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進入千家萬戶,車輛正確使用保養(yǎng)的問題被更多人重視起來,我們在平時用車養(yǎng)車過程中有很多誤區(qū),在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細數(shù)一下這些誤區(qū)。首先說第一個誤區(qū),輪胎氣壓越高越好,有很多人誤認為輪胎氣壓越高越好,氣壓高比較省油,其實這個道理是對的,但不能超過一定值,如果超過了正常氣壓輪胎就容易在行駛過程中出現(xiàn)爆胎的問題,所以輪胎氣壓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合適才是最好的。第二個是高號汽油比低號汽油質(zhì)量更好,汽油的標號指的是汽油內(nèi)辛烷值的高低,92號汽油就是表示這個汽油辛烷值在92%,95號汽油就是表示這個汽油辛烷值在95%。汽油標號需要按照廠家要求來選擇,如果廠家要求使用92號汽油,你使用95或98號汽油除了多花錢沒有任何好處。當然如果廠家要求使用95號汽油你也不可以低于這個標準,如果使用92號汽油會導致發(fā)動機產(chǎn)生爆震的問題。第三個是車輛冷啟動以后需要怠速熱車,有很多新手在買車以后都會聽到過老司機說,車輛冷啟動時需要怠速熱車的說法,其實這是不對的操作方法,怠速熱車是針對老款化油器發(fā)動機車型的操作流程,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都是電噴發(fā)動機,我們只要在啟動以后等怠速恢復正常就可以慢慢上路行駛了,利用低速行駛使發(fā)動機水溫盡快提升,降低發(fā)動機磨損和尾氣排放。第四個是便宜的車沒有必要使用全合成機油,很多車主在保養(yǎng)時都會聽到過維修人員有這樣的說法,你這車便宜沒必要用全合成機油,其實需不需要用全合成機油和車輛的價格沒有什么關系,需不需要用只要取決于發(fā)動機的類型和你自己對車輛保養(yǎng)的要求。比如就算是7萬塊錢的渦輪增壓發(fā)動機車型也必須要使用合成機油,而自吸發(fā)動機使用什么機油都可以,如果你想更好的保護發(fā)動機使用全合成機油是沒有問題的。第五個是機油粘度越大對發(fā)動機保護性越好,很多人在選擇機油時都會選粘度更大一點的機油,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現(xiàn)在汽車發(fā)動機加工精密度越來越高,零部件之間的間隙也越來越小,發(fā)動機需要使用低粘度的機油才能得到良好的潤滑,如果一味追求使用高粘度機油除了增加發(fā)動機的油耗和噪音沒有任何好處,我們在選擇機油時一定要按照廠家要求的標準來使用,合適發(fā)動機的機油粘度才是最好的選擇。第六個是機油保養(yǎng)的間隔,很多人擔心發(fā)動機會磨損所以機油換的很頻繁,有的人使用全合成機油5000公里就換掉了,其實這樣對發(fā)動機來說沒有什么問題,不過有點太浪費錢了,因為不同機油的使用壽命都是不同的,比如礦物油5000-7000公里或半年保養(yǎng)一次,半合成機油8000-10000公里或一年保養(yǎng)一次,全合成機油10000-15000公里或一年保養(yǎng)一次,如果提前更換了機油沒有充分利用就太可惜了。第七個是剎車油是不需要更換的,我接觸過很多不知道剎車油是需要更換的客戶,他們都是一臉茫然的問這個還用換嗎?其實剎車油是比機油使用壽命略長的一種油品,由于剎車油是醇類油品,所以比較容易被空氣中的水分滲入,當剎車油中的水分含量超過一定值,剎車油的沸點就會降低,當我們在下坡路段連續(xù)剎車時,剎車油有可能就會因為高溫的原因出現(xiàn)沸騰氣化的問題,如果剎車油沸騰了制動系統(tǒng)中就會有空氣,導致制動失靈出現(xiàn)危險,為了我們自身的安全還是2-3年更換一次剎車油比較好。
中國真正進入汽車社會的歷史并不算久遠,所以在很多時候自以為開車十多年非常懂車的老司機也未必真正懂車。有些事情的真相也許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但依然很少有人去刨根問底,尋求一個正確的答案,加上口口相傳三人成虎,時間長了,一個個錯誤的認知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但是有時候這些錯位的認知如果不去糾正,任由其自由生長,到了一個階段往往會到達不可糾正的地步,今天我們就來糾正幾個。
