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里曾寫道:
“人生這場旅途里,我們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p>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總會有滿肚子苦水想要傾倒,滿肚子委屈想要訴說。
以前總想著,他人能夠為自己排憂解難。
但后來才發(fā)現(xiàn),真正能夠治愈自己的人,唯有自己。
01
反思自己的言行,有話慎說
聽過一句話:
“世界上50%矛盾來自于:不會好好說話?!?/p>
有些話,沒有經(jīng)過思考就脫口而出,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會傷害到別人。
前段時間,李先生發(fā)現(xiàn)幾個同事不太想主動和自己聊天了。
一位和他關(guān)系較好的人,告知他其中緣由。
李先生的女兒前段時間剛畢業(yè)回國,在一家大公司上班,每月的薪水很高,甚至可以和有些員工一年的薪水比肩。
和同事聊天的時候,李先生經(jīng)常不自覺地會談起女兒,說:“我的女兒最近在一家大公司里工作,現(xiàn)在年薪很高,說不定比我們的年薪都高,她的上司也很重視她,以后,我是不用擔心了?!?/p>
和他關(guān)系好的那位同事說:“你這樣說,人家聽了當然不高興啊。”
聽罷,李先生倒是想起來,自己在說這些的時候,有些同事的臉色不是很好看,他頓時心生悔意。
他只知道一味炫耀自己女兒的風光,卻忽視了別人的感受。
他人聽起來,心里難免有些不是滋味,特別是那些家境不好的同事。
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一句無心的話,就可能會讓對方意會錯誤,覺得你是在嘲笑他,從而內(nèi)心受到傷害。
《人世間》有這樣一句臺詞:“做事情要講分寸,說話也要講分寸?!?/p>
對成年人來說。
不隨意亂說他人壞話,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不品頭論足他人事跡,這是最高級的情商。
不觸碰他人言行底線,這是最起碼的尊重。
人生在世,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不足,才能讓自己成長。
02
收拾自己的情緒,遠離抱怨
三毛曾說:
“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情感的宣泄,也無不可,但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p>
行走人世間,每個人都會被或多或少的委屈充斥著。
或許是工作時被老板追著加班,自己卻拿不到一分加班費;
或許是你用真心去對待身邊的人,最后換來的卻是朋友的疏離;
或許是自己全力認真對待一件事情,最終的結(jié)果并不理想。
但即便如此,抱怨也并不能改變什么。
我的身邊有兩個處事態(tài)度截然不同的同事。
同事A時常會抱怨各種事情,哪怕只是待在她身邊一秒鐘,她也會抱怨不停,仿佛自己受了很大委屈。
“今天這個文件,領(lǐng)導(dǎo)一直讓我改,我都改這么多遍了,還不讓我通過,真是煩死了?!?/p>
“這個月工資才1萬,這么低,任務(wù)還多,早知道我就不來這里了,明明上家公司的福利更好,更輕松?!?/p>
“今天居然又要加班,真是……”
因此,每次其他同事都會故意避開她,哪怕是吃午飯、開會的時候,都會離她遠遠的。
而同事B,從不抱怨,一直在默默做事。
她剛到公司的時候,什么活交給她她都愿意干,包括打印東西、整理文檔、收發(fā)文件等雜活。
其他同事有時候任務(wù)重,她知道了也會主動幫忙。
我也替她打抱不平過,讓她去和經(jīng)理提議,但是她卻說:“工作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能干就要干到最好?!?/p>
現(xiàn)如今,同事B雖然進公司才2年多,但是做到了經(jīng)理一職,而同事A雖然進公司已有8年,卻可能會被公司辭退。
想起董明珠曾說:
“職場上,最降低工作效率的事,不是刷淘寶、不是聊微信,而是玻璃心?!?/p>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誰是容易的。
發(fā)泄情緒很容易,把情緒收回來往往很難。
我們總想著通過抱怨來訴說自己的不幸,這其實也是在自我消耗。
人到中年,摒棄掉不良的情緒,戒掉抱怨,才能越過越順暢。
少一些牢騷,就多一些豁達;
少一些浮躁,就多一些清靜。
03
整理自己的心態(tài),摒棄煩憂
希臘人曾說:
“生活的意義,不是你經(jīng)歷過什么,而是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p>
我曾在《每天演好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成年人》中看到過一則故事。
作者因現(xiàn)實中的煩心事去找老吳聊天,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老吳和以往不太一樣了。
老吳的童年比較悲慘,父親因為打架斗毆進了監(jiān)獄,而母親離家出走,他只能一個人照顧臥病在床的奶奶和尚未懂事的弟弟。
他雖然怕黑、怕冷,但他還是得去做點事。
他白天的時候,就去會撿塑料瓶來賣,晚上就去飯館里打工,年紀再大一點的時候,他還做過洗車工、搬家工人等又苦又累的工作。
因為兼職的工作較多,他一天只能睡三個小時左右。
老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悲觀地認為:“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災(zāi)難組成的。”
但是他沒有被一系列的煩心事打敗,而是歷經(jīng)種種,最終熬了過來。
現(xiàn)如今,老吳用這些年積攢的存款開了一件自己的工作室,還讀了很多書。
如果是第一次看見他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來,那些煩心到足以壓垮的一個人的事情都在他的身上發(fā)生過。
作者曾問過他為什么能撐到現(xiàn)在。
他說:“當我意識到,熬過這一關(guān)還有更難熬的,我就不覺得這一關(guān)難熬了,而且,當我發(fā)現(xiàn)不論多糟糕的事情都弄不死我的時候,我就徹底釋然了。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嚇唬自己,站在一邊看,躺在床上想,怎么都覺得難,等到真正去做了,發(fā)現(xiàn)也就那么回事?!?/p>
《朗讀者》中有一句話:
“勇敢的人,不是流淚的人,而是愿意含著淚奔跑的人。”
人生在世,難免有些委屈會找上門來。
很多人會陷入情緒的漩渦,選擇放棄,選擇隨波逐流。
但人到中年,不順意之事常有,面對難事,也許換個心態(tài),得到的結(jié)果也會完全不同。
正所謂:“觀人先觀己,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p>
唯有將心態(tài)擺正,才能看見風暴的背后便是光明。
04
人生,就是一場難得的修行,我們需要不斷地自我修煉。
很喜歡一句話:
“不斷進步,才是對生活最好的回饋,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p>
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才會在遇事時不慌不忙。
修煉自己的心態(tài),才能收獲一個泰然自若的人生。
人生下半場,愿你我都能學會做自己的良醫(yī),把生活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