。
《人世間》里,鄭娟能夠把一手爛牌打贏,最終收獲一段高質(zhì)量的親密關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她足夠坦誠,早早就為自己設立了健康界限。
知道周秉昆決定和自己結婚前,鄭娟就鼓起勇氣,告訴了他自己并不光彩的身世,以及剛生下的孩子的來歷。
因為她知道,盡管實話實說有可能把對方嚇跑,但這是一個判斷對方是否合適的絕佳機會。
“這些事我瞞誰也不能瞞著你,如果你知道了還是會想著我,那就是咱倆的緣分,如果不了,那就證明我現(xiàn)在跟你說是對的?!?/p>
這是鄭娟的原話。
正是她的勇敢和坦誠,讓她擁有一段令人羨慕的親密關系,也正是這段關系,開啟了她自認為幸福的一生。
幸福的人生,大抵都有一個共同點:擁有良好的親密關系。
擁有良好的關系,月薪多少都可以過得很舒服。
一百多年前,馬克吐溫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曾寫下:
“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p>
愿你我都能珍惜自己的另一半,在高質(zhì)量的親密關系中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