車皮薄不安全
這個話題經(jīng)過了十幾年的洗禮還是會讓無數(shù)人津津樂道,尤其是在早些年的時候,日系車的事故會被一些人出于各種各樣的意圖無限放大,放任在網(wǎng)絡平臺人為人非議。我們不去深究這些做法的意圖,但我們必須要針對這個問題有更理性的認知。其實現(xiàn)在很多人已經(jīng)對這個問題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車皮只是車身的外覆蓋件,我們看到的車門和翼子板都只能起到覆蓋的作用,就像我們?nèi)俗约捍┑囊路粯?。真正決定了一輛車安全與否的,是這輛車的車身架構(gòu)設計,車身骨架的鋼材強度,設計是否足夠吸能,如果這些做得不好,再厚的鐵壁還是如同虛設。車身太厚太硬反而對于汽車碰撞安全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單憑鋼板厚度定好壞實在沒有任何說服力。
配置越多越好
很多我身邊的小伙伴在買車的時候一味地追求高配置,跟我說起自己心儀的車時頭頭是道,卻從來沒有考慮到這些配置在自己以后的用車生活中能否用得到。就比如座椅加熱和方向盤加熱,這些配置在東北等氣溫比較低的地區(qū)是比較受歡迎的,但是在氣候比較溫和的南方,用的機會真的不大。還有近年來非常流行的汽車天窗, 用得上的情況不多還老愛壞,修一下還都不便宜。買車的時候可能頭腦一熱花了錢選裝,后面可能一年也用不到幾次,真的挺浪費的。
渦輪比自吸好
渦輪發(fā)動機因為多了一個渦輪增壓器,構(gòu)造上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同等排量的渦輪往往要比自吸發(fā)動機的動力更好,這也是我們選擇帶T車型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們的具體性能還是要看廠家的技術(shù),尤其是油耗和穩(wěn)定性這兩方面,比如日系的發(fā)動機在燃油經(jīng)濟性上就很不錯。
當然渦輪增壓也有不如自吸發(fā)動機的地方,比如由于有渦輪增壓器的存在,燒機油成了一個避不開的問題,而且在平時保養(yǎng)時,用的機油也要比普通的自然吸氣要更好一點,因為差機油可能會對渦輪增壓器的轉(zhuǎn)子軸承潤滑不太好,會讓渦輪增壓器磨損更嚴重一點。
汽車上還有很多真實的答案與我們心中想的不一樣的地方,不懂的時候,我們最好還是認真做一下功課。老馬樂于給大家解決各種技術(shù)上的困惑和難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最近有小伙伴留言給小編說,他看了抖音上的一個教程,用啤酒配可樂就能把大燈翻新,結(jié)果按照教程去做不但大燈翻新沒成功,還把大燈整進水了,最后又花了好幾百做大燈除水才解決。所以想問問,抖音上坑人的這種用車知識是不是還有很多?。?/p>
哈哈哈,這位小伙伴,你膽子還真大,小編給你點個贊。其實已經(jīng)不止你一個人這樣問我了,我收集了一下大概有十多位小伙伴都有過類似的遭遇。既然有這么多人問我,咱們這次就來說說,抖音上那些坑爹的用車知識!
可樂翻新大燈
要問出鏡率最高的用車小知識,那必然是這個可樂翻新大燈了。你沒看錯,就是這么厲害,用幾塊錢的可樂就能把大燈給翻新。
可樂翻新大燈的原理是簡單又粗暴,只需要把可樂往發(fā)黃的大燈外殼上一澆,然后用抹布擦擦,這大燈就算翻新完成了。就這樣一條視頻,居然能有1.2W點贊,6000多條轉(zhuǎn)發(fā)。
可能是覺得單純的可樂不夠高端,腦洞大開的創(chuàng)作者們又來了開天辟地的新發(fā)明。原來的可樂又升級成了下面的啤酒配可樂,要是再來點炸雞,你說是不是就能起飛了~
這哥們的廣告詞也是蠻厲害,“啤酒配可樂,大燈白又亮”。這個點贊量就更高了,達到了6.4W。拙劣的演技也就騙騙那些無知觀眾,利用一些不著邊際的套路,來博取眼球,可樂翻新大燈可真是可樂??!
