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戰(zhàn)國策,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戰(zhàn)國策是一部什么體史書,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其實戰(zhàn)國策是一部什么體史書,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戰(zhàn)國策,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戰(zhàn)國策》原文及翻譯
《戰(zhàn)國策》原文及翻譯如下:
張儀又惡陳軫于秦王,曰:“軫馳走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國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聽乎?”
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
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仆妾售乎閭巷者,良仆妾也;出婦嫁鄉(xiāng)曲者,良婦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秦王曰:“善?!蹦酥怪病?/p>
張儀又在秦王前面誹謗陳軫說:“陳軫奔走于楚、秦之間,但現(xiàn)在楚國不見得對秦友好,反而卻和陳軫的關系非常親密。如此看來,陳軫一切舉動都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秦國。況且陳軫又企圖背叛秦國而投奔楚國,大王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
于是秦王就問陳軫說:“我聽人說你準備背秦而去楚國,有這回事嗎?”
陳軫回答說:“有這回事?!鼻赝跤悬c生氣地說:“那么張儀所說的話是真的了?”
陳軫回答:“何止張儀知道這件事,就連路人也知道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已(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順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兒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
賣仆妾時如果能賣到本鄉(xiāng),那就證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鄉(xiāng),那就證明他是一位好妻子?!绻也恢揖龕蹏?,忠誠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遺棄、被放逐,我不去楚國又去哪里呢?”
秦王感動地說:“賢卿言之有理?!庇谑蔷桶殃愝F挽留下來。
戰(zhàn)國策簡介及詳細資料
內容簡介
《戰(zhàn)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zhàn)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tǒng)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共33卷,約12萬字。因書所記載的多是戰(zhàn)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zhàn)國策》,沿用至今。北宋時,《戰(zhàn)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zhàn)國策》。
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wèi)合為一、中山一。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
《戰(zhàn)國策》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tǒng)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zhàn)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
《戰(zhàn)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zhàn)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戰(zhàn)國時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zhàn)國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于文采。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夸大,充分發(fā)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于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戰(zhàn)國策》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家,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顏;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作品目錄
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wèi)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戰(zhàn)國策目錄
周策
卷一·東周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陽
東周與西周戰(zhàn)
東周與西周爭
東周欲為稻
昭獻在陽翟
秦假道于周以伐韓
楚攻雍氏
周最謂石禮
周相呂倉見客于周君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
溫人之周
或為周最謂金投
周最謂金投
石行秦謂大梁造
謂薛公
齊聽祝弗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為周最謂魏王
謂周最曰魏王以國與先
趙取周之祭地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周共太子死
三國隘秦
昌他亡西周
昭翥與東周惡
嚴氏為賊
卷二·西周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秦攻魏將犀武軍于伊闕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
