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刊發(fā)了《漫長的十五年后,終于又有導(dǎo)演用對了湯唯》,對《分手的決心》持肯定態(tài)度。但是灰狼對這部影片的看法相反,他認(rèn)為樸贊郁拍了一個低配失敗版的《臥虎藏龍》,暴露出和李安的巨大差距,對湯唯的使用也不及《色,戒》。
文丨灰狼
看影片的過程中,有種莫名其妙的煎熬;看完之后,是前所未有的寡淡。
《分手的決心》帶給我的,大致是上述印象。就連一些鐵打的樸粉,也不免對本片的邏輯表示失望。要不是樸贊郁傲人的鏡頭調(diào)度仍在,相信很多觀眾都沒法撐完這140分鐘。
《分手的決心》
從劇本上說,這個故事并沒有逃離樸贊郁傳統(tǒng)的閉合回環(huán),但奇情效果、伏筆設(shè)定和人物的能動力都大大降低了。
和奉俊昊一樣,樸贊郁的特點,是創(chuàng)造一種有內(nèi)涵的「爽片」。他鬼斧神工的鏡頭調(diào)度,必須與奇情故事速度及節(jié)奏吻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沖擊效果。
故事排山倒海地來,鏡頭調(diào)度也排山倒海地去,兩相激蕩,各自成全。這在從《共同警備區(qū)》到《小姐》中,都屬于常規(guī)操作;然而《分手的決心》以「山」和「?!棺鲱}眼,空有精致的概念,具體感受實不靈驗。
這可以視為劇本的問題,如果樸式「爽片」過往的根基是靈肉一體,那么《分手的決心》可以被視為「靈肉分離」。
在張海俊監(jiān)視宋徐來的那場戲,不是常規(guī)概念上的偷窺,而是一種分離式的平行共在——張海俊的身體還在望遠(yuǎn)鏡的這一端,但他的靈魂已經(jīng)飄到宋徐來的公寓內(nèi),對其望聞問切,甚至是瞬移到場,接下了瞌睡中宋徐來抖落的煙灰。
這一場景中,樸贊郁的鏡頭調(diào)度呈現(xiàn)出過載的特征,不完全是炫技的問題,也有故事和人物乏力導(dǎo)致的不平衡。
樸贊郁的鏡頭模擬著一陣風(fēng)的節(jié)奏,走近睡夢中的宋徐來,后者猛然驚醒,用目光刺中用望遠(yuǎn)鏡監(jiān)視的張??。@一系列鏡頭切換豐富且干練,水平尤在。
但敘事的推動、情緒的營造和演員的臨場反應(yīng),卻都讓這些精心建構(gòu)的調(diào)度打了折扣。
以張??λ涡靵韺弳柕囊粓鰬騺碚f,樸贊郁進(jìn)行的基本上是實體和鏡面的四宮格虛實影像實驗,在一種問答節(jié)奏中,兩人(及其鏡像)的清晰度像波浪一樣隨機變化,甚至破壞了同一鏡面的相同清晰度,實現(xiàn)了某種「反物理」特征。
但這種反物理,也變相成為了「反敘事」——這場戲里交代了一些關(guān)鍵的信息,比如宋徐來的外公是當(dāng)年的國家英雄,但這些信息卻被華麗的技術(shù)遮蔽了。
然而,鏡頭和場面調(diào)度終歸是骨架,故事和人物才是肉身,正如骨感無法取代肉感,影片所假設(shè)的張??λ涡靵斫踝儜B(tài)的欲望,始終找不到相應(yīng)程度的承載體,甚至是樸贊郁以「靈肉分離」模式切近宋徐來,并實現(xiàn)張海俊遠(yuǎn)方通話和身臨其境的「雙重在場」中,這種欲望的實在感卻被反向削弱了。
以西方電影對欲望的處理來看,最有效的莫過于兩種模式,一種是將欲望轉(zhuǎn)移到望遠(yuǎn)鏡這個器具載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愛情短片》);另一種是以蛇蝎女將主人公引向致命漩渦(如諸多黑色電影)。