汽車大燈變黃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如果用可樂就能解決,那些做大燈翻新的商家豈不是早就涼涼了。就這么澆可樂啥用都沒有,還可能給大燈整進水了,就像上面那位小伙伴那樣。
汽車大燈為啥會發(fā)黃?
現(xiàn)在的汽車大燈一般都是由聚碳酸酯注塑成型,說人話就是透明塑料做的。之所以選用聚碳酸酯作為燈罩材料而不用玻璃,是因為聚碳酸酯的重量更輕、可塑性更強、韌性更強、強度更高,更適合用來做燈罩。
但是塑料材質(zhì)的燈罩有個弊端,就是抗氧化性能較差,耐磨性也不好,很容易變黃。所以呢就在大燈表面鍍了一層抗UV層,用來延長大燈外殼的抗磨性和提高光澤度。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頻繁洗車,會對這種UV層產(chǎn)生磨損,時間一長這層UV層就慢慢的變薄,最后消失,然后大燈就開始變黃發(fā)暗。
大燈如何翻新?
正常的大燈翻新是有嚴格工藝流程的,可絕不是一瓶可樂就能搞定的。為此,我特意去了一趟專做大燈翻新的工作間,讓你們看看汽車大燈到底是咋翻新的!
翻新大燈需要把大燈上原來舊的發(fā)黃氧化涂層打磨掉,僅僅這個打磨的過程就需要用到至少五六種不同研磨能力的砂紙,并且對技師的手法要求很高,僅研磨的時間就要一個小時左右。
這位帶著口罩的小哥就是在研磨大燈外殼,他的專業(yè)就是大燈修復。進水、劃傷、甚至是外殼斷裂統(tǒng)統(tǒng)都能搞定。
等待被翻新的大燈
這是已經(jīng)研磨完畢的大燈,到這里還沒有結(jié)束,還需要將修復的大燈做進一步的鍍膜處理,這也是本次修復的工作核心。一般大燈修復的價格基本都在百元左右,翻新之后又能用好幾年,真的不算貴。
大燈翻新在汽車后市場已經(jīng)是相當成熟的維修工藝了,技術(shù)在不斷進步是一定的,相信會有一些新的方法來替換掉這種傳統(tǒng)的翻新方式,但絕對不是什么可樂配啤酒~
牙膏去除劃痕
說完了可樂,我們再來說一個更厲害的,就是牙膏去除劃痕了。要說牙膏去除劃痕這個方法,我絕對給這個發(fā)明者滿分,這哥們是不是刷牙刷來勁了,想出來的招兒。
我算是看明白了,要想學會忽悠人,這說話必須得一套一套的。你看看這哥們的文案,“毛巾配牙膏,劃痕全都消”。簡簡單單就弄個6.4W點贊,看來叫好的人還不少呢。
你看這哥們更厲害,不但有點贊還有好幾千的轉(zhuǎn)發(fā)呢。其實這種視頻吧,不用動腦想都能看出來漏洞。只要眼神稍微正常點的應該都能看出來,那劃痕有點問題。不但劃痕的方向都一樣,還整齊劃一呢,就這種劃痕,要是不在同一個地方劃個幾百次都劃不出這種效果。這明顯就是畫上去的嘛,哈哈。
劃痕該怎么去除 ?
這種沒露底漆的劃痕,只是表皮的車漆受損,拋光就可以直接拋掉了。對于拋光的工藝其實也是有要求的。一般的拋光機要求是在800~1500轉(zhuǎn)之間,轉(zhuǎn)速太高會對車漆造成損傷,轉(zhuǎn)速太低又起不到效果。我不信你用手來回擦,能擦出來這個轉(zhuǎn)速。
況且,牙膏又不是專業(yè)的拋光蠟,硬度比拋光蠟要高多了,你自己要是拿抹布亂擦,不但劃痕擦不掉,還可能會把油漆表面的亮油層給磨掉,車漆就會變得發(fā)烏了。
還有并不是所有的劃痕都能拋掉的,更別說你用牙膏擦了。像這種漏了底漆的,能看見明顯底漆色塊,你咋拋都沒用,只能是重新噴漆才行。
無論是牙膏還是拋光蠟,都只是把車漆表面上的臟東西清除掉了而已,并沒有修復車漆的能力,只是簡單的清潔作用。
拋一次光要多少錢?
