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京津冀旅游年票”指引,驅車近百公里,到北京房山區(qū)史家營鄉(xiāng)的百瑞山風景區(qū)。
正當六月似火時,毫不猶豫地坐上景區(qū)擺渡車,往返30塊錢。
擺渡車,在高山深谷中盤旋,道路越來越崎嶇多折,山高陡峻。開始我們還笑嘻嘻,后來,我就仔細檢查安全帶,緊緊地抓著前排靠背。
偌大的平臺上,風呼呼地吹。周遭山巒林立,唯它地勢凹陷,是個大風口。
遠古時期,天上的天馬被這人間草場吸引,經常留戀在這里,它們迎風嘶叫,享受青草美景。因而稱這片草場為天馬草場,西邊的山峰名叫馬頭山。
平臺上有一些雕塑,是過去孩童玩樂的形象。
順著棧道一路上山。
路遇真正的天馬。
山頂,人聲鼎沸。
這個大秋千,蕩在高空中。
跟著人群歡呼起來。
抬頭藍天白云,低頭青山綠水。
平視奇峰突兀,仰視層巒疊翠。
天空實在是美,加上那大秋千更加增分。一步一回頭,舍不得挪動步伐離開。
這里叫玻璃石島。
用玻璃將山頂巖石圈成一個小島。玻璃下的巖石呲牙咧著嘴。
站在小島上,把周圍的美景拍攝了一圈。
小島上的巖石上寫著“仙客峰”,海拔1580米。
從小島下來,就是往山下走的路。
灌木參天,山石獨特。
百瑞谷景區(qū),與百花山比鄰,準確地說,它屬于百花山的一部分。百花山是以鮮花植被而著名,百瑞谷自是也不弱。滿山空氣清新,鮮花爛漫。
“春起山初綠,澗上冰未消。滿川花如海,玉龍谷中繞?!贝禾爝@里有北方特有的“冰川花?!本坝^。
有小胖墩不走路了,順著滑道直接滑下去。
順便說一句,景區(qū)門票80元,京津冀旅游年票為我們省了,值了。玩高山秋千和滑道可以買套票,看來景點消費點不少,再加上門票,來這里值不值?往下游了就知道。
后面一路下山都是石板路,看見了一個龐大的恐龍的身軀。
它的眼睛還能動。
它居然張開了嘴,仰天嘶吼。
經過這個山谷平臺短暫停留,就要進入對面那片山林了,侏羅紀森林。
玻璃棧道環(huán)在山谷叢林中。
叢林里面隱藏著各種各樣的恐龍。每個恐龍旁都有科普牌子,它們身形迥異,形態(tài)逼真。我這個從來對恐龍就不感興趣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更別說小孩子們看見這個個恐龍,或突然出現在轉彎處,或突然在樹叢中冒出頭,孩子們發(fā)自內心的歡呼,陣陣雀躍。
還有萬年樹精。
還有剛破殼出來的小仔仔。
他們一家子一點也不懼怕恐龍噢。
最后是一只翼龍,在藍天白云下展翅欲飛。
一直就看見這座橫跨兩山之間的橋。
還有山谷中的天池明珠。
走出侏羅紀森林,來到浮云橋。
浮云橋,浮云連南北,跨谷貫西東。
要么過橋,要么從兩山之間的山谷步行。一看高山深谷,自是兩腿發(fā)軟;但一看長橋如貫,也是兩腿打顫。選擇過橋。
過橋費30元,毫不含糊。
小伙伴第一個上橋,結果,上橋不久,她嚇得!