雍氏之役
周君之秦
蘇厲謂周君
楚兵在山南
楚請道于二周之間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
秦召周君
犀武敗于伊闕
韓魏易地
秦欲攻周
宮他謂周君
謂齊王
三國攻秦反
犀武敗
秦策
卷三·秦一
衛(wèi)鞅亡魏入秦
蘇秦始將連橫
秦惠王謂寒泉子
泠向謂秦王
張儀說秦王
張儀欲假秦兵以救魏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
張儀之殘樗里疾
張儀欲以漢中與楚
楚攻魏張儀謂秦王
田莘之為陳軫說秦惠王
張儀又惡陳軫于秦王
陳軫去楚之秦
卷四·秦二
齊助楚攻秦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
秦惠王死公孫衍欲窮張儀
義渠君之魏
醫(yī)扁鵲見秦武王
秦武王謂甘茂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
甘茂攻宜陽
宜陽未得
宜陽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韓
秦王謂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齊
甘茂相秦
甘茂約秦魏而攻楚
陘山之事
秦宣太后愛魏丑夫
卷五·秦三
薛公為魏謂魏冉
秦客卿造謂穰侯
魏謂魏冉
謂魏冉曰和不成
謂穰侯
謂魏冉曰楚破秦
五國罷成睪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范睢曰臣居山東
應侯謂昭王
秦攻韓圍陘
應侯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天下之士合從相聚于趙
謂應侯曰君禽馬服乎
應侯失韓之汝南
秦攻邯鄲
蔡澤見逐于趙
卷六·秦四
秦取楚漢中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
三國攻秦入函谷
秦昭王謂左右
楚魏戰(zhàn)于陘山
楚使者景鯉在秦
楚王使景鯉如秦
秦王欲見頓弱
頃襄王二十年
說秦王曰物極必反
或為六國說秦王
卷七·秦五
謂秦王曰章
秦王與中期爭論章
獻則謂公孫消章
樓忤約秦魏章
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章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章
文信侯出走章
四國為一將以攻秦章
齊策
卷八·齊一
楚威王戰(zhàn)勝于徐州
齊將封田嬰于薛
靖郭君將城薛
靖郭君謂齊王
靖郭君善齊貌辨
邯鄲之難
南梁之難
成侯鄒忌為齊相
田忌為齊將
田忌亡齊而之楚
鄒忌事宣王
鄒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楚將伐齊
秦伐魏
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
張儀為秦連橫齊王
卷九·齊二
韓齊為與國
張儀事秦惠王
犀首以梁為齊戰(zhàn)于承匡而不勝
昭陽為楚伐魏
秦攻趙
權之難齊燕戰(zhàn)
秦攻趙長平
或謂齊王
卷十·齊三
楚王死
齊王夫人死
孟嘗君將入秦
孟嘗君在薛
孟嘗君奉夏侯章
孟嘗君燕坐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
孟嘗君出行國至楚
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于宣王
齊欲伐魏
國子曰秦破馬服君之師
卷十一·齊四
齊人有馮諼者
孟嘗君為從
魯仲連謂孟嘗
孟嘗君逐于齊而復反
齊宣王見顏斶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齊王見田駢
管燕得罪齊王
蘇秦自燕之齊
蘇秦謂齊王
卷十二·齊五
蘇秦說齊閔王
卷十三·齊六
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
燕攻齊取七十余城
燕攻齊齊破
貂勃常惡田單
田單將攻狄
濮上之事
齊閔王之遇殺
齊王建入朝于秦
齊以淖君之亂
楚策
卷十四·楚一
齊楚構難
五國約以伐齊
荊宣王問群臣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于王前
邯鄲之難
江尹欲惡昭奚恤于楚王
魏氏惡昭奚恤于楚王
江乙惡昭奚恤
江乙欲惡昭奚恤于楚
江乙說于安陵君
江乙為魏使于楚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
城渾出周
韓公叔有齊魏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
楚王問于范環(huán)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
張儀相秦
威王問于莫敖子華
卷十五·楚二
魏相翟強死
齊秦約攻楚
術視伐楚
四國伐楚
楚懷王拘張儀
楚王將出張子
秦敗楚漢中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女阿謂蘇子
卷十六·楚三
蘇子謂楚王
蘇秦之楚三日
楚王逐張儀于魏
張儀之楚貧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
張儀逐惠施于魏
五國伐秦
陳軫告楚之魏
秦伐宜陽
唐且見春申君
卷十七·楚四
或謂楚王
魏王遺楚王美人
楚王后死
莊辛謂楚襄王
齊明說卓滑以伐秦
或謂黃齊
長沙之難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
客說春申君
天下合從
汗明見春申君
楚考烈王無子
虞卿謂春申君
趙策
卷十八·趙一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
張孟談既固趙宗
晉畢陽之孫豫讓
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
秦韓圍梁燕趙救之
腹擊為室而鉅
蘇秦說李兌
趙收天下且以伐齊
齊攻宋奉陽君不欲
秦王謂公子他
蘇秦為趙王使于秦
甘茂為秦約魏以攻韓宜陽
謂皮相國
或謂皮相國
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
謂趙王曰三晉合而秦弱
卷十九·趙二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秦攻趙
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
武靈王平晝間居
王立周紹為傅
趙燕后胡服
王破原陽以為騎邑
卷二十·趙三
趙惠文王三十年
趙使機郝之秦
齊破燕趙欲存之
秦攻趙藺離石祁拔
富丁欲以趙合齊魏
魏因富丁且合于秦
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從于趙
平原君請馮忌
平原君謂平陽君
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于魏
秦趙戰(zhàn)于長平
秦圍趙之邯鄲
說張相國
鄭同北見趙王
建信君貴于趙
衛(wèi)靈公近雍疸彌子瑕
或謂建信君
苦成常謂建信君
