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一天
歷史、萬物尤其是生命,既有“起點”,就必定會有“終點”;無論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是長或是短,是長夜漫漫還是轉(zhuǎn)瞬即逝。而且,對于“生命形式”而言,每一個“生命個體”只擁有一次性的“生滅”機會,沒有重復(fù)或者重生;任何其他“生命存在形式的疊加和交錯”也不能違背這一規(guī)律;盡管很多生命形式具有類似性和相似性,而類似性和相似性絕不等同于同一性。
由此可見,每個人的生命唯有一次;這就是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之所以珍貴的原因(之一);盡管數(shù)量的龐大化早已經(jīng)淡化或遮蔽了生命之中原本非常寶貴的東西。(就如同“決定論”會弱化甚至否定生命的意志、價值和意義,從而“不得不”誤入“虛無主義”的幽邃孔道。)
通常而言,人生的意義主要的還是在于起止之間的過程,在此過程當(dāng)中彰顯生命的能量和光彩;正因為在此過程當(dāng)中必須經(jīng)歷諸多繁難、痛苦和無助地磨礪而又不得不經(jīng)受刻骨銘心的煎熬、掙扎和忍耐,所以可很多人還是寄希望未來的目標盡可能美好,并為此傾注真摯的熱誠為之不懈努力,且希望盡可能快速地到達目的地;而又不由自主地恐懼抵達“目的地”。
概念符號
因為,一旦真的抵達目的地之后,一方面可能會大失所望,另一方面又因為突然發(fā)覺終點即意味著停止,或者說意味著抵至“終極之門:死亡之孔隙”;然而,生命歷程即使有回旋也絕沒有回溯的,人的一生就是不可逆的過程,直至終點。
(而輪回或升天之類的說法其實是自欺欺人的,盡管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需要那種“虛幻的支撐”,因為,人是需要情感依靠和精神寄托的。因為,人的認知尤其是自我認知總是會有短板、屏障和斷崖的,這就需要某種形式的疏導(dǎo)和拯救。宗教尤其是佛教通常是最好的“庇護所”;當(dāng)然,現(xiàn)實層面的信仰往往更覺實際。)
然而,任何人都必須經(jīng)由“此門”,或得以放下、解脫和升華,或因蕪雜的執(zhí)念太多而飽受折磨又不得不進入“恐懼的死亡隧道”。
沉思
很可能因為“死亡”是對生、生命乃至既往生活幻象徹底否定、顛覆和毀滅而又無能為力所以才令人恐懼;然而,一切必將不可避免,任何人對得接受人生的最終裁決:衰枯、死亡和消失。
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人們?yōu)榱说钟劳鲋В瑤缀醺F盡人類所有的智慧,用盡幾乎所有的方式方法,企圖化解、轉(zhuǎn)換哪怕是緩解“死亡魔咒”;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怎樣嘗試(甚至包括某些人如煉丹士或修煉者)走火入魔的以身涉險,最終的事實無情地證明:一切都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徒勞。也就是說,人類是不可能在終極意義上改變生物的“生物性本質(zhì)”;盡管看起來能夠改變的大多是某種假象。
當(dāng)然,這里必須從另外的層面說明,盡管人們的努力不可能改變?nèi)说纳镄詫傩?,但并不意味著不能夠改變和提升人的情感、思想乃至精神方面的?nèi)涵和品性。也正是因為人類具有情感、思想和精神,才可能使得人的渺小、脆弱而短暫的一生當(dāng)中不至于太干癟太落寞太空洞。
夢想遠去
因為,在或長或短的生死之間,人總是得千方百計謀求生活或者說生存的需求(盡管其中很多東西是無用的甚至是累贅),以填充難以或缺的內(nèi)心世界,以支撐生命載體(軀殼)盡可能美好地運行下去……人就是這么不斷地清空和獲取,直至不再需要了為止。
是的,蕓蕓眾生,茫茫人海之中,起伏生息,人總是以其各自的獨特性而躋身和虛渡在時光之海,完成著各自的意愿;而實現(xiàn)狀況與意愿(或者說“初衷”,或者說是“愿景”和“欲望”)距離和反差甚巨總是難以彌合的“裂痕”、“傷口”或者說是“鴻溝”,——這就是人生痛苦的原由(之一)。
天空
因此,人生總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也是“人生故事”復(fù)雜多樣性的緣故或根源;而能夠“徹悟”“升華”以破解和超越此前人生內(nèi)涵者,無疑是德性和才具超拔者。
退一萬步說,與其等到忽然抵達人生終點才懊悔之前的種種過失或遺憾等等,不如及早地意識到人生的種種底色和真相,并予以盡可能地努力作為,不為此后的結(jié)局留下殘缺:空悲切。換言之,在每個人起伏生息的一生當(dāng)中,彰顯真善美的生命光彩,留下盡可能有意義的足跡,不負蒼天厚土。
古藍云 2022.7.22.
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