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期《十三邀》,嘉賓是馬東。
許知遠認為,當今社會過分“娛樂至死”,變得越來越粗鄙,喪失了過去年代的精致感。
馬東馬上糾正他說,并不是社會變得粗鄙,而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識字、有了自己的發(fā)言權。
讓原本被5%精英階層掌握的話語權,變得大眾化。
人和社會都沒有變,只是發(fā)聲的群體變了而已。
這讓原本就屬于5%精英階層的許知遠感到不習慣,甚至產生社會倒退的錯覺。
而“月薪1萬+”的那群人,恰好就是一個個許知遠,他們是這個社會的5%,但卻掌握著社會95%以上的話語權。
這5%的人頻繁的發(fā)聲、抱怨,讓大家產生一種錯覺——
月薪1萬+的人遍地跑、月薪1萬只是社會中的赤貧階級。
上海相親角大爺認為月薪1萬就是討飯
話題#90后月入多少算正常#下的部分留言
月薪1萬“窮人”們的生活指南
這部分人真的是社會的大多數嗎?
顯然不是!
從每年國家公布的數據就可以看出來,月薪1萬+的人根本沒那么多。
最新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
解釋下“人均可支配收入”,國家調查數據是抽樣調查,樣本是全國16萬個居民家庭。
其中,“收入”是指家庭的全部收入(包括了工資、房租、甚至是理財投資的收入),只要是從外面賺到的錢都屬于“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總收入扣除了五險一金、個稅等等后凈到手的金額。
所以,按照公布的數據來看,去年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52元,按照五險一金繳納比例的平均值12%粗算一下,稅前人均月收入大約在2672元。
假設這些家庭都是三口之家,也就是兩個大人賺錢,供養(yǎng)一個小孩。
那么,粗算下來,兩個大人的人均稅前收入大約為4008。
這個數字就比較明顯了吧,大家平均下來,只有4000塊的月薪。
再來看一個數據:
在新稅法實施之前,也就是繳納個稅基礎為3500元時,全國的個人所得稅繳納人數大約為1.87億。
但是調整為5000元時,全國交稅的人數已經下降為6400萬。
按照最新數據,我國16歲—59歲勞動人口數為9億,那么月薪超過5000的勞動人口數大約占比例7%。
當然,這個數據可能不夠準確,但大體反映出一個問題:
月薪超過5000就已經打敗90%以上的人了,月薪1萬按照百分比來看,已經站在金字塔尖上了。
所以,真實的現實就是,站在金字塔尖的那群人,在各主流平臺活躍無比的吐槽著自己的“窮”。
再加上各主流媒體也喜歡用“富二代”,“月薪10萬”,“百萬年薪”來抓大家獵奇的眼球….
于是乎,兩者相輔相成,慢慢地就為大家造成了一個烏托邦。
去年鋪天蓋地叫囂什么“拼多多消費降級”、“五環(huán)外消費”…也是如此。
其實,拼多多只不過是把線下的模式搬到了線上而已。
不過是把菜市場、小店里的東西買到了線上,走到了更多人的眼前而已。
沒有拼多多,難道這些東西就不賣了嗎?
不,還是照常賣。
那為什么,明明存在的東西,會讓引起大家“不適應感”呢?
因為一群掌握話語權、月薪動輒幾萬的、天天曬各種精致生活、根本不是拼多多用戶的年輕人們,他們壓根不知道這種模式的存在,是他們在感慨,在驚嘆!
于是,被震驚了的他們開始用“消費降級”、“北京五環(huán)外的世界”等一系列刺眼的詞匯來形容本來就存在的廉價消費模式,在各社交平臺自嗨。
而真正的拼多多用戶在干嘛呢?
在為了幾塊錢紅包在群里砍價、在買東西寫評價,在為了明天的吃什么,孩子上學怎么樣而操心……
他們根本無心關心所謂的消費降級、更無暇去晚上與他們唇槍舌戰(zhàn),自然就沒有人會聽見他們的聲音。
拼多多上用戶對無牌電視商品的評價
如果你問,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們,月薪一萬什么水平?
他們肯定會告訴你窮比。
但如果你問那些在認真砍價的人,月薪一萬什么水平?
他們會告訴你是高收入。
而后者,才是社會上真實的大多數。
這就是現實,現實永遠比想象中要更扎心。
我沒發(fā)現大家都覺得月薪過萬很普遍,而是覺得身邊很多的人,月薪都在兩三千很普遍。你可能說的是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而不是在中國。感覺你這題目發(fā)在頭條,是不是搞錯了。應該是在美國提這個問題。
我可不覺得月薪過萬很普遍,就拿我作為一個西北的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來說,我們單位目前最高的工資是8900一個月,我們單位絕大多數人這輩子可能都不會月薪過萬,這在整個甘肅都差不多!