希寫見建信君
魏魀謂建信君
秦攻趙鼓鐸之音聞于北堂
齊人李伯見孝成王
卷二十一·趙四
為齊獻書趙王
齊欲攻宋
齊將攻宋而秦楚禁之
五國伐秦無功
樓緩將使
虞卿請趙王
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
三國攻秦趙攻中山
趙使趙莊合從
翟章從梁來
馮忌為廬陵君謂趙王
馮忌請見趙王
客見趙王
趙使姚賈約韓魏
魏敗楚于陘山
秦召春平侯
趙太后新用事
秦使王翦攻趙
魏策
卷二十二·魏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韓趙相難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
西門豹為鄴令
文侯與虞人期獵
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于西河
魏公叔痤為魏將
魏公叔痤病
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
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
齊魏約而伐楚
蘇秦拘于魏
陳軫為秦使于齊
張儀惡陳軫于魏王
張儀欲窮陳軫
張儀走之魏
張儀欲以魏合于秦韓
張子儀以秦相魏
張儀欲并相秦魏
魏將相張儀
楚許魏六城
張儀告公仲
徐州之役
秦敗東周
齊王將見燕趙楚之相于衛(wèi)
魏令公孫衍請和于秦
公孫衍為魏將
卷二十三·魏二
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
蘇代為田需說魏王
史舉非犀首于王
楚王攻梁南
魏惠王死
五國伐秦無功而還
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惠王起境內眾
惠施為韓魏交
田需貴于魏王
田需死
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楚攻魏圍皮氏
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
梁王魏嬰觴諸侯于范臺
卷二十四·魏三
秦趙約而伐魏
芒卯謂秦王
秦敗魏于華走芒卯而圍大梁
秦敗魏于華魏王且入朝于秦
華軍之戰(zhàn)
齊欲伐魏
秦將伐魏
魏將與秦攻韓
葉陽君約魏
秦使趙攻魏
魏太子在楚
卷二十五·魏四
獻書秦王
八年謂魏王
魏王問張旄
客謂司馬食其
魏秦伐楚
穰侯攻大梁
白珪謂新城君
秦攻韓之管
秦趙構難而戰(zhàn)
長平之役
樓梧約秦魏
芮宋欲絕秦趙之交
為魏謂楚王
管鼻之令翟強與秦事
成陽君欲以韓魏聽秦
秦拔寧邑
秦罷邯鄲
魏王欲攻邯鄲
周肖謂宮他
周最善齊
周最入齊
秦魏為與國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
魏攻管而不下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
秦攻魏急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韓策
卷二十六·韓一
三晉已破智氏
大成午從趙來謂申不害于韓
魏之圍邯鄲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
宣王謂摎留
張儀謂齊王
楚昭獻相韓
秦攻陘
五國約而攻秦
鄭強載八百金入秦
鄭強之走張儀于秦
宜陽之役
秦圍宜陽
公仲以宜陽之故仇甘茂
秦韓戰(zhàn)于濁澤
顏率見公仲
韓公仲謂向壽
或謂公仲曰聽者聽國
韓公仲相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無道
或謂魏王王儆四強之內
觀鞅謂春申
公仲數(shù)不信于諸侯
卷二十七·韓二
楚圍雍氏五月
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于秦
公仲為韓魏易地
锜宣之教韓王取秦
襄陵之役
公叔使馮君于秦
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
謂公叔曰乘舟
齊令周最使鄭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鄭強為楚王使于韓
齊明謂公叔
公叔將殺幾瑟
公叔且殺幾瑟
謂新城君曰
胡衍之出幾瑟于楚
幾瑟亡之楚
冷向謂韓咎
楚令景鯉入韓
韓咎立為君而未定
史疾為韓使楚
韓傀相韓
卷二十八·韓三
或謂韓公仲
或謂公仲曰今有一舉
韓人攻宋
或謂韓王
謂鄭王
東孟之會
韓陽役于三川而欲歸
張丑之合齊楚講于魏
或謂韓相國
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
韓相公仲珉使韓侈之秦請攻魏
客卿為韓謂秦王
韓珉相齊
或謂山陽君
趙魏攻華陽
秦招楚而伐齊
韓氏逐向晉于周
張登請費紲
安邑之御史死
魏為九里之盟
建信君輕韓熙
段產謂新城君
段干越人謂新城君
燕策
卷二十九·燕一
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
奉陽君李兌甚不取于蘇秦
權之難燕再戰(zhàn)不勝
燕文公時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謂燕王
宮他為燕使魏
蘇秦死
燕王噲既立
初蘇秦弟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蘇代過魏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齊伐宋宋急
蘇代謂燕昭王
燕王謂蘇代
卷三十·燕二
秦召燕王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于趙以伐齊
奉陽君告朱讙與趙足
蘇代為燕說齊
蘇代自齊使人謂燕昭王
蘇代自齊獻書于燕王
陳翠合齊燕
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
燕饑趙將伐之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或獻書燕王
客謂燕王
趙且伐燕
齊魏爭燕
卷三十一·燕三
齊韓魏共攻燕
張丑為質于燕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
秦并趙北向迎燕
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
宋衛(wèi)策
卷三十二·宋衛(wèi)
齊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荊
公輸般為楚設機
犀首伐黃
梁王伐邯鄲
謂大尹曰
宋與楚為兄弟
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
宋康王之時
智伯欲伐衛(wèi)
智伯欲襲衛(wèi)
秦攻衛(wèi)之蒲
衛(wèi)使客事魏
衛(wèi)嗣君病
衛(wèi)嗣君時胥靡逃之魏
衛(wèi)人迎新婦
中山策
卷三十三·中山
魏文侯欲殘中山
犀首立五王
中山與燕趙為王
司馬憙使趙為已求相中山
司馬憙三相中山
陰姬與江姬爭為后
主父欲伐中山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
樂羊為魏將
