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自古傳下來的精神圖騰,早已被附加諸多元素。
今天,就讓好醋來給大家理一理龍的傳說。
一、中國人精神圖騰為何是龍?
根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于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逐擒殺蚩尤。涿鹿之戰(zhàn)后,黃帝又與炎帝在涿鹿縣的阪泉進行了有名的”阪泉之戰(zhàn)”,打敗了炎帝。
兩戰(zhàn)之后,黃帝繼續(xù)南征北戰(zhàn),直到黃帝控制了”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史記·五帝本紀》)這樣一個廣闊的領(lǐng)域。
天下統(tǒng)一后,黃帝將所有氏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召集于涿鹿縣的釜山,舉行了政治大會盟,即司馬遷所說的黃帝”合符釜山”。
相傳”合符釜山”上,以軒轅黃帝為首的華夏族將自己的蛇圖騰為軀干,將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統(tǒng)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jié)盟。
自此之后,中華民族的精神本源變成擁有蛇身、豬頭、鹿角、牛耳、羊須、鷹爪、魚鱗的綜合性神靈—龍。我們炎黃子孫便以“龍的傳人”聞名于世。
(參考:聞一多《伏羲考》、《龍鳳》、《端午考》)
此外,據(jù)史料分析,龍圖騰的形成源于伏羲,傳說蛇如果有了靈性,就變成了龍。
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前面雖說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卻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種記載暗示了伏羲氏在龍圖騰形成中所起的主導(dǎo)作用。
按照五行始終說,最先出現(xiàn)的是木,而非火、土。伏羲氏以木德為王,為青龍,青帝;炎帝神農(nóng)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
漢代《緯書》有言:“伏羲氏首德于木,為百王之先?!?/p>
所以說,青帝伏羲是遠古第一帝,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chuàng)始者,而青龍則是群龍之首。
二、龍文化的發(fā)展
龍經(jīng)歷了四個較大的發(fā)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jié)合的階段、宗教中龍的崇拜階段。
1.圖騰崇拜階段,
前文說過,蛇是龍的雛形,龍則是在蛇的基礎(chǔ)上延伸發(fā)展的。河南南陽代磚墓畫像中的女媧形象是“蛇身人形”,東漢辭賦家王延壽所寫的《魯靈光殿賦》:“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志。
2.神靈崇拜階段,農(nóng)牧業(yè)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fā)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
有了農(nóng)牧業(yè),對氣溫和降水十分關(guān)心,古人觀察到萬物的生長與雷電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雷電的形象是蜿蜒而起的長蛇,但又與陸地上的長蛇不同,所以將“龍”當做雷神,如《易·說卦》所說“震為雷, 為龍”。
久而久之,古代中國人龍是雷靈雨神,可以帶來雨水滋潤大地,使農(nóng)畜成長,于是古人把龍進一步神化。
3.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tǒng)時代的到來,龍的神靈崇拜進而演化成龍神崇拜。
古人將龍的形象與王權(quán)相結(jié)合,如《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強調(diào)自己的面貌是“隆準而龍顏, 美須髯”,劉邦利用人對龍的崇拜,借龍的權(quán)威樹立自己的威嚴。
到了老劉家二代,漢文帝,《史記·外戚世家》記載,薄姬“夢蒼龍居吾腹”,表明此時的統(tǒng)治者意識到龍對王權(quán)的確立作用,并自此以后,將龍紋視為王權(quán)的象征,只能皇家獨享,平民不得應(yīng)用。
4.宗教中的龍文化是在漢代及以后的時代中慢慢形成的。
道教
最初龍在道教眼中是幫助道士溝通神鬼、上天入地的工具,被認為是“三轎”之首,即“龍轎”、“虎轎”、“鹿轎”。此外,道教承接的上古巫術(shù)和道家思想,所以認為龍是蛇進化而來,《抱樸子》內(nèi)篇《黃白》記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p>
在漢唐佛教傳入中土之后,原本傳入印度的龍文化被延伸出龍王信仰,道教在此基礎(chǔ)上加以改造,形成了中國本土的龍王信仰,諸如諸天龍王、四海龍王,到后來凡是有水的江河湖海,乃至水井、小溪均有龍王,直至今日,在中國大地上,龍王廟四處林立,成為中國龍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佛教
龍的形象,有考古及史料分析,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龍文化就傳入西藏地區(qū),然后傳入印度,隨后龍文化與印度佛教結(jié)合。
古印度佛教中的龍不同于中國龍,本指蛇。印度是多蛇國家,古印度人將蛇作為非作一種靈物崇拜。佛教產(chǎn)生后,印度人認為佛陀具有鎮(zhèn)服蛇的神力,于是佛教徒便將蛇作為佛教的護法神之一進行崇拜。