專業(yè)拋光蠟
以上這樣一桶普通的拋光蠟也就一百多塊錢,能拋幾十臺車。所以拋光的成本是很低的,你拋一個劃痕,認識的店,都不會跟你要錢。不認識的店,給根煙也就算了。有那多余的牙膏,還不如刷個好牙口,多吃幾碗飯,它不香么~
柚子去新車異味
我算是看明白了這些創(chuàng)作者的套路了,必須把周圍所有的用品全都折騰一遍才算是罷休。從可樂折騰到啤酒,又到牙膏,現(xiàn)在連水果都不放過了。這回更厲害了,柚子去新車異味。
這哥們的方法是,把柚子放到空調(diào)的出風口,密閉24個小時就能去除掉新車的異味。這招真是高啊,牛頓看了掉眼淚,愛因斯坦恨不得都得從墳堆里蹦出來。雖然點贊量不高吧,但是也有5千多了。
這就相當于廁所有異味,然后發(fā)現(xiàn)有人沒沖廁所導致的。這哥們跟你來了句,沒事兒哈,你就猛噴香水,用香水味道把廁所味蓋過去,這異味就沒了。
新車異味是怎么來的?
想要去除掉這種新車的異味,至少先要知道這異味是怎么來的吧。目前汽車上的異味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儀表臺、座椅、以及地板散發(fā)出來的味道。
異味源大多是可揮發(fā)性有機物,基本上就是苯,還有甲醛。雖然甲醛是無色無味的,但是它有很明顯的刺激性,說白了就是有點嗆鼻子和辣眼睛。
解決異味就是解決甲醛和苯,你覺得單憑柚子能管用么,就算有用24小時也太短了點吧。
新車異味該怎么去除?
甲醛和苯最怕的就是濕熱,就是又濕又熱的時候揮發(fā)的最快。所以你就夏天的時候找個最熱的天氣,在車里放一盆水,車窗緊閉,然后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它一天,這樣甲醛和苯揮發(fā)的就會快很多。然后再買點那種烤串用的木炭,就是幾十塊錢一麻袋的那種,放車里一麻袋。
就算這樣,你得連續(xù)整半個月,味道才有可能下去,還不能保證一點沒有殘留。在出風口放幾個柚子就能除掉異味,你說是傳奇還是搞笑?
寫在最后
看到現(xiàn)在相信你也震驚了吧,那就趕快轉(zhuǎn)發(fā)出去別讓更多的小伙伴挨坑了。當然,坑人的用車知識遠遠不止這些,真要統(tǒng)計起來我能說上好幾天。
關于車輛安全的誤區(qū)時
對一部分不是很懂車的消費者來說
則會信以為真
什么日系車=不安全,脆皮雞啊
車越重越安全之類的
我滴乖乖們
車越重怎么會越安全呢?
要知道車輛越重
它們所受到的慣性也越大啊
也就是說在同樣的速度
同樣的剎車能力下
重車制動后滑行距離一般都要比輕車遠
這哪來的越重越安全可言呢?
除非你非要
拿大貨車和小轎車對對碰
所以今天
為了能夠幫助消費者
在選購車輛時擁有更謹慎的選擇
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打假來了
以下汽車安全的五大誤區(qū)
望老鐵們注意
誤區(qū)一:車皮越厚越安全
車皮越厚越安全
是消費者們在購車時常見的誤解
甚至有些利益當頭的4S銷售人員
會把它當作推銷產(chǎn)品的理論
但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就拿最近獲得美國IIHS最高安全獎項的
馬自達CX-5來說
CX-5的車皮摸起來相當薄
但是其車身硬度卻達到了1800Mpa
這使其不僅擁有超高的車身強度
而且還讓他擁有良好的燃油經(jīng)濟性
同理,起亞獅跑外形相當硬朗
車皮摸起來也是較為厚實
然而起亞獅跑在IIHS的測試中的成績
卻大不如馬自達CX-5
由此可見
從車皮的厚薄程度
判斷車輛的安全程度
這樣的判斷方式并不可取
誤區(qū)二:安全配置越多越安全
在汽車安全配置方面
小編一直都是覺得安全配置
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就拿在行車過程中面對突發(fā)情況
最實用的安全氣囊來說
如果安全氣囊在面對突發(fā)情況時
沒有精確快速的彈出
這不僅不能對駕駛者起到保護作用
而且還有可能會傷害被駕駛者
同時
隨著汽車安全技術(shù)的更新?lián)Q代
汽車安全配置也越來越多
雖然不可否認更多的安全配置
對汽車安全來說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是
其最重要還是
需要汽車各安全配置之間
相互能夠完美的匹配與優(yōu)化
才能更好的
發(fā)揮汽車安全配置的最大功用
誤區(qū)三:車輛發(fā)生形變越小越安全
相信很多人都有著
這樣的觀點