北上廣,可能會好一些,就拿我一個985畢業(yè)的哥哥來說,畢業(yè)就1萬2起步,他才25歲,他說下次跳槽他要2萬起步,很多人可能覺得可笑,但并不是不可能,大家也不要覺得北上廣深,起步工資就1萬,我另一個同學在富士康工作,工作了四年,基礎工資依舊只有4500,要通過不斷的加班加班才能拿到7000左右!這樣的打工人才是社會的大多數!
2019年4月23日發(fā)布了一則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了我國國人的收入情況:全國約有80%的人工作10年了月薪還沒有過萬。在進行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全國工作10年以上的年薪過萬的人比例為22.44%,也就是連三成都達不到!畢業(yè)生工作三年以上,月薪過萬的都不到1%。中國還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有5億人家里沒有馬桶,你覺得月薪過萬的又有多少?
在頭條,經常可以看到口口聲聲月薪十幾萬,不是我吐槽,在頭條大放厥詞看不起別人的人基本都在社會的底層,經常可以看到某人因為言論不當被抓,就住在出租房里衣縷襤衫,食不果腹!
就算月薪過萬,也都背著房貸車貸,自己的房貸沒還清,就要考慮幫孩子買房子,省吃儉用,有時候,真的應該停下腳步,給自己鼓鼓掌!你比很多人活的好!
這個問題出的比較現實,實際上就是月薪過萬的人不少,尤其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是比較普遍的,就是一些高文化高技能的老人比如教授,高級教師,醫(yī)生,公務員,國企領導的養(yǎng)老金超過萬元。
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是事實,可是我國的東部大城市已經進入初級發(fā)達國家水平,目前我國勞動者的平均收入低于四千元,有六億人月收入不到一千元也是事實,可是這只是平均數,大城市勞動者的收入普遍高于平均數。中小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勞動者中也有許多創(chuàng)業(yè)者,手藝人,企業(yè)高管,出色工匠,國企領導,高級公務員收入過萬。
月薪過萬不是可支配收入過萬,不是每月到手工資是過萬,實際上如果你月薪一萬,依法繳納扣除養(yǎng)老金,公積金等各項費用,你每月到手工資約是5800 6500元,所以每月工資過萬是總收入,不是到手可以消費的錢。
大家都覺得月薪過萬很普遍,主要可能是以下兩個原因。
1、工資上漲了
現在大家的工資普遍上漲了,想賺到1萬元也不是不可能。2019年,全國就業(yè)人員平均工資就已經達到了7.5萬元,平均每個月月薪達到了6250元,跟1萬元月薪差距也不算大了。
而現在有很多比較好的單位,平均工資也達到了1萬左右,平時拿到1萬元月薪的人也是相當多的了。
而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平均工資也會也會越來越高,這樣很多人都會覺得月薪過萬比較普遍了。
因此,現在工資上漲了,大家可能就會覺得1萬元月薪比較普遍了。
2、自己也有希望賺到月薪1萬
現在來說,只要是自己努力,就有可能賺到月薪1萬。現在社會上,賺到月薪1萬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比如你干個外賣小哥,或者干個代駕,或者是跑滴滴等,只要你努力工作,一天干個十多個小時,那么就有可能賺到月薪上萬。
如果是在工廠里面做工,只要你愿意多干活,那么隨著能力的提升,賺到月薪上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現在只要努力加油干,就有可能賺到月薪1萬了。
3、結論
綜上所述,大家覺得月薪上萬很普遍,主要原因就是平均工資上漲了,第二就是自己只要努力干,就有可能賺到月薪上萬。
據瑪莎拉蒂官方數據,2019年瑪莎拉蒂在中國一共銷售1900多輛,而僅抖音用戶就提車六萬五千多輛[淚奔][淚奔][淚奔]
自己好不容易有點錢了,還不得滿世界去炫耀一下,給大家多看看?
來瞧一瞧看一看,我今年賺了多少錢,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心態(tài),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tài),有那么一小撮人,不準確地說是有一大撮的人,他們往往會認為月入1萬很簡單,只不過是自己慘了點而已。
獨木橋效應
今天就著這個機會先給大家講一個非常好玩的事情,沒錯,它就是獨木橋效應,什么是獨木橋效應呢?我們舉個簡單或者不太恰當的例子,但是這個所謂的不太恰當的例子很有趣,我們假設:有一群人需要從橋的那邊到這邊來,但是一些人的平衡能力特別強就可以從獨木橋上走過來,還有一些人的水性特別的好,可以在湍急的河流當中游泳游過來。
但是對于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他們要么沒有平衡能力,要么就壓根不會游泳或者水性特別差,絕大多數都掉在河里面淹死了,那么請問:這條河是容易跨過還是不容易跨過呢?當然是容易跨過,為什么?
