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濰北監(jiān)獄建獄70周年來臨之際,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在濰北工作、生活過的人們,觸摸那段碰擊心弦、攻苦茹酸的過往時光,回味那段自強不息、熱血澎湃的燃情歲月,開啟那段獨具特色、鮮活生動的人生記憶。
房屋的變遷
你們聽說過“會唱歌”的房子嗎?濰北就有!上世紀90年代,5名女警來到濰北實習。才10月份,天氣冷得人在宿舍里就站不住,狹窄的窗戶從外邊用磚頭封堵了半截,鑲嵌的玻璃上也多有裂痕。半夜,她們被陣陣低沉粗厲的聲音吵醒,骨碌碌爬起來,驚恐地四下張望,看了半天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北風刮過窗玻璃,發(fā)出如牛吼般凄慘的聲音。第二天,她們與老同志們談起此事,他們相視一笑說:“這不算什么,濰北的房子向來‘會唱歌’。到底唱什么聲調(diào),唱什么風格,那得看什么季節(jié),看刮什么方向的風,看風力的大小了?,F(xiàn)在條件好多了,這些磚房起碼結(jié)實耐用,先前那些草屋、土坯房“唱起歌”來,能把房頂都給掀翻嘍?!?/p>
草房和土坯房
52年建場初期的草房
1952年10月,當?shù)谝慌删瘞ьI罪犯到達濰北農(nóng)場的時候,四顧蒼茫、沼澤鹽堿,無半點生氣,僅有3座搭建在高臺上的帳篷,遠看如同懸浮在大海上的航船。住房是亟待首要解決的問題,而且這是一項大工程。所有中隊分工合作,支木柱、抬土和泥、綁高粱秸棉槐條子、涂泥漿、搭建……一排12間,一天建一排,到當年年底,所有人全部住進了草房。那時,不管是機關、家屬院、會議室、監(jiān)室都是草房,連真正的木頭都少見,到1953年年底,共搭建草房873間。
濰北監(jiān)獄歷史文化館中復原的草屋樣貌
濰北的建獄元老甄守文說:他到濰北后,什么房子都住過,親身歷經(jīng)了濰北房子的變遷,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草房子和被他們稱作“三聯(lián)單”的房子。
草房剛建成,連門都沒安裝,干警們就住進去了,潮濕得不能入睡,再加上那能卷走一切的怒號狂風,弄得他們灰頭灰臉像原始人似的。還有那些密密麻麻的蚊蟲小咬,簡直和吸血鬼似的,黏在身上一拍一大片。即便這樣草房還是不夠住,新來的干警就住進“三聯(lián)單”。所謂“三聯(lián)單”就是一間草房用粗磚隔成三間,本來地方就小,再加上磚的寬度,每個隔間只能搭建很窄的一張木床,睡覺的時候蜷縮著膝蓋,翻身時一不小心就碰到墻上。除了床,只能在角落放下一張臉盤,走路都得側(cè)著身子走,簡直太苦了,不過,沒有聽到誰發(fā)過牢騷,都聽從指揮,埋頭苦干,大家經(jīng)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話又說回來,那些草房雖然擋不住風遮不住雨,晚上照樣凍得在被窩里打哆嗦,但是起碼比住帳篷好了很多。
土坯房
濰北人憑借出色的聰明才智,把建房藝術發(fā)揮到極致,不落窠臼,灑脫自由。草木房經(jīng)過巧妙改進,摻雜了土坯,于是出現(xiàn)了草木房和土坯房共存的景象。土坯是用泥漿摻雜麥秸用腳不斷踩壓后,放到木板制成的模具里壓實定型,然后擺出來反復晾曬,徹底干透后,像磚頭一樣砌成墻面,依舊拿茅草覆頂,但濰北的土質(zhì)太差,往往混雜上磚石一起壘砌,這樣建成的土坯房和正統(tǒng)土坯房是有差別的。
原女干警張維蘭說過一件事:50、60年代有位在農(nóng)科所上班的老同志,他一路走一路搜尋,看到磚頭瓦塊就裝進口袋里,張維蘭不解地問他撿些碎磚爛瓦的干什么,他說辦公室的土坯房漏水,要拿這些東西修補房屋用。那些土坯房地面很容易潮濕、反堿、滲水,旮旮旯旯經(jīng)常長出雜草,于是人們就厚厚灑上一層石灰,用碌碡滾壓結(jié)實。至于院墻,也和房屋一樣的材料,所以,不僅墻頭上的草喜歡隨風招搖,就連墻身上的草也怪模怪樣,長成不同的姿態(tài)。從建獄初期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草木結(jié)構(gòu)和土坯房一直存在。