昭王既息民繕兵
劉向書錄
參考資料來源
版本
北宋時,曾鞏奉旨”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并加以校補,以成今《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非復舊本,清學者多疑偽,古《戰(zhàn)國策》早已亡佚,今本是取自《史記》之偽本。姚宏、鮑彪、吳師道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于今本《戰(zhàn)國策》,整理后定名為《 戰(zhàn)國縱橫家書 》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zhàn)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注釋名錄
羅根澤《戰(zhàn)國策作于蒯通考》:”《戰(zhàn)國策》始作于蒯通;增補并重編者為劉向;司馬貞所見是否即劉向重編本不可知,今本則有殘闕矣。”
《戰(zhàn)國策·敘錄》中說:”所校中《戰(zhàn)國策書》,中書余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重,得三十三篇……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書》。臣向以為戰(zhàn)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zhàn)國策》。”
^ 曾鞏:《戰(zhàn)國策目錄序》
^ 陸隴其:《戰(zhàn)國策去毒·自記》
思想史
《戰(zhàn)國策·劉向書錄》將周代思想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西周,這是一個道德禮義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敘人倫,正夫婦……仁義之道,滿乎天下。””下及康、昭之后,雖有衰德,其綱紀尚明。”第二個階段是東周的春秋時代,這是道德禮義走向解體的過渡階段。西周的道德禮義”余業(yè)遺烈,流而未滅”。”時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并立于中國,猶以義相支持……天子之命,猶有所行……小國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第三個階段是戰(zhàn)國時代,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國與國之間以勢力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以自己的才智縱橫捭闔,迎合不同的國君,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已司空見慣。”由此給思想界帶來的結果是:”道德大廢,上下失序。””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愍然道德絕矣。””雖有道德,不得施謀。”《戰(zhàn)國策》反映的就是這個階段”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的奇事異聞。因此,《戰(zhàn)國策》是一部反映戰(zhàn)國亂世策士為諸侯國君兼并他國效力服務的”亂世之書”。
道德觀
戰(zhàn)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周代原有的道德禮義不能得到有效貫徹,但并不是說這個時期就沒有道德,或不崇尚道德。相反,在《戰(zhàn)國策》中,可以看到不同階層的人都在宣揚和守護傳統(tǒng)道德,不過這種道德在現(xiàn)實中常常遭到挑戰(zhàn),”不得施謀”,只能經常用某個特定的場合或機會才能提出或施展。比如精通音律的魏文侯有一次在飲酒時聽出鐘聲有瑕疵,謀士田子方就批評”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
寫作特色
1.人物刻畫生動
例如蘇秦的故事,生動的刻畫了一個長于論辯、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繪一群勢力庸俗的小人。蘇秦游說秦國失敗后像乞丐樣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后來,他發(fā)奮圖強,六國封相,路過家門時,”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嫂蛇行匍匐。”
前后兩個場面的鮮明對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祿為依歸的炎涼世態(tài),暴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
而蘇秦的”讀書欲睡”也是為了高官厚祿,客觀上揭露處于統(tǒng)治階級中下層的策士的丑態(tài)。
2.善于諷喻
善于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一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鄒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贊美其”美于徐公”,說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勸戒齊王不應偏任宮婦近臣的話,而應廣開言路,鼓勵人民進諫。
3.語言風格獨特
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獨特的語言風格。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為習用的成語。在記錄策士們的言行時,對其不擇手段追求個人功名富貴、朝秦暮楚的行為,及其在外交上挑撥是非,玩弄手段的種種陰謀,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賞的態(tài)度加以描繪,是不足取的地方。
《戰(zhàn)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zhàn)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xiàn)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zhàn)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xiàn)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zhàn)國策》一書是游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一智謀細,二虛實間,三文辭妙。
