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日本夏日祭活動的舉辦登上了熱搜,且熱度居高不下。那么日本夏日祭源于何處?中國古代又有什么樣的夏日祭祀活動呢?且共諸位,細聽分說。
一、“祖會玩”——古人夏日怎么玩?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老祖宗炎炎夏日怎么玩?蘇東坡在《夜泛西湖》中給了我們答案。賞荷、泛舟、垂釣、登高賞景等都是古人常見的戶外避暑休閑娛樂方式,而水上納涼,也是我國古代南方常見的納涼方式。水上泛舟,就少不得賞荷一番。以是,大暑賞荷漸漸成為了古人最喜歡的度過三伏天的愜意方式。
其實,大暑賞荷并非由宋而始。傳說在唐朝大歷年間江南吳郡有位才女晁采,在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這天,與丈夫各以蓮子互相饋贈。有人問之,此舉何由?她引詩以答:“閑說芙蕖初度日,不知降種在何年?”因而,此后每逢這一天,人們便都扶老攜幼,到荷塘泛舟賞荷,也有人制作紙燈,點上蠟燭,任之逐水漂流,以表祝愿;巧手之人制作荷花香囊佩戴在身上;也有人將藕芽、荷葉、蓮子入羹,制作出綠荷包飯等美味,慢慢也衍生出了品嘗蓮饌的習俗。此后,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這天,便被稱為“觀蓮節(jié)”,又稱“觀荷節(jié)”,喜乘此日樂游。
到了明代,大暑賞荷之風更盛,蘇州人將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作為荷花的生日,更將荷花作為六月的花神,把六月雅稱為“荷月”。事實上,農(nóng)歷六月時,荷花的確最為茂盛?!爱吘刮骱轮?,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北闶亲钪庇^的寫照。而六月中,又屬二十四日這一天賞荷盛景最為壯觀。清代蘇州文士顧祿撰寫的《清嘉錄》中記載:“畫船簫鼓,競于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可見古人泛舟賞荷的雅致。
二、宜有盛典——溯洄祖源,夏日祭祀:
中國古代夏日不乏與祭祀相關的節(jié)日。譬如起源于宋代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的“天貺節(jié)”。因宋真宗趙恒信奉道教,一心想要修道成仙,于是在某年六月初六,公開宣布自己得到了上天庇佑,被賜天書一部,并于泰山頂建筑天貺殿一座。此后,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一天,便成為了“天貺節(jié)”。
于帝王而言,得上天庇佑,又是得賜天書,“天貺節(jié)”無疑是被賦予了神化意味的。而泰山頂自古便有“封禪”的禮儀,宋真宗選取建造“天貺殿”的地點,也頗與祭祀活動相關。至于民間,在“天貺節(jié)”這一天,常有曬衣曬書的習俗。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jīng)回來,不慎將所有經(jīng)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干后,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jīng)也都在六月初六這一天翻檢曝曬。因而,農(nóng)歷六月初六在民間也被稱為“翻經(jīng)節(jié)”。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對六月初六也有記載:“六月六日,曬鑾駕,民間亦曬其衣物,老儒破書,貧女敞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泵耖g更有“六月六,日頭紅,曬了衣物不生蟲”、“人曬衣裳龍曬袍,打濕龍衣干死谷”等俗語,也是六月六習俗的延伸。
農(nóng)歷七月十五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jié),東漢后受到道教的影響,便有了“中元節(jié)”之稱。中元節(jié),佛教稱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jié)之一。因而在民間,中元節(jié)也俗稱“鬼節(jié)”、“施孤”,或“亡人節(jié)”、“七月半”。
古書記載:“道經(jīng)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敝性?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等三節(jié),合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宜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
《道藏》有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彪m然中元節(jié)是地官誕辰,是陰曹地府全部鬼魂被赦免放出之日,但在這一天,人們更多的并不是恐懼,而是感恩。畢竟,縱然是惡鬼,在這一天,也是要回家的。在古人的意識中,并不絕對地忌諱鬼神,某種意義上來說,鬼魂是人生命終結后,另一種方式的延續(xù)。因而,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古人往往以忠孝的傳統(tǒng)美德而起虔誠敬畏之心。
雖為祭祀節(jié)日之一,但中元節(jié)的形式并不嚴肅刻板。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古人常有放河燈的習俗,而河燈又稱荷花燈。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時期,起先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燈,后來流傳到民間。古人以放河燈來寄托對逝去之人的懷念,同時也將霉運托至河燈上,使之順水而逝。除此之外,中元節(jié)還有吃鴨子的習俗。傳說逝者魂靈想要歸家需要經(jīng)過奈何橋,無船難渡,于是生人為先人送鴨子,載他們濟渡。而在今天的閩南地區(qū),中元節(jié)除了祭祖之外,尚有“搶孤”等特色習俗。
三、談談“夏日祭”,風俗何源?
近來,日本夏日祭在中國城市舉辦的話題引發(fā)熱議,從網(wǎng)上扒出的各地活動舉辦日期來看,其背后似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推動,我們需要提高警惕。但我們也要知道,中國的夏日祭祀活動歷史更加悠久。若追根溯源,本就是由中國傳統(tǒng)的“夏日祭祀”風俗流傳到日本后,與當?shù)仫L俗結合,才形成了當今日本的“夏日祭”。
《周易》記載:“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在周朝時,在冬至和夏至之時,一切活動都是被禁止的?!渡袝分幸灿杏涊d:“地祇,大地之神,以其陰,故五月一陰生之日,當陰氣升而祭之”。《周禮》中有:“夏至日祭地祇于澤中方丘”之說。時至后世,《史記·封禪書》中也有了諸如“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钡南娜占漓胂嚓P記載。而在中國古代,夏至祭神會被神明賜予好運,可以消除疫病和饑荒,保佑眾生,年年豐足。這段青史,源遠流長。
不僅夏日祭,在中國古代,獨屬夏日的祭祀活動還有很多,比如五月初五端陽日,六月六天貺節(jié)曬經(jīng)文,中元節(jié)盂蘭盆會迎歸魂等。
值得一談的是,在循著傳統(tǒng)之路追根溯源之時,我們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將中國古代夏日祭祀當作一種迷信活動。夏日祭祀,不僅是中國古代季節(jié)變換之時人們順應時令、祛病除害的生活方式,更寄托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夏日祭祀,既凝聚了祖先們的生活智慧,也向后人展現(xiàn)著古人生活的希冀與雅調。在回望歷史之時,我們也要保持嚴謹?shù)膽B(tài)度,以客觀的視角,正確認識外國文化與我國文化的源流問題;以主觀的態(tài)度,感受泱泱大國文化與民族傳統(tǒng),胸懷深深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