兩者都屬于欲望增強/放大模式,但《分手的決心》疑似采用的是抵消/中和的方式,也就是一旦張??∵@位欲望主體真正接近了宋徐來,且又和后者保持著一種柏拉圖式愛情,那種貫通故事的欲望驅(qū)力也就名存實亡了。
人們或許會說,《分手的決心》中的欲望不僅是張??λ涡靵淼挠?,更是宋徐來對張??〉挠?,然而結(jié)合人物身世,這與其說是欲望,不如說是漂泊命運的海,對巋然不動的山之精神需求。
到影片的后段,即將揭破真相之時,宋徐來帶張海俊上山祭祖,完成一場「見家長」的儀式,竟然宛若純愛。
但宋徐來想要張海俊的心(愛情),未見是真愛,而是她的坎坷讓她中意富有安全感(職業(yè))的男人。當(dāng)殺夫案情被后者發(fā)現(xiàn),她又迅速失掉了這種在一起安全感。與張??〉闹卸畏质?,是注定之事,甚至都稱不上是「分手的決心」,而更像是某種「逃避的無奈」。
她的不安,是洶涌的海浪,直接映射為她房間內(nèi)海浪的墻紙以及同樣圖案的筆記本封面;反觀男方,家中的墻紙是方正的塊體,是堅實的巖層。
《分手的決心》講述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個可知的男人(堅實的山體)在不可知的女人(深不見底之海)面前崩塌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絕非類似《迷魂記》,也非類似《本能》。前者是一種疾病式欲望的耗費再生產(chǎn),而后者是典型的蛇蝎女迷局。
《迷魂記》
張??〖炔皇撬箞D爾特那樣欲望不竭的偵探,宋徐來也不是在做愛高潮用冰錐殺人的蛇蝎女,他們無法被帶入西方電影的既定等式(即使樸贊郁使用了死魚、死者、手機這些無生命視點實現(xiàn)了精神分析意義的凝視),也無法等同于相應(yīng)的角色。
從故事表象上,《分手的決心》比較接近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但從精神實質(zhì)上,這部影片更接近于《臥虎藏龍》,屬于李慕白/玉嬌龍的欲望結(jié)合體。
《臥虎藏龍》
李慕白是山,玉嬌龍是海,這是亞洲電影迄今為止對「山/海關(guān)系」的最精確傳神的表達(dá),演員也對此貢獻(xiàn)卓著:周潤發(fā)腹背渾厚挺直,有著不動如山的氣度;章子怡外形嬌小但心魄浩大,有著深海狂怒版的不可預(yù)測。
李慕白死前的告白,是山崩的一瞬對俞秀蓮的撒謊;而玉嬌龍最終墜云而下,則有著宋徐來深坑水面的葬儀不具備的高度和強度。
《臥虎藏龍》
以故事設(shè)定而言,雖然精神實質(zhì)相似,但《分手的決心》沒有《臥虎藏龍》那樣貫通的綿力和詩意,反而透露出種種無奈的傻氣。
在張海俊監(jiān)視宋徐來睡到車內(nèi)的一場戲后,宋徐來早上發(fā)現(xiàn)了他,由此衍生的病毒式傳播的「morning」,讓情境顯得格外幼稚——這哪里像是山一樣的男人。
《分手的決心》
在抓嫌犯的一場戲,是有意制造的巧合。在張??翔F手套將嫌犯制服的一場戲里,宋徐來恰巧開車經(jīng)過,目睹了這一「勝利」,這顯然是帶有夸耀意義的男孩精神勝利法,就敘事動力而言再膚淺不過。
這種膚淺,是李安所嚴(yán)格拒斥的東西,否則就產(chǎn)生不了意境;但同樣是這種膚淺,在兩位主演樸海日和湯唯身上,似乎又很自然。
