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黃州后,蘇軾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廬山。
蘇轍早前曾到過廬山,還為寺廟寫了《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寫成這篇堂記后寄給老兄,請他書寫,蘇軾欣然命筆,他說:“欲與廬山結(jié)緣,予他日入山,不為生客也?!彼聫R將蘇軾書寫的蘇轍文刻在堂中石上。
然而,相距不過三年多,蘇軾果然到了棲賢僧堂。親手摩挲堂上這方弟作兄書的石刻。每每見到如此光景,就覺得古人真浪漫也。
再就是《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币呀?jīng)達(dá)到一種跳出自身看自己和世界的境界,進(jìn)入無限游戲的環(huán)節(jié)了。
之后蘇軾去筠州找老弟,蘇轍收到通知之前,已經(jīng)有先預(yù)。原來蘇轍的朋友云庵和尚夢與有聰禪師在某晚同夢,相約蘇轍出城迎接一位五十年前在此地一位得道圓寂的高僧五戒和尚。
眾人見面,蘇軾聽聞此事之后,也說,“我八九歲的時候,常常夢見自身是個和尚,往來陜右一帶。還有先妣孕我時,曾經(jīng)夢見一個和尚要來我家投宿。還記得這和尚身材瘦長,瞎了一只眼睛?!?/p>
云庵大驚道:“戒和尚是陜西人,瞎了一眼的。晚年棄五祖寺來游高安,終于大愚。從現(xiàn)在倒數(shù)上去,恰恰五十年?!?/p>
蘇軾這一年是四十九歲,大家相信五戒禪師是他的前身,蘇軾自己也很信這話。自是而后,蘇軾常穿衲衣,乃至上朝時也只將朝服套在衲衣之外。
離開蘇轍,蘇軾往九江等待自黃州來的家眷。九江舊名潯陽,唐代有著名道觀紫極宮,宋改為天慶觀。蘇軾同和尚參廖往游天慶觀。李白有《潯陽紫極宮感秋》詩。太白作此詩時,也在貶謫境況中,且與今日的蘇軾,同為四十九歲。
原詩:“何處聞秋聲,翛翛北窗竹?;乇∪f古心,攬之不盈掬?!瓚袕奶粕鷽Q,羞訪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復(fù)。野情轉(zhuǎn)蕭灑,世道有翻覆?!?/p>
蘇軾和唱:“流光發(fā)永嘆,自昔非余獨(dú)。行年四十九,還此北窗宿。……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容覆?!?/p>
我們不知道,李白和蘇軾當(dāng)時分別是怎樣的心緒,但是我們知道中國人最熱愛的兩個文豪在此交匯,這是中國人的大浪漫。這是中華民族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基因密碼!
參寥和尚從去黃州到今日,已經(jīng)陪著蘇軾一年了。以前看文中記述說,師傅云游去了,不知何時回來。就想,這么瞎說八道!
今始信之!
等到家人后,蘇軾決定先送兒子赴官,當(dāng)時蘇邁時將前往饒州德興縣去當(dāng)縣尉。六月初九至湖口,父子二人還乘便游了當(dāng)?shù)氐拿麆偈娚健_@石鐘山就是同學(xué)們熟知的“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做《石鐘山記》。
蘇軾全家乘舟從黃州南下,始終居住在船上。正直六七月間,船上水蒸炎暑,多人生病。最終朝云生的小兒子遯兒病逝于舟中,未滿十月。
《洗兒》詩成不久,就要做《哭子詩》。世事無常之如此,可悲可嘆,任是怎樣的豁達(dá),也逃之不脫。
蘇軾親自將他抱去金陵埋葬,葬后,雙手空空回來時,一路上禁不住老淚縱橫起來。他歸咎于自己的惡孽,連累了這個孩子,不得長大。
弱弱地點(diǎn)評一句:確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