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朋友對麻雀的評價都是“寧死不屈”,我小時候用籮筐抓過幾只,就算把大米放在地上,麻雀也不會吃,過幾天就餓死了。
現(xiàn)在長大搬到城里來住后,別說麻雀的尸體,就連麻雀的叫聲也很難聽見,有時候望著窗外,還挺懷念那些童年趣事的。
言歸正傳,別看麻雀普普通通,在它身上也發(fā)生過差點被滅族的悲慘經(jīng)歷,可能年長的朋友已經(jīng)知道怎么回事了,下面就來聊一聊麻雀那些事。
簡單了解下麻雀
嚴謹意義上來講,麻雀是鳥綱亞目的雀形目麻雀屬里面27種鳥類的統(tǒng)稱,因為顏色相近且警惕性較強,不會跟人類近距離接觸,所以在普通老百姓眼中,長相差不多的就是麻雀。
其實我國境內(nèi)比較常見的應該是家麻雀、樹麻雀、山麻雀。
麻雀的體型通常在10~15厘米之間,因為其腸道屬于直腸型,并且胃部偏小,所以不能長時間儲存能量,這就導致麻雀需要經(jīng)常覓食,而且麻雀每次飛行時長為幾分鐘不等,無法長時間飛行的它們屬于留鳥。
除了冬季,麻雀基本上都處于繁殖期,每年生1~2窩,每窩產(chǎn)6枚左右,孵化期在12~16天之間。
至于它們的壽命,從科學意義上來講,麻雀最長可以活11年左右,但從大數(shù)據(jù)來講,麻雀平均壽命都在3~6年之間。
為什么很少能看見麻雀的尸體?
1.麻雀數(shù)量急劇減少
1958年后,我國人口數(shù)量呈高速發(fā)展,導致糧食有些供應不足,于是就掀起了一場“除四害”的運動。
而麻雀偷吃谷物的行為剛好被農(nóng)民看見,于是麻雀就成了“四害”中的一員,因為麻雀的心臟很脆弱,而且不能長期飛行,所以大家紛紛采取敲鑼打鼓、拆除鳥窩、揮舞綁有艷麗布條的木棍、制作稻草人、布置陷阱等等措施,到了晚上大家也會拿著手電筒制造各種噪音。
這就導致麻雀十分疲累,大量麻雀在飛行途中猝死,此外,當時還有科學家拋出“每消滅100萬只麻雀,就能多養(yǎng)活2.3萬人口”的觀點,再加上那個年代能吃幾頓鳥肉也是很不錯的,所以在“除四害”的第一年,麻雀數(shù)量起碼減少了2.1億只。
麻雀數(shù)量確實減少了,但之后的糧食產(chǎn)量不升反降,這是因為大量害蟲在沒有麻雀的情況下瘋狂繁衍,從而開始大肆破壞農(nóng)作物,導致各地糧食產(chǎn)量紛紛下跌。
后來有專家對麻雀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他們在解剖麻雀的尸體后發(fā)現(xiàn),其體內(nèi)的食物絕大多數(shù)都來源于昆蟲,只有極少部分屬于農(nóng)作物,所以專家們不斷在各大報刊發(fā)聲,呼吁大家停止捕殺麻雀。
雖然有關(guān)部門下令禁止捕殺麻雀,但遠水救不了近火,要恢復以往生態(tài)平衡,估計需要5年甚至是10年,然而蟲災卻不等人,于是我們只能從國外引進了幾百萬只西伯利亞樹麻雀。
所以麻雀的數(shù)量在早期就急劇減少過,雖然到了近代數(shù)量得以恢復,但問題又來了。
我國工業(yè)化高速發(fā)展,導致自然環(huán)境遭到破壞,空氣質(zhì)量下降,有毒廢水排入河流,大量麻雀因病去世。
并且我國開始大面積普及農(nóng)藥,農(nóng)藥雖然能殺死害蟲,但吃了害蟲的麻雀也把毒素給吸收進了體內(nèi),而且至今很多地方還在非法大肆捕殺麻雀,就為了貪圖那一口所謂的“美食”,實在令人有些痛心。
此外,人類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也在不斷擠壓麻雀的生存空間,所以族群數(shù)量急劇減少的麻雀,在2013年被列為瀕危物種紅色名單,同時也屬于我國保護動物。
2.麻雀的葬地在大自然中
在說麻雀之前,先跟大家討論下“狗為什么臨死之前會離開主人,回歸大自然中”?
狗在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后,會默默離開主人身邊,主動去大自然中挑選一塊葬地,靜候死亡。
雖然這種行為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但“返祖”還是最為普遍的說法。
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而狼在老去后就會主動離開狼群,一方面是不讓自己成為包袱,拖累狼群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則是避免讓自己的尸體污染整個狼群,畢竟大自然中病毒眾多。
所以老狼離開狼群這個行為,就刻印在狼的傳承基因中,這是一種本能,而狗雖然被人類馴化,但在瀕死之際,它們?nèi)詴?zhí)行這個本能,特別是農(nóng)村的狗。
那么再回歸到麻雀這種生物上來,麻雀并沒有什么特點,但終究屬于大自然中的鳥類,它在意識到時日無多后,同樣也會選擇在大自然中挑選一塊葬地,然后默默死亡,這是所有低智慧生物的本能反應。
而且麻雀的羽毛顏色為棕黃色,跟樹枝、枯葉、泥土等顏色相近,所以它們的尸體就更加不容易被人類發(fā)現(xiàn)。
3.自然界強大的凈化功能
我們都知道,非洲大草原中每天都有無數(shù)生物死亡,它們的尸體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以水牛為例,首先由各大肉食動物啃食,接著由食腐生物接管,像禿鷲便可以消化骨頭,最后沒辦法,那就由大自然中的食腐昆蟲、微生物來解決。
麻雀也是同理,當它死亡后,大概率會被流浪貓、流浪狗或其他肉食生物直接吃掉,小概率會被昆蟲、微生物分解,所以麻雀尸體自然分解的情況很少很少,基本沒兩天就會被其他生物解決,自然我們也就無法輕易看見它們的尸體了。
4.人類社會跟麻雀存在沖突
從上文得知,麻雀的食譜主要就是各類小昆蟲,而人類社會到處都是鋼筋水泥,綠化更是少的可憐,自然昆蟲也就十分稀少。
如果麻雀生活在人類社會,首當其沖的難題便是溫飽,其次是人類社會中流浪貓比較多,麻雀很容易被貓捕食。
可能有朋友會說,我就住在城市里,麻雀也很多?。?/p>
確實是這么個理,但大家別忘了,城市也有凈化功能,比如流浪貓、流浪狗、螞蟻等昆蟲,而且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保潔員”。
就拿我們這邊街道來說,如果路上出現(xiàn)動物尸體超過2小時,保潔員就要被扣100元,因為一個保潔員負責的區(qū)域面積,基本在1小時內(nèi)可以搞定。
不排除保潔員前腳剛走,動物就死亡的可能性,但2小時足夠保潔員來回巡查到了,所以保潔員肯定會及時清理動物尸體,這點毋庸置疑。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麻雀數(shù)量在以前就急劇減少過,到了最近幾年,隨著人類社會的高度發(fā)展,麻雀適宜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少,導致其數(shù)量總是維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
此外,人類社會跟野外大自然都擁有異曲同工的“凈化”功能,所以咱們看不到麻雀的尸體,純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