這自然就是一種靈肉分離,至少是骨肉分離的錯位。劇作上的空乏,借助于高超的視聽技術(shù)復(fù)雜化,尚能以半遮半掩的方式制造出迷霧效果,但在演員身上,這種空乏的問題完全遮蔽不住。
以「山/?!沟拿}而言,影片的男主角適合的是高倉健、周潤發(fā)這類不動如山的演員,只有這樣的底色,才能承擔(dān)得起山體崩塌的窒息感,這一點樸海日自然做不到。但環(huán)顧韓國影壇,也不乏有張東健、元彬這樣的低配版可用。
湯唯也是類似的問題,她的表演似乎是一成不變,缺乏張力。究其原因,除了天賦之外,也缺乏起碼的能動力和表演欲望,或者堅持在某種平面攝影的脈絡(luò)。她的精神境界或許止于一座池塘,無法擁有鞏俐、章子怡那樣的大海之闊。
就此來說,人們吐槽其演技,不如吐槽其境界來得準(zhǔn)確。
李安的「大欲之無形」,是竹林打斗的漂移中目光近距離交匯的一幕,也僅此一筆帶過。這樣的筆觸,構(gòu)思起來不難,但《分手的決心》里壓根都沒有一處。問題或在于劇本,也在于樸海日和湯唯都經(jīng)不起超大特寫的檢驗,在一種曖昧的氛圍中,他們維持著各自的全景化。
《臥虎藏龍》
這也讓宋徐來/湯唯的魅力顯得非??梢桑簭埡?〔⒎窃诘谝谎邸笎邸股纤涡靵淼模窃诎赴l(fā)后的那張作為證據(jù)的家暴照片和CT圖上(這一如諸網(wǎng)友在其當(dāng)年封殺后認(rèn)同其人設(shè)的過程),這間接證明了湯唯的所謂魅力來自骨相和一種「我見猶憐」的脆弱感,而非其他。
這也變相說明,李安能短暫盤活湯唯這個演員(也是她生涯中唯一一次),甚至賦予她一種原本不具備的性魅力,是多么偉大。
《色,戒》
這種能力,來自情感細(xì)微之處和文化罅隙之間,正是李安遠(yuǎn)勝于樸贊郁的地方。
因此,就這部影片的實質(zhì)乃至對湯唯的使用而言,樸贊郁確實搞錯了對象,放棄了自身所長來到了李安的主場,焉能有不敗之理?
或者,只有在張海俊按照案件重演的能力,推斷宋徐來兩度殺夫的計劃時,才有一點樸贊郁擅長的靈光;而在張??”粷M地散落的鱉咬到中指的一幕(象征著其性能力的同步衰亡),亦是他最典型的惡趣味。
《分手的決心》
但這樣的橋段少之又少,更多篇幅中,我們看到的是毫無火花的曖昧,做飯、求佛,毫無危機的戀愛腦。
《分手的決心》就其本身來說,仍是罪與罰的故事,只不過罪是原罪,罰為自罰。宋徐來是個悲觀主義者,所以會認(rèn)定給老人喂藥安樂死是一種解脫,于她自身也是一樣;張??∈莻€世俗主義者,他并不理解婚姻和愛情的實質(zhì),而不過是一個庸碌生活中必然的精神出軌者,他的坍塌,也很難視為一種山的坍塌。
對殺人事件的興奮感和對未完結(jié)案件的癡迷,是男主身上的病態(tài),睡眠障礙是其癥候。但這種「未完結(jié)」與他不過是對生活無味的調(diào)解,也和樸贊郁本人故事中精確的閉合回環(huán)相悖。因此,以角色和演員而論,山與海,張??∨c宋徐來,樸海日與湯唯,既不匹配,也不合拍。
這不是山的崩塌、海的吞沒,而只是最后一場戲的迷你格局:山不是巖體高山,而是一坨被桶挖出來的隨時可被沖垮的沙山;海也不是整面大海,而是指海灘上挖出來的坑里,積留的一洼海水。
《分手的決心》大概就是這樣的沙山和沙坑里的水洼,一陣海浪過去,什么也沒留下,就像大海沙地里的一張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