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悉,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敬魁同志,于2019年1月19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梁敬魁主要在晶體結構化學、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三個交叉領域從事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在功能材料的多晶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相圖和點陣常數(shù)精確測定方面作了大量系統(tǒng)的工作。1931年4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1年秋考入前福州大學化學系(由解放前的福建協(xié)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并而成的)。1953年秋院系調(diào)整轉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4年6月被批準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1955年5月被高教部錄取為留蘇預備生,1955年7月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yè)。1955年9月—1956年7月在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和哲學,并做出國前的準備。1956年9月作為中國科學院派赴莫斯科蘇聯(lián)科學院學習,師從阿格耶夫院士和戈盧特賓博士。1960年2月在蘇聯(lián)科學院巴依科夫冶金研究所金屬合金熱化學和晶體化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蘇聯(lián)科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相當于歐美的PhD)。
自1960年初回國后,50余年來一直在晶體結構化學、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三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從事前沿性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工作。以X射線晶體學科為基礎,主要應用X射線粉末衍射和熱學分析,并輔以物性測量等方法,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了固體功能材料(包括高Tc氧化物超導材料,電光、非線性光學材料,快離子導體材料,稀土磁性和儲氫材料等)的合成、相關系、相變和晶體結構;以及從事X射線衍射技術和X射線衍射在固體材料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多晶X射線衍射和相圖研究工作方面,做出了大量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以晶體結構為基礎,配合熱學分析和晶體點陣常數(shù)的精確測量,研究固體物質(zhì)相結構隨組分和外界條件而變化的規(guī)律及其對物性的影響,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在氧化物體系、金屬合金體系、無機鹽體系、非晶玻璃體系以及實驗方法等方面,單獨或與研究生和同事合作在SCI收錄的國內(nèi)外重要學術刊物以及“中國科學”、“物理學報”、“化學學報”等)上發(fā)表學術論文、綜述等4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發(fā)表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論文被引用率高。主持并圓滿完成了屬首創(chuàng)的國防任務“核試驗測溫裝置”的研制,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在全面總結國內(nèi)外文獻的基礎上,并結合自己多年研究工作的積累,陸續(xù)編著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四部著作:1.《相圖與相結構,上下冊》(梁敬魁,1993年);2.《高Tc氧化物超導體系相關系和晶體結構》(梁敬魁,車廣燦,陳小龍,1994年),該書獲得1995年全國優(yōu)秀科技圖書二等獎;3.《粉末衍射法測定晶體結構,上下冊》(梁敬魁,初版2003年,修改補充第二版2011年,第三次印刷,2012年);4.《新型超導體系相關系和晶體結構》(梁敬魁,車廣燦,陳小龍,2006年)。2004年獲科學出版社優(yōu)秀作者獎。
這些著作內(nèi)容翔實豐富,敘述簡練,深入淺出,層次清晰嚴謹,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參考價值,出版后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評,被很多高校指定為參考教材。高Tc氧化物超導體的合成、相關系和晶體結構,鈮酸鹽、碘酸鹽、硼酸鹽相圖和相結構,以及稀土富過渡族金屬三元系新型化合物的合成、晶體結構和磁性能等的研究成果獲得多次國家自然科學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市科技成果獎。1977年和1982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和優(yōu)秀中共黨員。1991年為表彰對科學研究事業(yè)做出的突出貢獻,國務院發(fā)給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1年獲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會“盧嘉錫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