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給購買者當頭一棒。之前銀行的儲戶,嫌存款利息低而轉買理財。前幾年理財產品效益一直不錯,可近幾年,理財產品虧損的情況越來越多,保賺不虧的現象不再了。
出現這種情況是大勢所趨。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沒嚴格定律。大多客戶對理財產品不太了解,心里也沒有“買什么產品”的明確概念。到了銀行以后,熱情的服務員走了過來,在知曉你的額度較大時,專職經理前來。把你領到包廂里。你說想存款,準備存一年定期。經理順嘴說可以,然后又說定期利息太低了,推薦了一些利息高的項目。經過經理精心勸說,你買了收益沒保障的理財產品,所謂的高利息實際伴隨著高風險。
消費者誤認為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銀行會保本。從銀行成立那一天起,銀行就沒有倒閉過。即使銀行出現了問題,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體,也有國家做擔保,銀行是萬無一失的可靠之地。
前幾年,房地產開發(fā)火熱時,理財產品還能按期支付。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房地產不景氣,再買理財產品就要小心了。當下地產企業(yè)生存很困難,爛尾樓頻頻出現,開發(fā)商焦頭爛額,……小小的理財產品何以保障呢。
從國內的發(fā)展和國際經驗來看,經濟發(fā)展,企業(yè)振興,都需要資金支持,銀行存款利息也會越來越低。老百姓的積蓄想靠銀行儲蓄保值是不可能的了,但還能勉強保住本金,略有一點收入。如果買銀行理財產品,搞不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理財產品風險越來越大,購買時一定要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