浮云橋,采用懸索結構,方鋼鋪設橋面,全長300米,落差120米,橫跨兩個山谷。屬北京地區(qū)景區(qū)內海拔最高、跨度最長、體量最大的懸索吊橋。它腳底的橋面是鏤空的,在一根根鋼條之間,留有5公分左右的空隙,行走時看到腳下的深谷,深害怕腳踩到縫里,整個是提心吊膽。
正所謂:舉步多驚險,伸手觸山嵐。心隨橋脈動,放眼入云端。
小伙伴一步步挪,完全是被拉下來的。
橋頭有財神等候,有擲錢幣的娛樂,祝你發(fā)財大順。
在橋頭的休息亭吃了香甜的玉米和好吃的烤腸。
過了浮云橋,就到了百花泉,是北京地區(qū)海拔最高的泉眼,也是大石河水系的源頭。
百花泉為雙泉并流。上泉泉眼由石象守候。
下泉泉眼為龍頭吐水。捧起喝一口,“孕得百花成水后,一口山泉笑百年”。
后面一段路出現小平臺,有路牌說明這里叫”打滾場動物園“。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以前在山上放養(yǎng)的毛驢每到這里,必然躺下打滾,然后起來抖掉粘在身上的泥土和雜草,打個響鼻再吼叫一頓,接著就尥著歌子跑上一會兒,表示心中的高興和對此地的喜愛,所以這里就有了 “打滾場”的名字。
果不其然,兩頭毛驢看見人馬上就湊過來。
一大群山羊,擠在狹窄的欄桿旁,爭先恐后地搶餅干。
還有羊駝,有棕色有白色,甚是可愛。
這個小浣熊不太友好。
這一段路,叫暖窩溝步道,視野開闊,遠處天池如明珠閃閃。
植被真是豐富,各種樺樹,黑樺、白樺、灰樺、黃樺,讓我大開眼界。
最后從這株野生銀牙柳下穿過。
再看剛剛跨過的那吊橋,真是浮云。
來到了天池。
百瑞谷景區(qū)原來是一座礦山,2010年關閉后,民營企業(yè)家張進寶投資開發(fā)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當地政府評為“礦山修復產業(yè)轉型示范單位”。
看著這綠水青山,聽著潺潺的泉聲,誰能想到這里曾是一處廢棄礦山。
泉水拉面,立刻被它吸引。
拉面是現拉的,把面湯一滴不漏,全喝進了肚子。
從天池坐擺渡車下到了山腳。路過史家營紅色廣場,這里曾經是平西抗日根據地。
有肖克將軍的塑像,有《登百花山》詩贊:百花山上百花開,六合英雄冒暑來。夜瞰故都云煙暗,反攻一到會燕臺。
村民們稱這石頭為“嘟嘟石”,它表面凹凸不平,但憨態(tài)可掬,屬于砂礫凝灰?guī)r,大約形成于一億多年前。以嘟嘟石為中心的地底下儲藏有白土(滑石粉),是粉刷墻面的好材料。
這塊擋路的石頭叫“小洪石”,是景區(qū)內極具地質特色的山石景觀,為火山巖中的安山角礫巖構造,大約形成于1.6至1.36億年火山噴發(fā)時期,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被冰雪和流水持續(xù)沖擊著。小洪石緊靠山腳的石崖,曾經阻擋過巨大泥石流的沖擊,并改變了水流的方向,保護了下方村落的安全。
山腳下的曹家坊村成于清代,因最初一戶曹姓人家居此,故名。史家營一帶家喻戶曉的梆子戲《逃府》,講述了明朝天啟年間,忠臣曹尚書之女為躲避奸臣魏忠賢的追殺曾在此地得到村民的庇護,后來村子的名稱演變?yōu)椴芗曳弧?/p>
最后,踏上千年古剎瑞云寺的臺階。
瑞云寺,始建于北周,五代時期受到了后唐皇室的青睞。金元之際的高僧行懿曾三住瑞云寺,在元時又主持修繕了被戰(zhàn)爭摧毀的寺院。以后寺廟多次重修,清為護國顯光禪寺。該寺歷代為佛教勝地,民國初改為道觀。為發(fā)揚佛教文化,2011年經瑞云寺修繕完后,百瑞谷景區(qū)無償贈送給市佛協(xié),并由市佛協(xié)指派僧團入住。
這里曾經作為八路軍兵工廠。
山門前有碑兩座。其一為元代“故大行禪師通圓懿公功德碑并序”碑。懿公姓劉名行懿,也稱為大行懿公。7歲出家為僧,84歲圓寂,其度化門徒數以萬計。元朝末年,大行懿公曾在瑞云寺修行。圓寂后,葬在此處。為了紀念他的功德,金末元初(1233年),涿郡范陽鄉(xiāng)貢詞賦進士武庭實撰文,并書丹篆額為其立此碑。
其二為功德碑,記載有金末元初黎民涂炭、烹人而食的悲慘場景。
復建的瑞云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寺后還有一座七層130個臺階的瑞云寶塔。
藏經樓為硬山黃瓦頂重檐樓閣式建筑,高15米,非常壯觀,寺內供奉高10米的銅鑄千手千眼佛像。
《宛署雜記》載:“瑞云寺,在清水社,即唐李克用、李存勖建亭百花山之所,有碑記云寺始漢明時?!边€載有:“煮石鐵鍋,在泥窩村瑞云寺,離縣一百五十里。寺倚百花山,相傳避世佛曾此修道,用小耳鍋煮石修煉。鍋似鐵似石,闊一尺,深七寸。宣德年奉旨取視,賜以龍袱……”瑞云寺聲名遠播,四方信眾朝拜祈福,踴躍前來,香火旺盛。
瑞云寶塔,光照瑞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