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壇廟建筑是中國古代禮制建筑和都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在中國傳統(tǒng)的禮治體系中占據(jù)著核心位置。壇即祭壇,原義是指在鏟除雜草的平坦地面上,用土筑堆用于祭祀神靈的高臺;廟即宗廟,是供奉神佛、名人或祖宗神位的地方。作為一個有著八百多年建都史的歷史名城,直到今天北京還保留有較多的壇廟建筑,因此在北京民間一直流傳著“九壇八廟”的說法。
作為皇家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北京的九壇八廟最初形成于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后來的明代嘉靖皇帝通過“更定祀典”,對京城的壇廟建筑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展,初步奠定了九壇八廟的格局,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又作了一定的完善。九壇八廟作為最高規(guī)格的皇家禮制建筑,集中展現(xiàn)了明清兩代京城的祭祀文化和建筑文化,是中國壇廟建筑的典范之作。雖說九壇八廟是皇家禮制建筑,但是“九壇八廟”這種說法卻沒有官方正式的出處,而是通過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交談中流傳下來的。其實“九壇八廟”的說法并不準確,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皇家壇廟遠不止這些,僅在明代修建的祭壇就有17座之多。之所以說“九壇八廟”,是因為這些壇廟規(guī)格高、名氣大。
“天地君親師”是儒家最基本的倫理綱常,也是古代中國人傳統(tǒng)的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等價值觀念的核心所在。從祭祀的對象和內(nèi)容上,可以把九壇八廟分為兩類。首先是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也就是對天地的敬畏,明清時期帝后主要在京城九壇進行此類祭祀活動,京城九壇包括太歲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先農(nóng)壇、先蠶壇、祈谷壇。其次是在京華八廟對祖先、宗教神靈、名流等進行祭祀供奉,京華八廟包括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皇堂子、文廟、歷代帝王廟。
京 城 九 壇
明朝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之后,先后建造了社稷壇和大祀殿(祈谷壇),在明代嘉靖之前一直奉行的是“天地合祀”制度,當時有大臣向嘉靖皇帝建言,說古人在圜丘祭天,在方丘祭地,圜丘應選址在南郊,又圓又高,象征天,方丘應選在北郊,又方又低,象征地,嘉靖皇帝認為有道理,于是大改舊制,于嘉靖九年陸續(xù)修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nóng)壇、先蠶壇等壇臺,拉開了明清兩朝建造壇廟建筑的序幕。
天壇、地壇
北京九壇中最知名的自然是天壇。天壇現(xiàn)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備受關注,但是九壇八廟中的天壇卻并非指現(xiàn)在的天壇公園,而是指天壇公園內(nèi)舉行祭天大典的圜丘。圜丘的形制充分體現(xiàn)了“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圜丘中心有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叫“天心石”,祭祀臺圍繞這塊石頭以九的倍數(shù)向四周鋪設條石,象征九重天,通過這樣的設計希望能夠與住在九重天的“帝”產(chǎn)生聯(lián)系。
天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位于安定門外,用漢白玉砌成的兩層方臺,象征大地是正方形。臺的北面有方澤(貯水池),臺的南面有祇室。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出時,在這里祭祀土地神。
地壇
日壇、月壇
日壇和月壇都建造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日壇又稱朝日壇,位于朝陽門外,壇為白石方臺,明朝時壇面為紅琉璃,以象征太陽:清朝殿為方磚墁砌,四周有圍墻。壇東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等,西北有具服殿,南有左右配殿。明清皇帝每年春分日出時,在這里祭祀太陽神。
日壇
月壇又稱夕月壇。位于阜成門外,壇為白石方臺,另外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具服殿等。明清皇帝每年秋分亥時在這里祭祀夜明之神一一月亮。
月壇
太歲壇