青磚房 紅磚房
在濰北房屋變遷史上,多種結(jié)構(gòu)形式并存的房子一直持續(xù)到今天。這些房子沒什么美觀可言,但盡量做到實用。
1952年年底,農(nóng)場接收了濰北縣勞改隊的東莊窯廠,這個窯廠以生產(chǎn)青磚為主,到1955年撤銷。1953年農(nóng)場在東橫溝村南(濰北南約7公里處)建立了一座窯廠,隸屬于當時的副業(yè)廠(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科區(qū)級單位),年燒青磚近22萬塊、紅磚21萬余塊、方磚10萬塊,這些磚僅供本場建房使用,但產(chǎn)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因為有了自己的窯廠,所以純正的草房存在2、3年后,有的頂棚換成了瓦片,墻身加入了部分青磚;有的墻體里面是高粱秸外邊是青磚或者紅磚;有的地基鋪上了磚頭,墻體則是土坯混雜磚頭壘成;還有的地基鋪了石頭但墻體是土坯、磚頭混合制成……因為青磚燒制的復雜性,窯廠漸漸以燒紅磚為主,1960年左右,才有不加任何佐料的純正青磚房,以后慢慢改為青磚紅磚混合房,這時有部分草房和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房子陸續(xù)改建為磚房,到1970年左右,紅磚房子開始普及。但這時候的房子仍具有多樣性,只不過紅磚已普遍成為主料,石頭、白灰、砂子、石灰這些輔料也占了一定比重。
濰北人的住房條件得到一定改善,有些家庭可以分到兩家磚瓦房了。而那座始建于1953年的窯廠因周邊能燒磚的好土全部用完,不得不于1982年撤銷轉(zhuǎn)售。同年農(nóng)場在三分場東建新窯廠一處,年生產(chǎn)300萬塊以上,不僅滿足本場建設需要,還可對外出售。80年代以后,濰北的房屋建筑主要以磚混結(jié)構(gòu)的紅磚房為主,沒拆除的青磚房愈發(fā)陳舊,像歷經(jīng)歲月沉淀的滄桑老人,默默守望在老地方,見證著濰北日新月異的變化。
瓦罐房–濰北最有特色的房子
瓦罐房
在濰北的歷史上還出現(xiàn)過一種非常特殊的房子,那就是瓦罐房。這種房子只建在老三場,僅有兩排,一排12間房子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隨風涌起的波浪,每間都是弧形的頂棚,很像窯洞的樣子。
瓦罐房獨門獨戶,青磚漫鋪,不僅是墻體就連頂棚都是青磚一氣壘成,磚縫間用白砂灰勾扦。南向開一扇門,一扇窗。門是木門,住戶為了保暖大多門簾上掛了塑料薄膜或草簾子;窗戶很小,木質(zhì)架構(gòu),鑲嵌著小小的玻璃,外邊也訂硬紙殼或塑料布等防寒材料。地面是土質(zhì)的,有的人家用三合土(黑土、砂子、白灰),有的人家用石灰,有的人家用磚頭整修了地面。為生活方便,住戶自覺用草帳子把院子圍起來,這樣就形成了簡單的院落,他們在這些“院子”里搭建粗陋的伙房,用來燒火做飯。這些房子建于1960年,里面居住的都是留場就業(yè)人員,以后也做過別用。這些房子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被拆除,現(xiàn)在到原址還能看到東西兩面墻體矗立在那里。
摞屋–最像樓房的房子
摞屋外貌
摞屋院內(nèi)
1979年,在機關南鄰,建造了兩座二層結(jié)構(gòu)的“樓房”,大家依據(jù)外形,稱其為“摞屋”。顧名思義,它們雖說是樓房,但實質(zhì)上更像摞起來的兩間平房。聽老輩人講,當初建的的確是平房,以后又在上面加蓋了一層,房頂鋪瓦,還是平房的樣式。前后兩棟,共12戶,獨門獨院,北墻上有三兩個細長的窗戶,院子西墻有狹長的紅磚小屋,用作廚房或貯藏室,以后大多拆掉,在南墻上重新連著門道修建了兩間小屋。