這也就是為什么《妙法蓮花經(jīng)》會列出了八個龍王,《華嚴經(jīng)》則有十大龍王,其中都有娑竭羅龍王。同時,佛教也稱龍王可興云降雨,《華嚴經(jīng)》說,無量諸大龍王“莫不勤力興云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至于最負盛名的佛教龍文化,當屬武俠小說《天龍八部》,金庸先生取得的是佛教專詞,所謂天龍八部是指佛國八類神眾,天指的是天眾、諸天天神。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在佛教的觀念里整個世界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又分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又有許多天,每一天又有許多天神,比如帝釋天、四大天王,這些都屬于天神、天眾。
而龍在古印度,又被稱作”娜迦”,佛教創(chuàng)立之后,這一概念也被吸入到了佛教文化的概念之中,當此處的“龍”并非是大蟒蛇,而是天神身邊精勤修行的護法神,他們相較于“娜迦”具有有更多的威能和智慧,嗔心較小,能億念福德,聽聞佛法,八大龍王因以善心護持世間,所以八大龍王不受“生老病死”四苦,受到世間的尊敬和供奉。
三、十二生肖中的龍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作為唯一虛擬出來的生肖屬相,龍是如何被添加進十二生肖?
有關(guān)十二生肖的起源,現(xiàn)在也無法真正確定,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tǒng)存在。
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論衡》卷二三《言毒篇》云:”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龍有毒,蛇有蜇,故蝮有利牙,龍有逆鱗。木生火,火為毒,故蒼龍之獸含火星。”
有關(guān)十二生肖的起源,民間的傳說是軒轅黃帝為了選十二種動物擔任宮廷衛(wèi)士,后來各個動物通過競爭,最終選出了現(xiàn)在我們知道的十二生肖。
但要說為什么龍會入選,好醋了解到的,第一種,是圖騰說。
民族學者劉堯漢認為:
十二生肖來源于黃帝的阪泉之戰(zhàn),《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這里的這些動物,并不是真的動物,而是當時以這些動物作為圖騰標志的各個部族,所以當時的人類部落就已經(jīng)將不同的動物作為了自己部落的圖騰。
所以,龍作為黃帝族群的新圖騰,自然也被加入其中。
第二種說法是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jù)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我國至遲從漢代開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記錄本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根據(jù)五行八卦的計算,辰,三月的卦象,而龍在遠古傳說中是擅長水性的生靈,所以便有了生肖龍。
四、龍的簡介
1.龍長什么樣子?
《說文解字》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p>
《本草綱目·翼》記載:“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shù)。其聲如戛銅盤??谂杂许汍?,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p>
2.龍的種類
青龍:為“四圣”、“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天之四靈”之一,又稱為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方青龍”。
應(yīng)龍:又名飛龍,亦作黃龍。據(jù)說當年黃帝大將名叫應(yīng)龍,有殺蚩尤、夸父之功。應(yīng)龍是背生雙翼的龍,據(jù)《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yīng)龍。”
虺(huǐ):《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烧J為是幼龍。
虬(qiú):虬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說文解字》: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今依韻會所據(jù)正。然而韻會尚誤多子字。
螭(chī):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類龍生物。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
蛟(jiāo):一般泛指能發(fā)洪水的有鱗的龍。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jù)《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盤曲環(huán)繞。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行龍:傳說鯉化蛟,蛟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為行龍。
魚化龍: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據(jù)《說苑》記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便是源于此處。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五爪趾金龍:五爪趾金龍是中國皇帝的標志,在封建社會中規(guī)定只能由皇帝使用。而其他皇室人員以及地方需要用到龍形的時候,只能使用“四爪龍”。
書到此處,關(guān)于龍的相關(guān)知識已經(jīng)梳理了大概。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有趣知識,還請關(guān)注“有醋得味”!
感謝各位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