古人不僅祭拜天地日月,也祭拜太歲神,太歲神不止一位,歲以六十甲子為一周期,太歲神則對應六十甲子,共有60位太歲神,他們輪流當差,每年一位,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太歲壇位于現(xiàn)在先農(nóng)壇公園的東北側,“臺而不屋為壇,設屋而祭為廟”,太歲壇與其他祭壇不一樣,它更應該被稱為“太歲廟”,因為太歲壇是由一組殿堂建筑群構成。整組建筑群包括拜殿、太歲殿、東西配殿,每一個單獨的建筑體量都比較大,明清皇帝每年春、冬兩季擇吉日來此祭祀,以求歲歲吉祥,年年國泰民安。
太歲壇
社稷壇、先農(nóng)壇、先蠶壇、祈谷壇
“民以食為天”,通過祭祀祈求風調(diào)雨順,有個好收成是自遠古以來人們的樸素愿望。首先來說說社稷壇,中華文明以農(nóng)耕文明發(fā)達立世,普通民眾對于收成的渴望不言而喻,而作為統(tǒng)治階級來講,也自然以“江山社稷”為重。何為“社稷”?社為土神,稷為谷神,有地有谷,豐收富足是當時人們最大的愿望。社稷壇如今位于天安門西側(今中山公園內(nèi)),是明朝遷都北京所建的第一壇。這是一座漢白玉砌成的三層方臺,臺上以南紅、西白、北黑、東青、中黃五個方位鋪著五種顏色的土,稱作五色土,歷史上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企盼天下五谷豐登,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每逢二、八月明清皇帝都會到此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社稷壇
先農(nóng)壇位于永定門內(nèi)西側,建于明嘉靖年間,與天壇東西相望,因祭祀炎帝神農(nóng)而得名。壇為磚砌成方形一層,壇北有正殿五間,供奉先農(nóng)神牌位。不僅建有先農(nóng)壇用于祭祀,而且還有觀耕臺。明清皇帝每年春節(jié)第二個月的亥日吉時,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農(nóng)壇祭祀先農(nóng)神,隨后會親自耕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稱為藉田禮),親耕禮畢后,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先農(nóng)壇
皇帝在先農(nóng)壇躬行籍田禮,皇后便在先蠶壇躬行桑蠶禮,先蠶壇用于祭祀蠶神,祈求蠶桑生產(chǎn)富足,這也是北京九壇當中唯一一個女性參與的祭祀活動場所,歷來都是由皇帝的后妃們祭祀蠶神。明嘉靖九年(1530),在安定門外建先蠶壇,后禮部上言“皇后出郊親蠶不便”,于是在次年遷至西苑。現(xiàn)在的先蠶壇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位于北海公園的東北方向。每年春季第二個月的己日(第六天),皇后要來此躬行桑蠶禮,表示對農(nóng)桑生產(chǎn)的關懷與重視。
先蠶壇
還有一個祈求好收成的壇便是位于天壇公園內(nèi)的祈谷壇,也就是如今的祈年殿,人們對于天壇最深的印象就是這座圓形大殿了。祈年殿最早名為大祀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來是皇帝祭天用的,后改為祈禱五谷豐登的地方。最早是矩形的建筑樣式,后在明朝嘉靖年間被改為圓形,因為當時那位崇信道教的皇帝按照道家“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把天壇的主要建筑都建成圓形。如今的祈年殿是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的。
祈谷壇
京 華 八 廟
如果說前面九壇的祭祀是封建帝王畏天命、求上蒼、祈神明以求風調(diào)雨順、江山永固,那么八廟的祭祀則是通過敬祖、尊孔、禮佛來主張建立長治久安的社會秩序,八廟體現(xiàn)的也就是儒家推崇的尊師重道、崇敬祖先、倡導孝道之禮。
文廟、傳心殿
八廟中承載中國人尊師重道傳統(tǒng)的就是文廟(孔廟)、傳心殿。北京文廟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位于安定門內(nèi),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祭祀孔子的地方,自建成起,北京文廟就是祭祀孔子的國廟,規(guī)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但規(guī)格卻是全國最高。正殿設有孔子牌位,東西配殿設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歷代名儒的牌位。大成門外還有元、明、清各朝進士名碑190余座。
孔廟
北京八廟中另一處尊師敬禮的地方——位于故宮東南的傳心殿,是皇帝讀書前行“祭告禮”的地方。傳心殿始建于康熙時期,在這里雖然也祭孔,但是孔子牌位卻是放在了正殿的西偏殿內(nèi),正殿設立的是皇師(伏羲、神農(nóng)、黃帝)、帝師(堯、舜)和王師(禹、湯、文武周王)位,東偏殿祭祀的是周公。傳心殿建筑雖然規(guī)格不高,但卻被列入九壇八廟之一,正是因為它具有的特殊功能——時刻提醒皇帝要繼承先賢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習治國理政之道。
傳心殿
太廟、奉先殿、壽皇殿
