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把小孩養(yǎng)太“乖”好嗎?我覺得不好,為什么呢?
可能你又會想問,太乖又怎樣呢?聽話懂事孝順……有啥不好?
其實根本的原因是父母不夠自信,如果父母足夠自信,是允許孩子的自我意識充分發(fā)展的。他們可以犯錯、可以頂嘴、可以不那么聽話,這些都會被父母允許,因為父母不必通過過度掌控來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就能接受偶爾失控,可以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此他們的孩子不必那么乖。
在網(wǎng)上看到一句話:“太乖的小孩長大讓人討厭”,是真的嗎?
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們會很有犧牲感、玻璃心,喜歡戰(zhàn)斗的,常常易怒沖動,喜歡退縮的,容易一事無成,有些看起來很剛強(逞強),但內(nèi)心又很脆弱,經(jīng)不起批評和質(zhì)疑。看似在犧牲,實則犧牲感很重,內(nèi)心充滿了抱怨和不滿。
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個16歲女孩學校宿舍內(nèi)產(chǎn)子的新聞。
這個女孩叫小夢(化名),2021年7月,同學父親蔡某趁送她去學校的機會,強行與她發(fā)生了關(guān)系。還警告小夢,不許告訴任何人。
事后蔡某見小夢真的沒有說出去,就更加囂張,侵犯了她三次。而小夢生下孩子的生父,就是這個蔡某。
小夢的哥哥在采訪中說:本來她就是個乖乖女,沉默少言的,這事發(fā)生后,不愿意怎么說話,成績也有所下降。
其實“乖乖女”三個字,本是形容一個女孩子溫柔可愛,明理孝順。但也經(jīng)常會跟順從、膽小、不敢面對問題的聯(lián)系起來。
這些年,見過太多的孩子,無論男孩女孩,都是吃虧在了“乖”這個字上:
因為“乖”,他們失去了自我保護的能力;
因為“乖”,他們不敢反抗別人的無理要求;
因為“乖”,他們忽視自己的感受,總在委曲求全;
因為“乖”,他們不懂表達自己、犧牲了很多機會。
“乖孩子”,能讓父母省心、能招老師同學喜歡、能得到周圍人的表揚和贊賞。
但在“乖”的背后,還應(yīng)該有很多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自信、勇氣、從容、豁達。
少了這些品質(zhì),“乖”就缺少了支撐點,不僅不會給孩子帶來好處,反而會留下各種后遺癥。
試問一個只會迎合別人期待的人,一個長期失去自我的人,又怎會過得快樂?
美好的童年能治愈一生,而糟糕的童年,則需要用一生去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