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帶錢了嗎?”
“沒帶”
一家羊肉泡饃店里,兩個年輕人四目相對,發(fā)現飯吃完了,卻沒帶錢。
就在倆人和店主商量待會送錢過來行不行時,店里突然傳出一聲驚訝的叫聲:“是毛主席!毛主席來吃羊肉泡饃了?!?/p>
整個飯館一下子吵鬧起來,原來那兩個沒錢付賬的人,竟然是毛主席的警衛(wèi)員。
那為什么毛主席會突然外出吃飯呢?還沒錢結賬?
臨時起意下飯館
毛主席曾在延安生活了十三年,當時的他居住在一個窯洞當中,一張凳子、一張桌子、幾本書就是他的全部家當。
與我們眼中高高在上的偉人形象不同,毛主席的生活充滿了小市井的煙火氣息。
1956年10月,毛主席在北京西苑機場送別印度尼西亞總統(tǒng)蘇加諾,在回來的路上毛主席望向窗外陷入了沉思,仿佛回憶起了自己在陜北地區(qū)的那段崢嶸歲月。
與毛主席同行的人有秘書高智,高智正幫忙想給毛主席點上香煙,突然聽到毛主席說了一句:“咱們去吃飯吧?!?/p>
這一句話把高智問得不知所措,他與毛主席打了幾十年交道,深知毛主席話中有話的特點,想到也許是昨天晚上主席沒睡覺,現在應該是累得不行了,便回答毛主席說:“好的,我安排人,回到家咱們就去吃飯?!?/p>
可這一回他卻弄錯了毛主席的意圖,毛主席再次強調說自己要去飯館吃飯,高智這才反應了過來,原來毛主席是要視察民情??!
毛主席對人民百姓的關注,無時無刻不體現在工作的細節(jié)當中。
年輕的時候,他就曾多次離開指揮所,到部隊里與士兵們交流,也會去到附近村子里問問老百姓們的意見。
例如在1953年,毛主席去到武漢視察,便想要去黃鶴樓與蛇山看看風景。
這兩個地方都是武漢的著名景點,當時正是春節(jié)時期,黃鶴樓與蛇山必然是人山人海,若是有不懷好意的小人藏匿其中可不行,于是有人便向毛主席提議道:“要不要把老百姓們都“請”出去?”
可這一句話卻引得毛主席勃然大怒:“你們這是準備干什么?要我脫離群眾?”
在毛主席的制止下,大家也不敢再多說幾句,毛主席如愿以償地去到了黃鶴樓與蛇山。
不出意料地被老百姓們認了出來,場面從簡單的游覽玩樂,變成了接待會,事后毛主席稱道:“武漢人民實在太熱情了”。
像這樣體恤民情的事跡,發(fā)生在毛主席身上也不只是一次兩次了。
可這一次讓高智心中急了起來,畢竟這是毛主席臨時起意做出來的決定,與以往定點視察不同,他們并沒有帶上多少警力保護毛主席,萬一出了什么事情可如何是好呀?
與高智一同陪伴毛主席的,還有衛(wèi)士長李銀橋,兩人眼見毛主席的態(tài)度如此堅決,也不好再說什么,只能遵循毛主席的想法。
李銀橋、毛主席
但是高智好歹當了毛主席三年秘書,知道無法改變毛主席的想法,便將計就計向毛主席提議道:“主席,聽羅部長說過,新街口有個陜西羊肉泡饃館子,我們去吃羊肉泡饃吧!”
高智這么說,是因為他清楚毛主席是湖南人,口味較重,對辣有著濃厚的情懷,幾乎餐餐離不開辣椒。
不出意料,毛主席非常開心得答應了下來:“好,就吃羊肉泡饃?!?/p>
但高智不知道的是,其實早在戰(zhàn)爭時期,毛主席就吃過一次羊肉泡饃,當時陪伴他的警衛(wèi)員也如高智一般憂心忡忡。
因為貧窮的老百姓們做起飯來,可不講究什么衛(wèi)生,往攤販的鍋里一看,飄著的還有羊糞蛋,警衛(wèi)員便連忙阻止毛主席說:“主席,這湯里還有羊糞蛋呢?”
