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非常流行的家長觀念是,如果孩子在家里接受的教育足夠嚴厲,那他以后在社會上遇到什么樣的打擊都不會再害怕了,這樣真的有道理嗎?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是要打擊一下,因為有很多孩子出了社會以后,他聽不得難聽的話,如果家長的打擊都能承受,還有什么社會的打擊不能承受的呢?
關(guān)于解答這個問題,回到一個非常核心的本質(zhì),就是我們的心靈,我們的大腦到底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呢?所有的心理學實驗和大腦科學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是感性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傷春悲秋,所以這里就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定律,叫做自我。
實現(xiàn)預言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對自己的預言是幸福和快樂的,那你就會把事情往這個方向推進,如果你對自己的預言是不幸的,悲觀的,那你也在潛意識里會把自己的人生推向這個方向。而這個預言不是我們大腦科學分析出來的,而是基于我們的人生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的,尤其是我們的童年經(jīng)驗,并且這個預言大概會在孩子六歲的時候就定型,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人格。
所以,打擊式的教育相當于是給孩子留下一個人生的寓言。你只有非常非常的努力,才能獲得一點點的愛和認可,而當他成年之后,遇到了別人的挑剔否定的時候,這種熟悉的感覺又涌上心頭,你覺得他是會越挫越勇的。
央視曾經(jīng)有一檔節(jié)目叫做啃老十年的背后,有一個孩子的媽媽,從小跟他說,你將來成事了,我就給你跪下,后來他就得了心理疾病,從此在家里面待了十年,也就是預言成真。
所以總結(jié)一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童年是快樂和幸福,我們就會在人生中去重復這種快樂幸福,但是如果我們的童年是痛苦的,我們就會去強迫性的重復這種痛苦,所以孩子在童年的時候被接納,被認可,就是他人生未來幸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