在兩車發(fā)生碰撞后
發(fā)生變形越小的車型安全指數(shù)越高
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
“吸能”的角度進行分析
也就是發(fā)生碰撞時
車輛本身吸收的能量多了
車內(nèi)乘沖擊就較小
反之亦然
畢竟在發(fā)生碰撞時
比的不是車輛的損壞程度
而是對乘員的保護程度
誤區(qū)四:車身越大越安全
SUV車型能在市場上如此受歡迎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較大的車身
能給人帶來較高的安全感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
所以使得不少人
都贊同車越大越安全的說法
雖然說體型較大的車輛
在發(fā)生碰撞事故中
確實能夠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了
對體型較大的車型來說
有一種事故發(fā)生的幾率非常高
那就是在高速急轉(zhuǎn)彎時
很容易發(fā)生側(cè)傾和翻滾問題
與此同時
美國NHTSA也為此事故
針對SUV和皮卡車型
專門添加了翻滾試驗
這是因為
這些車型的底盤都比較高
在急轉(zhuǎn)彎時的穩(wěn)定性較差
所以我們
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說
車身越大的車越安全
誤區(qū)五:星級越高越安全
汽車安全測試機構(gòu)
作為檢測汽車安全的權(quán)威
在當今社會中
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廣泛消費者的認可
不少廠家
更是以評測所獲得星級成績
作為安全宣傳
什么“五星安全保障,美國IIHS安全認證等等”
雖然說評測成績
對車輛安全水平的最客觀體現(xiàn)
但還是那句話不能以偏概全
畢竟
無論是中國的C-NCAP
還歐洲的E-NCAP
在對車輛進行安全評測前
都會對不同車型
進行分組,分級
從而再分別
進行不同級別車型的測試
也就是說不同級別車型的星級成績
不能比較
以上這五個誤區(qū)雖然看上去
都有其各自的理由
而且看上去相當符合常理
但是這五個誤區(qū)其實都是以偏概全
或者一概而論的概念
從而繞過人們的思維盲區(qū)
各位消費者購車之時
千萬別盲從!
網(wǎng)上關于汽車的各種知識鋪天蓋地,但是其中有些觀點本身就是錯誤的,但是有些車主并不清楚,看到作者侃侃而談就信以為真還轉(zhuǎn)發(fā)分享。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跟實際用車息息相關的幾個誤區(qū)。
1、加什么標號汽油看壓縮比
這是最大的誤區(qū),理論上來說壓縮比越大在壓縮沖程末端混合氣的溫度和壓力越高,越容易產(chǎn)生爆震。但是理論終究是理論,具體選擇什么標號的汽油主要看發(fā)動機實際運行情況。因為現(xiàn)在各種發(fā)動機技術(shù)都可以實現(xiàn)高壓縮比使用低標號汽油,比如缸內(nèi)直噴技術(shù)、帶冷卻的EGR系統(tǒng)、可變壓縮比、可變正時系統(tǒng),這些技術(shù)都可以降低爆震傾向從而使高壓縮比發(fā)動機可以使用低標號汽油。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奔馳AMG A45的2.0渦輪增壓發(fā)動機,380匹馬力,扭矩475牛米,性能強悍,但是壓縮比只有8.6,按照理論黨的觀點這車加90號油都是奢侈的,但是實際情況你加93的油都不行。因為壓縮比雖然低,但是它的增壓壓力太大了,達到了1.8Bar,也就是說氣缸實際進氣量非常大,壓縮沖程末端氣缸里溫度和壓力要高得多,使用低標號汽油分分鐘爆震。
另一個例子就是馬自達的創(chuàng)馳藍天發(fā)動機,壓縮比13,比蘭博基尼的壓縮比還高,按理說這發(fā)動機加98都不保險,而實際上加92就能喂飽。因為物理壓縮比雖然高但是才用了阿特金森循環(huán),在壓縮沖程進氣門晚關排出了一部分空氣,所以壓縮沖程末端實際上壓縮的混合氣量是減少了。因此可以用更低標號的汽油。
所以說加什么油最終取決于壓縮沖程末端氣缸里的狀態(tài),不是簡單看壓縮比就能決定的,發(fā)動機工程師經(jīng)過種種試驗為愛車選擇了合適的燃油標號,而我們卻置之不理,反而以更加粗暴且不靠譜的方法自己去選擇壓縮比,難倒你比工程師還懂?