北面摞屋室內(nèi)面積77個平方,南面一座90多個平方。每家北向都有室內(nèi)樓梯,直通二樓,樓梯又陡又窄,上樓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摞屋是磚混結(jié)構(gòu),為住戶安全,二樓外露陽臺加了鐵絲圍欄,寬僅1米,以后好多住戶做了改進,擴建為1.5米—1.8米不等,圍欄的樣式也做了花樣,家家不同。
摞屋歷經(jīng)40多年的風雨,又經(jīng)反復補建,大體輪廓雖然沒大改變,但是墻體用料是漸好的,他們高高站立在那里,相較周邊的平房看起來堅固挺拔。隨著宿舍樓的興建,它們好多已閑置,屋內(nèi)成了貯藏室,屋外則是連成片的蔥郁菜園。
職工宿舍樓
辦公樓
90年代“鴛鴦房”
建獄30年后,1982年—1985年,農(nóng)場為1—7分場修建了辦公樓(三分場與二分場建筑最早),雖然框架極其簡單但它們卻是濰北歷史上真正意義的樓房,磚混結(jié)構(gòu),一樓“出廈”,就像80、90年代農(nóng)村出廈的平房一個樣式,二樓平頂,為防鹽堿和美觀,外墻體刷白色或黃色涂料,各個中隊和股室都有一兩間獨立的辦公室。
1986年在今辦公樓南修建了第一棟職工宿舍樓,磚混結(jié)構(gòu)三層,命名為“總場1號宿舍樓”(現(xiàn)稱3號)。一梯兩戶或三戶,兩戶的室內(nèi)面積不滿48平方米,三戶的則僅十幾個平方,一樓帶院落和廚房。
90年代,住房仍是緊張,監(jiān)獄曾蓋過一排“鴛鴦房”,坐北朝南,有專門的廚房,西面有圍墻,大家從東面公用大門出入。室內(nèi)面積有兩間普通房大小,為生活方便,中間仍用簾子隔開,因為那時條件好了很多,所以各家用的簾子不僅實用而且講究美觀。被當做客廳的外間,放上沙發(fā)茶幾一點也不顯得擁擠,里間放上大床和一組衣櫥也還寬敞。室內(nèi)鋪著地板磚,院子鋪著紅磚,每到晚飯后,大家坐在院子里納涼,一起哄小孩子或者聊天,鄰居親如一家,日子過得很幸福。
濰北花園
濰北花園小區(qū)
近幾年,在監(jiān)獄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濰北發(fā)展進入了快車道。2015年“濰北花園”小區(qū)建設完成,自此濰北人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專屬小區(qū)?;▓@位于濰坊高新開發(fā)區(qū),共9棟,屬27層磚混結(jié)構(gòu), 面積從110—140平米不等。打造“平安濰北、誠信濰北、生態(tài)濰北、幸福濰北”的愿景已初步實現(xiàn),濰北人的幸福指數(shù)持續(xù)攀高。
濰北從建獄初期的蓬門蓽戶、窮閻漏屋發(fā)展到今天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經(jīng)過了幾代濰北人70年艱苦卓絕甚至驚濤駭浪的發(fā)展歷程。他們點燃了“第一把火”,拉動了“第一把犁”,喚醒了沉睡的“北大洼”;他們前赴后繼,用青春、智慧、汗水辛勤澆灌,讓茫茫鹽堿地變成錦繡良田,讓叢生雜草變成滾滾麥浪;他們知重負重、埋頭苦干、披荊斬棘、拼搏奉獻,一路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苯裉欤斘覀円园簱P自豪的姿態(tài)置身其中的時候,我們更要傳承和發(fā)揚紅荊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xù)努力打造幸福濰北家園。
供稿 : 朱秀芹
編輯:李佳麒
核密:徐 穎
核發(fā):宋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