可毛主席卻笑著回答:“羊吃草長大的,羊糞只不過是消化過的草,煮熟了吃有什么關系。”
警衛(wèi)員聽完也是無可奈何,一行人就在小攤上吃完了羊肉泡饃。
緊張的一席飯
為了保障主席的安全,高智在下車后,就與陪同前來的護衛(wèi)王敬,先商量好如何安排。
其中主要強調了兩點,就是不能趕走群眾,隱秘布置警力,免得毛主席與老百姓們感覺不自在,肯定會惹得毛主席生氣。
當時正是夏季,熱風吹得人精神抖擻,毛主席帶著人走進店里,店里的老百姓們正在大快朵頤,也沒有認出毛主席。
毛主席一行人坐的是隔間,沒過多久,店家便呈上了香噴噴的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的吃法很簡單,需要自己將饃掰開浸泡到羊肉湯里,羊肉湯上漂浮著大量的蔥末與碎蒜,幾片羊肉靜靜地漂浮在湯水中,香味隨著熱氣直往人的鼻子里鉆。
羊肉泡饃的吃法與火鍋很像,但吃起來的味道卻是天差地別。
毛主席一行人點的都是中碗,但是湯里的羊肉泡饃幾乎堆起了一個小山,與講究精致的南方菜品風格對比,可見北方菜品更多的是追求地道,一道菜的分量比起南方足足多了一倍。
羊肉泡饃需要蘸著配料吃,有香菜、辣椒、醋等等。
毛主席就往碗里倒了一大塊辣椒,看著店內其樂融融的老百姓們一臉舒坦。
其實,毛主席在中南海每日吃著四菜一湯,雖然吃得豐富,但還是更為喜歡小攤小鋪的煙火氣息。
可惜的是,自從他成為國家領導人以后,像這樣感受市井煙火的機會就少之又少了。
吃完羊肉泡饃,毛主席還沒打算走,點上了一根煙,跟高智幾人喝著茶聊天,偶爾側耳聽聽老百姓們在聊著什么,期間他突然問道:“你們現在工資多少啦?”
高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100元左右?!?/p>
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說道:“都不少啦,現在的老百姓還達不到。”
一百塊錢在我們現代看來并不要緊,但在五十年代可就不一般了。
以七十年代的“萬元戶”作為對比,當時的“萬元號”絕對稱得上是富豪家庭,因為市場物價極低。
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而工人的工資平均為每月28元。
過年走個親戚也不過是幾塊錢的開銷。
所以像高智這樣的官員,每月工資數額已經算很高的了,這也讓毛主席不由自主地感慨,百姓們的生活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聊了會兒天,幾人準備離開,卻沒想到發(fā)生了一件尷尬的事情。
毛主席出門向來是不帶錢財的,自然是由高智來付錢,這也是他身為秘書的職責之一。
可當高智樂呵呵地去付錢時,店家告訴他:“總共六元三角?!?/p>
高智一聽,臉上頓時露出了一副難堪的神情,因為他的兜里只放了幾毛錢,離店家說得還差不少。
于是高智叫來李銀橋幾個人,可誰也沒有想到毛主席今天會突然想下飯館,幾人七嘴八舌商量了半天也就湊出了幾塊錢,這可丟了大臉。
高智只能如實告訴店家真相,并約定明天一早自己就把錢送來,可此時的店家哪里還有心思與他結算呀?
就在幾人耽誤的一會功夫,一旁等候的毛主席,已經被老百姓們認了出來,大家紛紛向毛主席熱情問好,而店家更是向高智表示,毛主席來吃飯是他們這家店的榮幸,這一頓就不要錢了!