2、加速能力看扭矩而不是功率
很多人都認為扭矩決定了加速能力,功率決定了最高車速,其實決定加速能力的還是功率。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扭矩決定加速能力主要是因為扭矩比功率更加形象直觀。扭矩就是驅(qū)動車輪轉(zhuǎn)動的力,車輪轉(zhuǎn)動有力加速就快。這個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功率是什么呢?功率簡單來說代表做功的快慢,加速不就是做功么?功率大做功快,加速肯定更快。
扭矩用來衡量加速能力并不恰當,因為光有扭矩還不夠,還要看車輪轉(zhuǎn)速提升的速度,如果我們說車輪轉(zhuǎn)速提升的快慢決定了加速能力應該沒人反對吧,這是肯定的,車輪轉(zhuǎn)速提升就代表了車速提高,車輪轉(zhuǎn)速提升越快說明加速越快。而扭矩再配合轉(zhuǎn)速不難想到功率,功率=扭矩 轉(zhuǎn)速 9550,也就是說決定加速能力的是扭矩和轉(zhuǎn)速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人們把這個結(jié)果稱為功率。
從買車到開車、養(yǎng)車,我們對汽車的認識都有一些誤區(qū),比如以下幾點:
買車的誤區(qū)
很多人在買車的時候,覺得空間越大的車型越好,像周邊的朋友,很多人認為SUV比轎車要好。實際上SUV雖然大一些,但是油耗也會相對高,如果只是上下班用,沒有一定要選擇SUV。
就SUV而言,5座和7座的爭論也很多,大部分覺得七座空間好的,實際使用中會發(fā)現(xiàn)5座更方便一些,乘坐也更舒適。
用車的誤區(qū)
加油不要加滿,這樣更省油?這個誤會也比較有“依據(jù)”:油少自然車重輕,油耗當然就會低啦。但實際上,即便加半箱油,也不過減重十幾公斤,你的家用車一般都在1.5T以上,這種減重基本起不到多大幫助。
開窗比開空調(diào)省油?這個要分情況,在市區(qū)這么跑一跑,綜合下來,開窗散熱確實省油,因為車速低,但是上高速后,開窗會有巨大的風阻,對降低油耗是沒有幫助的。
【典典提醒】:有些車友總是長期停車不開,或者只是短途用車,這對汽車都是不好的。因為冷啟動時的機件磨損最為嚴重,而且啟動后蓄電池充電需要20分鐘的補充時間,所以買車了一定要常拉出來開一開。
汽車最常見的謬誤有哪些呢?教授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相信大家都在網(wǎng)上聽過這兩個言論。我的馬力大,加速快,我的車扭矩高,加速快。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的。
我們來看一下一般網(wǎng)上的話術(shù)是怎么說的。
我們來了解一下馬力和扭矩的定義。馬力是表示功率單位的一種,1馬力代表每秒鐘將75公斤的物體提高1米所做的功。如果是2馬力那就可以每秒鐘將75公斤的物體提高2米。所以馬力越大,加速越快哦。
發(fā)動機的扭矩是指發(fā)動機從曲軸端輸出的力矩,單位是N·m。扭矩代表力的大小。扭矩越大,加速越快。
馬力決定極速,扭矩決定加速。
講真,以前開的車少,教授也曾深深相信網(wǎng)上這些數(shù)據(jù)。這些話,從理論上無懈可擊。但是,教授實際試過車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理論和實際之間有個bug。
相似馬力的寶駿310W(112匹/1.24噸)和昂克賽拉1.5L(117匹/1.3噸),一個加速20.1秒,一個加速13.2秒。即使假設寶駿310W的AMT變速箱每次換擋需要1秒,寶駿310W的加速時間還是需要17秒。這跟理論還是差很多。
(發(fā)動機外特性曲線圖)
這個bug就是發(fā)動機的最大馬力和最大扭矩反映只是在某個轉(zhuǎn)速下的輸出值,但是這個數(shù)據(jù)沒有告訴你發(fā)動機達到這個輸出值需要多久。換句話說,就是這款發(fā)動機從轉(zhuǎn)速攀升到底有多快。
