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我知道你很累,是那種看不見身體上精神上的,以及面對未來的那種無力感,一定要堅持下去,要知道路雖遠行則可至,事雖難做則可成?!?/p>
若人生長河無垠,那我們的一生,就如同水邊之樹,前半生肆意生長,緊抓地面;后半生化作了枯木,就只能說著河流,越行越遠。
有人說這無異于生活的幻滅,其實不然,最起碼我們一直在遠行,一直在以另一種狀態(tài),過好自己的生活。
漂泊也好,低谷時的掙扎也罷,都是生活中簡短而又充滿回憶的縮影,我們可以時不時拿出來緬懷,但不能局限其中,孤芳自賞。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文人適時的傷感,有利于文章創(chuàng)作,而普通人的傷感,反而會影響身心健康?!?/p>
當你身處低谷的時候,不妨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多做一些積極的事情,扭轉頹勢,才能逆風而上。
特別是處在“銜接期”的人,或是從學堂到社會中,過渡的年輕人,或是身處家庭,而又蒼白無力的中年人,都有自己的困擾和憂慮。
年輕人的低谷,在于“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困囿;中年人的低谷,在于進退兩難,擔子就那么重,自己不挑,苦的是家人,所以跋胡疐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時刻,誰都希望自己能在晦暗孤獨的時候,忽逢桃花林,過上舒心日子。
多挺一會,生活豁然開朗,和困難握手言和并不難,難就難在不能正視。
01、放下執(zhí)著于結果的心態(tài),多些純粹的享受
有人說,一切求不得之后的哀怨,無非是殘缺過后,總覺得的遺憾。
就像新月一般,朦朧之中,少了幾分純粹,殘缺之余,又多了一份無法團圓的美感。
所以我們很難分得清,到底是月不圓,還是人未團圓。
這樣的心態(tài)慢慢積累,就變成了孤月自賞,郁結難解就變成了滿腔的憤懣。
我們會抱怨自己為什么不是閃光的那個人,會無緣由地對優(yōu)秀的人產(chǎn)生距離,這都是身處低谷時期的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所有的所有一積累,就變成了執(zhí)念。人要學會適當轉化,從“為什么不是自己”,再到“為什么是自己”,這一條路你還要走很久。
當你發(fā)現(xiàn)豁然開朗,不再一葉障目的時候,你就走出了困囿,走出了低谷,走向了希望的來處。
就像電影《爆裂鼓手》一般,雖是再尋常不過的勵志片,但卻教會了人一個道理:做一個天才,就要在時不時變成瘋子的時候,保持清醒的理智。
你可以為了目的爭取一些,但不要走入窮巷,多一些享受,也就少一些困惑。
以結果為導向,人生往往太功利,以經(jīng)歷為導向,生活往往才能于淤泥中不染,于風塵中不妖。
02、行得慢的不是日行跬步,而是你踱步徘徊
古語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人生最怕的,就是看不慣日積跬步的慢慢收獲,而轉頭奔向一條風險更高,人走得更少更危險的路。
就像我們總想著實現(xiàn)財務自由,實現(xiàn)自己的經(jīng)濟獨立,但卻在本該積累經(jīng)驗的時候,選擇做白日夢,甚至全盤否定自己的過往。
就像電視劇《歡迎光臨》中的陳精典一般,普通三本畢業(yè),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成為了一名“京漂”。
本想著白天做門童,晚上考研的計劃,卻在日復一日的失敗中,逐漸黯淡無光。
于是他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到底有沒有出錯,是繼續(xù)一點一點追求自己的夢想,還是就此打住,做一個沒有多大抱負的佛系青年,他選擇了后者。
后來在女友和兄弟的點醒后,他才開始奮發(fā)圖強,一戰(zhàn)成碩。
或許那段徘徊的經(jīng)歷,就是他的低谷期,那一本本被他塵封的考研資料,或許就是他不愿面對本心的真實寫照。
人都需要成長,你可以短暫的停留,甚至是休養(yǎng),但你不能就此一蹶不振。
03、多接觸些正能量的人,去嘗試,去學習
在節(jié)目《看見》中,柴靜說過這么一句話:“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別在生活中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中發(fā)生的東西?!?/p>
我們一次一次地探索,哪里是安全區(qū),哪里是不能觸碰的地方,所以一點點喪失自己的領域,不敢去接觸新鮮事物。
這樣的心態(tài),才是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我們總要出去看看,去見識新人,去了解新鮮事,有些事不嘗試,你永遠不知道什么是“原來自己還有這樣的能力?!?/p>
多去學習,多去感受,低谷期只是讓人心緒變得更敏感,而非讓人情緒變得更糟糕。
及時轉變,才能及時蛻變。
作者:青衫說情
關注我的文章,打開你的心緒。
文中配圖皆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