可高智不這么想,堅持自己明天早上一定會來付錢。
這一頓羊肉泡饃吃得可熱鬧,足足花了五個小時。
老百姓們趕著與毛主席握手,而毛主席也親切地與大家打招呼,從門口到車上,短短的幾米距離堵滿了幾十號人。
還有更多的人聽聞毛主席在這里用餐,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希望能親眼看毛主席一眼。
毛主席為了滿足大家的念想,回到車上后仍然打開了車窗與大家招手。
直到毛主席的車子開出了街道,老百姓們的心情還久久不能平靜。
隔日,高智一早就來到了店里,將剩下的錢補給了老板,老板還是不太想要,可高智執(zhí)著地說:“不行!一定得拿!”
身為共產黨人決不能取老百姓的一分一毫,這是原則問題,不然讓毛主席知道了可不得批評自己一頓嗎?
親民愛黨的毛主席
羊肉泡饃的美味讓毛主席念念不忘,隔年他又重返故地享受了一次,不出意外還是被大家認了出來,也幫這家店打響了名聲。
還有人為毛主席創(chuàng)作了一幅《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的油畫,這幅油畫被店家當做榮譽,懸掛在了店里的大堂內,再一次證明了西安美食不負盛譽。
此次經歷也讓高智與李銀橋等人印象深刻,因為他們的職責就是為了保護好毛主席,眼見毛主席們不斷地與群眾們握手,他們不禁緊張得滿頭大汗,生怕壞人有機可乘。
而高智甚至調動了一個排的士兵來確保萬事順利,為的就是避免毛主席遭小人迫害,這可是誰也擔不起的責任呀!
毛主席對老百姓的熱愛與關懷是無拘無束的,這一點在外國貴賓們看來也是十分訝異。
例如美國記者安娜·斯特朗在1948年曾來到我國采訪毛主席,就上演了一出有趣的喜劇。
當時還是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正在茍延殘喘,毛主席是在窯洞中接受安娜探訪的。
采訪過程中,安娜突然發(fā)現窯洞上面好像有人活動,頓時感到緊張起來,詢問毛主席:“誰住在您的窯洞上方?”
毛主席呵呵一笑,不以為然地回答道:“大概是我的鄰居小孩吧。他們對我的外國客人可能比較感興趣,所以要在上面看你?!?/p>
這讓安娜感到十分地震驚,哪有國家領導人與老百姓住在一起的呀?
可當她抬頭望去,還真的就是幾個孩子正在眨巴著眼睛看向兩人。
回國后的安娜,在作品《斯特朗文集》講述了這件事帶給她的感悟:“毛主席不是隱匿自己的神秘人物,他不過是這些普通農民的友好領導而已?!?/p>
毛主席三個字就相當于一聲號令,無論在哪、是什么人,只要大家發(fā)現毛主席的身影,就克制不住對毛主席的感恩與崇拜,常常將毛主席圍堵得水泄不通。
所以黨中央在考慮以后,為毛主席立下了一個規(guī)矩,就是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墨鏡與口罩。
這個意見起先是由羅瑞卿提出來的,雖然毛主席很不情愿,但也不愿給他們添麻煩,后來也就接受了。
不過毛主席還是偶爾會離開中南海,去到鄉(xiāng)下與農民們聊聊天,看一看地里的莊稼長勢,問一問老百姓們現在有沒有什么困難。
雖然不被允許逛街游玩,但毛主席與老百姓們的相處方式早就已經成為了習慣。
毛主席在后來也去品嘗過不少飯館的美食,都是在視察民情的過程中臨時起意做出的決定。
對于毛主席而言,光是看報告,并不能很好地了解老百姓們過著怎么樣的生活,只有走進群眾的懷抱里,才能將心比心地為老百姓們做足考慮,這是何等地溫柔貼心。
毛主席向來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考慮問題的,每次被認出時,老百姓們都會高聲呼喊“毛主席萬歲”。
可對于毛主席來說,他的心中只有“人民萬歲”,這也是毛主席在生活中經常念叨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