因為我們要得知這個橋容不容易跨過,這條河流到底湍不湍急,河那邊的人究竟是怎樣走過來的,我們只能問那些已經過了河的人,但是那些已經過了河的人肯定會說很容易過呀,我就這樣再那樣再這樣再那樣輕輕松松地就過去了,于是我們很容易得知一個結論:噢,這件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困難,恰恰相反的是非常簡單。
怎么樣?是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那如果我們把這個所謂的獨木橋效應演變成另外一個場景呢,如果某一天我們去問周邊的人,你每個月的工資是有多少錢啊?那些月薪過萬,現在月薪過5萬或10萬的人,他們自然大大方方地承認,并且告訴大家:我每個月的工資是多少多少,怎么樣?我混的是不是非常不錯?
但是對于那些高材生,每個月只有2000塊錢工資,或者就是那些已經在工廠里面打工,打拼了整整10年、20年的人,結果每個月只有3000塊錢或者4000塊錢的工資的人,你讓他們怎樣去說?說少了容易被人笑話,說多了又覺得不太靠譜,折騰來折騰去就只成了一個工資保密。
哪有那么多的富人?
實事求是地講,富人有而且有很多,以我為例,我周邊的一些朋友親戚,甚至我的表姐混得都非常不錯,每個月的工資或者凈利潤都能夠達到5倍甚至更多,但是這些人也僅僅就是一小撮而已。
在我的眾多朋友當中,也就只有那么三五位或者五位、十位能夠達到這種成就,絕大多數的人,每個月只是領一個基本工資,這個基本工資有多低?低到我們無法想象,對于一些在鄉(xiāng)村或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工作的人而言,每個月3000塊錢的工資就開心的不得了。
對于那些四線城市或者五線城市工作的人而言,每個月能夠領5000塊錢工資,那也就開心的了不得了,而對于那些在一線大城市工作的人,很多人他們的月工資都達不到1萬塊錢。
但是對于這一部分人而言,他們的工作量反而很多,每天都沉浸在無休止的工作當中,即便有了空閑時間也會發(fā)愁,今天中午是訂20塊錢的外賣還是訂30塊錢的外賣?糾結來糾結去,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來:不行,我得用優(yōu)惠券去訂30塊錢的外賣。
然后在什么時間點去訂,這樣的話能夠省下幾塊錢來,這樣想想是一件非??杀氖虑?。他們沒有太多的話語權,也不愿意在網絡上去分享自己過多的悲慘經歷。當這一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就根本無法得知他們的平均工資或者月均工資。
只能看到那些炫耀自己工資是多少的言論,對于那些月薪1萬、月薪2萬的人,他們自然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認。但是對于那些月工資特別特別少的人而言,多多少少是一種刁難。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他們多少有個吹牛皮的毛病。比如自己某一個月突然之間掙了很多很多的錢,這些錢大約有13000或者15000,那么好的,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面,他可能逢人就說:自己每個月的工資都能夠達到15000,自己每個月的工資都能夠達到20000。
第1次這樣說,第2次這樣說,說的時間長了,連他自己都信了??墒腔丶乙豢垂べY,上個月可能只給自己發(fā)了六七千,而且他的言論越多,我們就越會認為周邊的人都是土豪,都是富豪。
但是哪有那么容易?自己生活的每一筆錢都是一個汗珠子摔八瓣,辛辛苦苦賺出來的,不是么?
