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出伏。古語云,出伏到秋分前一日(8月25日-9月22日)共29天,最為兇險。這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波動最頻繁的時候。一天中的氣溫跨度可能達到10 ,早晚涼爽,晝夜溫差逐漸拉大是大趨勢?!霸缟蠜鲲`颼,中午熱死?!保绻蛔龊梅婪?,對我們的身體會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風(fēng)險。
01溫差變大,注意防范
晝夜溫差大,最大的影響就是:血壓波動導(dǎo)致心血管疾病爆發(fā)。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xiàn)心血管意外。也有人認為,冬天寒冷刺激,才容易出現(xiàn)心血管意外。其實都不對,夏秋交替之際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爆發(fā)期。
- 吃得“潤一點”
出伏之后,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渡,氣侯逐漸干燥,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與此同時秋老虎還在發(fā)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潤”一點。比如蔬菜類冬瓜、蘿卜、洋蔥、芹菜,水果類香蕉、蘋果、梨,干貨類海帶、木耳等。多吃這些食物,不僅能滋陰潤燥,還有穩(wěn)定血壓、預(yù)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 揉得“勤一點”
早晚溫差大會造成壓差不穩(wěn),此時勤按揉頭頸部,可以防止血壓突增。當(dāng)血壓升高的時候,點揉或者按壓風(fēng)池穴、人迎穴,大概5分鐘~15分鐘之間的范圍,血壓就會有下降的趨勢。
- 喝得“多一點”
穩(wěn)定血壓除了按揉穴位外,可多喝點“藥茶”。比如降壓降脂的荷葉茶;擴張血管的黑茶;清火潤燥的銀夏茶等……天氣逐漸干燥,多補充水分,既可以理氣潤燥,又能平穩(wěn)血壓。閑暇時,為自己和家人泡上一壺好茶,生活中的小趣味只增不減,心情好了,身體自然更健康。
- 睡得“早一點”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這時因為經(jīng)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現(xiàn)象,特別是老年朋友。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xí)慣,“秋乏”更容易出現(xiàn)。晚上11點到凌晨2點,是人體的最佳睡眠時間,錯過這個時間段,睡眠質(zhì)量就會大打折扣。最好10點半就上床睡覺,凌晨1點到3點一定要入睡,否則對身體會有較大的損傷。
- 穿得“暖一點”
我們常說“春捂秋凍”,但其實這句話是針對小孩子的。小孩“春捂秋凍”一下更“皮實”,不易生病。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早晚要加一件長袖薄衣。這樣的溫差對于身體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風(fēng)險也小得多。不過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護好脖子、后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fā)危險。記住以上5點出伏后的養(yǎng)生秘訣,對身體大有裨益。
02貼“秋膘”,牢記八不能
秋后可以貼秋膘了,如何進補?出伏養(yǎng)生滋補的八個誤區(qū):
- 不能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fā)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fā)心血管疾病。
- 不能虛實不分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
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 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xué)的。
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 不能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是補品中的良劑,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
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chǎn)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zhì),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癥等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的病因。
- 不能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xué)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
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 不能重進輕出
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yīng)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 不能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fā)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
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nèi)的營養(yǎng)平衡。
- 不能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tǒng)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
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yīng)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來源:大河健康報綜合人民網(wǎng)、中國中醫(y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