中國古代與天地崇拜并行的另一個重要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八廟中的太廟、奉先殿、壽皇殿都是作為皇家祭祖的場所,首先要說的是太廟,祖先崇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自古民間有宗祠,國家有太廟。太廟位于現(xiàn)在的天安門東側,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筑規(guī)模相當宏大,包括前殿、中殿、后殿,后殿包括寢宮。太廟的建筑和故宮融為一體。在明清兩朝,每逢登基、大婚、凱旋等大殿和過年節(jié)時,皇帝就來此祭祀祖先。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中。
太廟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內(nèi),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初,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繕。原是一座建立在白色須彌座上的工字形建筑,殿內(nèi)有神龕。奉先殿主要用于皇族平日里的祭祀活動,也沒有特定的時間要求。
太廟
壽皇殿位于現(xiàn)在的景山公園內(nèi)北側,有正殿、左右山殿、東西配殿,以及神廚、神庫、碑亭、井亭等附屬建筑,是一組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最初建于明萬歷年間,如今的壽皇殿建筑群是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建的,是供奉清朝帝后、祖先神像的地方,同時也是帝后死后入葬前的停靈之所。雖同屬北京八廟,但與太廟相比,奉先殿、壽皇殿地位要低得多。
壽皇殿
歷代帝王廟
京城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有橋沒有水,有碑沒有馱。有鐘沒有鼓,有廟沒有佛?!倍@座沒有佛的廟指的就是歷代帝王廟,歷代帝王廟。位于阜成門內(nèi)大街,明嘉靖十年(1531年)興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廟內(nèi)景德崇圣殿為正殿,該殿是重檐廡殿式建筑,和故宮的太和殿是一個級別。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標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禮制。大殿中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兩周、強漢盛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歷朝歷代的185位帝王牌位。清雍正皇帝在此親旨行禮并御制碑文。東西兩側的配殿中,還祭祀著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79位歷代賢相名將的牌位,關羽單獨建廟,成為奇特的廟中廟。
歷代帝王廟
雍和宮、皇堂子
雍和宮與皇堂子這兩座廟是以宗教信仰為特色的建筑。雍和宮位于內(nèi)城東北角。在明代原來是太監(jiān)官房,到了清朝變?yōu)榱擞赫实奂次磺暗母?,雍正三年被改為行宮,稱為“雍和宮”,后改為喇嘛廟。此廟建筑豪華,是北京乃至全國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銀安殿、永佑殿、法輪殿、大佛樓等。在清朝時期佛教具有國教的地位,因此雍和宮在當時地位尊崇,是北京城內(nèi)香火最為旺盛的寺院。
雍和宮
除了佛教,在清朝盛行的還有另一個宗教——薩滿教,薩滿教隨著滿族入關也一度成為清朝國教。堂子一詞并非漢語,而是滿語中對滿人神廟的稱呼?;侍米诱菨M洲皇室舉行薩滿教祭祀的場所,在清朝建立政權后,凡有重大的政治、軍事行動,都在堂子內(nèi)舉行祭祀和誓師?;侍米邮冀ㄓ谇屙樦卧?1644),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被毀,雖然后來重建了,但又在上世紀50年代遭到拆除,如今已沒有任何建筑留存,原址位于南河沿南口路北(位于現(xiàn)北京飯店貴賓樓),這也是北京九壇八廟中唯一一處“有名無實”的建筑。
皇堂子
雖然九壇八廟形成于明清時期,但是北京的壇廟文化歷史非常悠久,自春秋時期燕國的都城薊就修筑了有祭祀意義的“元英”、“歷室”等宮殿,遼代時從后晉石敬塘手中奪得幽州,成為了遼國陪都,后來改稱為南京、燕京,當時在此修建的“景宗、圣宗御容殿二”是國家禮制建筑的雛形。到了金代遷都到北京(中都)后,北京開始成為了真正的首都,也逐步建成了包括太廟、社稷壇、風雨雷師壇、宣圣壇(即金代的孔廟)等在內(nèi)的國家壇廟建筑群。歷經(jīng)元代的發(fā)展提升,再到明清時期的興盛,尤其是在明嘉靖時期北京整個壇廟格局基本確定,清代的大規(guī)模修繕與完善使得壇廟文化達到繁盛。九壇八廟見證了北京800多年建都史的變遷,也是北京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承載物。散落在老城內(nèi)的九壇八廟,完整地展現(xiàn)了明清兩朝都城的皇家祭祀體系和都城文化特色。
參考資料:
《老北京述聞——營國故事》(賀艷等著)
《九壇八廟——中國壇廟建筑文化的典范》
燕京風物——探尋北京地區(qū)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和遺聞軼事,讀懂老北京、發(fā)現(xiàn)新北京,助力獲得更好的生活旅游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