在0.2秒將轉(zhuǎn)速提升到紅線區(qū)的發(fā)動機(A)和在0.5秒將轉(zhuǎn)速提升到紅線區(qū)的發(fā)動機(B)在實際加速是有巨大差別的。因為這意味著A用100匹馬力的時候,B只有50匹馬力,從而影響加速能力。
(全新的EA211將采用APS涂層降低摩擦)
影響一臺發(fā)動機轉(zhuǎn)速攀升的因素很多,有發(fā)動機設計、制造工藝、調(diào)校等因素。例如說,一臺發(fā)動機在設計的時候是國四排放標準、制造工藝也比較差,調(diào)校也不合理。那么它轉(zhuǎn)速攀升很有可能是非常慢的。
所以,想要知道一款車加速到底快不快,光看馬力和扭矩是不夠的,看實測最好。
從理論上說,變速箱的擋位是越多越好,但如果上升到唯檔位數(shù)論那就不太對了。
擋位越多的產(chǎn)品理論上擁有更綿密的齒比和更大的齒比范圍。這一點固然沒錯。但是我們
落到實際上,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很難掛上9擋的自由光)
其一是齒比設定合理性。ZF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9AT的自動變速箱,2015年上市的自由光就采用了這款9AT變速箱,但是寶馬至今連前驅(qū)的1系也沒有用過這款變速箱。
ZF的9AT有4個超速齒比,而8AT只有2個超速齒比,這說明ZF的9AT更加注重燃油經(jīng)濟性,而8AT更加注重駕駛感受。表現(xiàn)在日常就是,ZF的9AT掛上超速擋后,再降下來的速度不如8AT來得快。而且8AT的齒比設定更加適合市區(qū)的工況。
另外,寶馬8AT的齒比更密,表現(xiàn)在日常就是升降擋非常平順。所以寶馬寧愿用8AT也沒有追9AT變速箱。奔馳的7AT和通用的9AT都是采用這種密齒比設定。這類變速箱的齒比范圍不高,在燃油經(jīng)濟性上未必比少自己1-2個擋位的變速箱好。
其二是變速箱的結(jié)構(gòu)。CVT變速箱可以實現(xiàn)無級變速,但是齒比范圍其實并不大,市面主流的齒比范圍在6-7之間。而且CVT用鋼帶摩擦傳動,不能承受大扭矩發(fā)動機,而且動力響應也不快。雙離合變速箱可以理解為兩個換擋機構(gòu)的AMT,傳動效率高,理論上的換擋快。但是實際上因為雙離合沒有像液力變矩器這種緩沖裝置,如果雙離合調(diào)得快如閃電,變速箱容易過熱,所以現(xiàn)在雙離合變速箱都有所保留。
軸距是前軸和后軸之間的距離,前后軸中間的主要空間都是乘坐艙。以軸距看空間大小只有一個情況下可以符合實際情況,那就是同平臺的情況下。例如說,大眾高爾夫軸距短于大眾邁騰,他們同為MQB平臺,所以大眾高爾夫的空間小于大眾邁騰。
不過,如果放在不同品牌不同平臺之間的對比,那情況就不一樣了。雅閣和阿特茲的軸距同為2830mm,但是雅閣的后排空間公認比阿特茲的后排空間寬敞。
其實原因很簡答,因為軸距之間還有一部分的機械空間。每個平臺的發(fā)動機、變速箱、轉(zhuǎn)向機所侵占的空間不一樣,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像雷克薩斯LC這類跑車為了讓車體前后平衡更好,采用前中置發(fā)動機,發(fā)動機嚴重侵占了乘客空間。所以LC即便有2870mm的軸距,它的空間跟同為2870mm軸距的ES相比,也是肉眼可見的小。
那么,為什么同平臺的車型可以看軸距說話呢?因為他們前輪到方向盤的距離是一樣的,這樣方便節(jié)省生產(chǎn)成本。
雖然網(wǎng)上的參配庫給了我們不少便利,不過根據(jù)數(shù)據(jù)來判定這款車好與不好,那就很容易買錯車了。為了躲開雷區(qū),教授建議各位選車前還是要先看實測,再去4S店試駕,這樣的話,想選錯車也挺難的。
我喜歡學習和回答問題。針對筆友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各種資料,并與同學和朋友進行了討論,得出了以下結(jié)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買車的誤解
買車時,很多人認為空間越大,車型越好。像周圍的朋友一樣,很多人認為越野車比汽車好。事實上,雖然SUV比較大,但它的油耗會比較高。如果只是用于通勤,就沒有必要選擇越野車。