人民和社會沒有改變,但是聲音組已經改變。
月薪10,000的一群人占社會的5%,但他們擁有社會聲音的95%以上。
這5%的人經常說話和抱怨,給每個人一種幻想,即月薪10,000的人到處跑。
然而,這種情況并非如此。
最近,36Kr發(fā)布了中國主要城市的工資數據。 與平均水平相比,該數據側重于工資中位數。 (中位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按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間的一個。)
據統(tǒng)計,到2020年上半年,主要城市的工資中位數在深圳為5199元,在上海為6378元,而在統(tǒng)計中新一線城市的工資中位數甚至沒有超過 6000元。
如果范圍更廣,三,四線城市的平均工資將低于5,000元。
每月收入不足5000元是真正的社會規(guī)范。
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成年人
隨著我們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化,再加上對信息泛濫的瘋狂轟炸,各種繁榮的形式和媒體中互聯(lián)網名人的生活正淹沒我們的輸入端口,使我們錯誤地相信:
月薪一萬多元的上層階級的優(yōu)越性是社會的常態(tài)。
但是,當我們把注意力從月薪一萬多元的年輕人轉移到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時,您會發(fā)現月收入低于五千元的年輕人是城市的平均水平。 青年。
周圍的大多數朋友畢業(yè)后都回到了三線城市,做著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工作。
國有企業(yè)資金經理小敖,月收入4000元。 去年5月1日,幾個朋友約好去重慶玩。 為了省錢,他不僅提前三個月開始存錢,還為自己制定了詳細的儲蓄。 計劃:
他把原來每天十元的面包和牛奶變成了五元的bread頭和粥。
自助餐廳的中餐價格從外賣改為每天3元。 他晚上從不做飯,還走進廚房開始了濃煙熏火的生活。
不要告訴我,三個月后,他突然從微薄的工資中節(jié)省了4000元。
公務員吳杰,月收入3000元。 畢業(yè)后幾年,他周圍的朋友都買了車。 他是唯一仍在使用綠色旅行的人。 畢竟,他的收入不足以支撐每月的購車付款。
工作單位離家不遠。 步行需要30分鐘。 他總是說步行是最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既省錢又省運動。
真的是這樣 在畢業(yè)的頭幾年,他的體重為160磅,兩年之內,這個數字使我們羨慕不已。
幾次聊天時,他們都說:
月薪不高,我不知道前進的方向和方法。 收入似乎是在此水平上劃定的,無法突破。 這是最絕望的地方。
我忍不住想:“如果我每月能掙到5,000元,真的是沒有希望了嗎?”
我們不應該僅僅因為看到大多數人只停留在低于5,000元的水平,我們就應該陷入沉沒,沉沒,然后提供一個自我安慰的句子:“每個人都處于這個水平。”
不能忘記,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競爭力正在下降。 當未來的不確定事件帶來爆炸效果時,我們將用什么來抵抗未知事件?
決定收入增加的是您的基本能力
如果您不主動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而只是想被動地等待機會被別人青睞,那么您將獲得的收益將永遠是命運所帶來的痛苦。
對于微薄的薪水,我不敢遲到,我不敢請假,我不拒絕加班,無論我多么努力,缺錢一直是主要問題。
但這就是生活的真實面貌。 如果您的想法保持不變,無論您是25歲還是35歲,您的生活都不會改變。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im Nicholas Taleb)在他著名的“抗脆弱性”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有兩個兄弟,約翰和喬治。 約翰已經在銀行工作了很多年,收入看起來很穩(wěn)定,還有其他福利。
喬治(George)是出租車司機,掙很多錢,而且經常生活在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 相比之下,喬治一定有更高的收入。
但是塔勒布指出,在約翰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中,他的能力僅限于他從事的工作。他對組織有很強的依賴性。 一旦風險到來,他抵抗風險的能力就會非常弱。
就像您是銀行出納員。 您已經工作30年了。 您所熟悉的只是柜臺上的一些操作。 一旦失去工作,您操作計數器的能力將幾乎不會用于其他目的。
面對未來的變數,這類人將遭受單一的基本能力和缺乏變化的靈活性,導致他們的收入將長期保持在一定水平,無法突破所遇到的專業(yè)瓶頸。
更不用說大幅增加了。
相比之下,出租車司機喬治本人生來就是不穩(wěn)定的,他始終擔心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這幾乎對他沒有影響。
并且能夠在不喪失進取精神的情況下,增強他們的綜合能力,并有機會繼續(xù)學習。
收入增長必須快于那些受其當前能力限制的人。
建立自己的基本能力并隨時關注變化,而不僅限于當前的穩(wěn)定性和舒適性,這是推動收入增長的關鍵措施。
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多。
哪怕只有1%的人月入過萬,也就是有近1400萬人。
別說1400萬,就算你去全國各地最大的廣場,最多容納也不過1萬人。
可想而知了吧
井底之蛙的世界
說句實在的,覺得月薪過萬很普遍的人多數是生活在自己的認知里,社會發(fā)展,經濟繁榮,覺得錢好賺,月薪萬把塊不算多;而少數人是受身邊或者不實信息的干擾,虛榮攀比造就。其實他們都只是片面的看世界,猶如管中窺豹,井底之蛙。
記得去年5月2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李克強總理解答人民日報社記者的提問時給出了一組數據。他說:“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边@是個什么概念?相信上過小學的人也可以很好的理解。
看到這里你還會覺得月薪過萬很普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