就運動型多功能車而言,5座和7座之間有很多爭論。大多數(shù)人認為7個座位的空間是好的。在實際使用中,五人座更方便、更舒適。
對使用汽車的誤解
不要加滿,這樣更省油?這種誤解是有“基礎”的:如果油少了,汽車會更輕,油耗也會更低。但事實上,即使你加半罐油,你也會減掉十幾公斤,而你的家用汽車一般都在1.5T以上,這基本上幫不了什么忙。
開窗比開空調(diào)省油?這應該分為幾種情況。在市區(qū)跑來跑去后,開窗散熱確實省油,因為速度比較慢,但是到了高速后,開窗會有很大的風阻,不利于降低油耗。
【代碼提醒】:有些車手總是不能長時間停車,或者只能短途使用汽車,這對汽車是不利的。因為機械零件在冷啟動時磨損最嚴重,啟動后需要20分鐘給電池充電,所以買車時一定要把它拔出來開走。
要說誤區(qū),首先是汽油標號,不是標號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據(jù)說明書的要求去加恰當標號的汽油;
然后是輪胎胎壓,不是胎壓高好或胎壓低好,也是要看你是什么車型,比如說我的別克威朗車型,廠家要求是240,我就按照這個標志物;
第三個誤區(qū),就是熱車?,F(xiàn)在的科技,已經(jīng)不要這樣嚴格熱車了,發(fā)動后慢速開一段就好,只要不暴力,對愛車還有好處。特意去熱車,可能增加積碳。
開車的人或多或少都對汽車有一些認識,有些車主甚至以精通各種車型、了解很多汽車知識為談論的資本。
但是,人在路上跑,哪能不中招,很多人對于汽車有很多的常識性誤解,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你中招了沒。
車身鋼板越厚越安全
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一旦發(fā)生碰撞,碰撞所產(chǎn)生的能量通過車身傳導會反作用于汽車,汽車是一個整體,這時不是汽車車身的厚度決定傷害的大小,而是由整體的車身結(jié)構(gòu)決定。因此,汽車一般都會采取車身潰縮吸能設計來分散汽車碰撞的能量。
獨立懸架的車比非獨立懸架的更好
理論上來講,由于獨立懸掛車型四個輪子可單獨工作互不影響,比非獨立懸掛車型有著更好的舒適性、操控性,不過由于不同廠家、不同車型間的調(diào)校不盡相同,平常家用扭力梁懸架調(diào)教好的也不比獨立懸掛差,也需要具體車型具體分析。
超車一定要加檔提速
超車靠的并不是單純的換擋提速,而是瞬間提速。決定汽車瞬間提速能力的是扭矩,扭矩越大提速越快。而扭矩跟檔位是呈負相關,要想獲得更大的扭矩來超車就需要降檔,這樣才能在盡量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超車。
排量越大越費油
通過綜合數(shù)據(jù)來看,排量越大的車確實油耗要高一些,不過是因為在低速和怠速時候,大排量車型的油耗水平較高。如果我們所在的地方交通、路況等條件比較好,大排量車型在高速行駛時還是相對比較省油的。
空擋滑行更省油
現(xiàn)在的汽車都采用電噴了,在車輛帶擋正常行駛時,松開油門,電腦也會自動判行車狀態(tài),反而車在空擋滑行的時候,發(fā)動機為了維持速度,反而要多給一些油,所以現(xiàn)在空擋滑行還會增加油耗。而且從安全角度看,空檔滑行也是不可取的。
開暖風油耗高
汽車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暖風和冷風的原理不太一樣,暖風是依靠發(fā)動機散熱形成的,并不需要壓縮機工作。如果你不開暖風,這些熱量也會被排到車外。所以開車內(nèi)暖風真的只是廢物利用,不會增加任何油耗!
同款車手動擋比自動擋省油
油耗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汽車的發(fā)動機技術(shù)、車主的駕駛技術(shù)等?,F(xiàn)在自動變速箱優(yōu)化得相當成熟,其燃油經(jīng)濟性不比手動擋車差。再說了,如果一個駕駛習慣和駕駛技術(shù)不好的司機開車,油耗自然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