《戰(zhàn)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于該書與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于追逐名利。而且過于夸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作品評價
“六經,治世之文;《國策》,亂世之文,然有英偉氣,非治世、衰世之文之比。”(南宋理學家朱熹)
“其文章之奇足以娛人耳目,而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之心術”。(清代學者陸隴其)
“亂乎圣人之經”(清代學者 程夔初 )
“今夫鳥喙、砒石,毒藥也,國醫(yī)恒用之以收捷效,不善用之,則鐘乳參著,或至殺人也;我以仁義用縱橫之言,可以排難;我以忠誠運游說之知,可以納誨;吾有以轉《國策》,而不為《國策》所轉,安在《國策》之不可讀,而讀之可不必注哉”(清代學者王崇炳)
成語
一塵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
大庭廣眾–以敞大眾。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稇?zhàn)國策·楚策四》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稇?zhàn)國策·齊策一》
返璞歸真–顏斶知足矣,歸反于璞,則終身不辱也《戰(zhàn)國策·齊策》。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稇?zhàn)國策·齊策四》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子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后,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戰(zhàn)國策·楚策一》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戰(zhàn)國策·齊策四》
不遺余力《戰(zhàn)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戰(zhàn)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戰(zhàn)國策·秦策》
高枕無憂《戰(zhàn)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戰(zhàn)國策·楚策》
畫蛇添足《戰(zhàn)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戰(zhàn)國策·齊策一》
三人成虎《戰(zhàn)國策·魏策二》
龍陽泣魚《戰(zhàn)國策·魏策四》
編者簡介
劉向(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末年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奉命領校秘書,撰《別錄》,其后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治《春秋谷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作者簡介
《戰(zhàn)國策》用于編輯戰(zhàn)國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確定,羅根澤疑出于蒯通。這些文章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fā)現(xiàn)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于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zhàn)國策》。
因此,《戰(zhàn)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zhàn)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東周后期時諸國混戰(zhàn),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zhàn)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zhàn)國時代。
《戰(zhàn)國策》全文及譯文是什么?
《戰(zhàn)國策》
一、原文
客見趙王曰:“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馬之工也?!睂υ唬骸巴鹾尾磺步ㄐ啪??”王曰:“建信君有國事,又不知相馬?!痹唬骸巴鹾尾磺布o姬乎?”王曰:“紀既婦人也,不知相馬?!睂υ唬骸百I馬而善,何補于國?”王曰:“無補于國?!?/p>
“買馬而惡,何危于國?”王曰:“無危于國?!睂υ唬骸叭粍t買馬善而若惡,皆無危補于國。然而王之買馬也,必將待工。今治天下,舉錯非也,國家為虛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與建信君,何也?”趙王未之應也。
客曰:“郭偃之法,有所謂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聞也?!薄八^柔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yōu)愛孺子也。此皆能乘堊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內,則大臣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暉于外,其賊在于內,謹備其所憎,而禍在于所愛?!?/p>
二、譯文
有游說之士拜見趙孝成王說:“我聽說大王要派人去買馬,有這回事嗎?”趙王回答:“有這回事。”說客問:“那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沒派人去買呢?”趙王說:“沒有找到會相馬的人?!?/p>
說客就問:“大王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趙王答道:“建信君要處理國家大事,何況他又不懂相馬的事?!?/p>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j33y 提取碼: j33y ?
戰(zhàn)國策翻譯及原文
戰(zhàn)國策翻譯及原文如下:
原文:
蘇秦為趙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見。謂趙王曰:“秦乃者過柱山,有兩木焉。一蓋呼侶,一蓋哭。問其故,對曰:‘吾已大矣,年已長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繩墨案規(guī)矩刻鏤我?!簧w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鐵鉆然,自入而出夫人者?!癯际褂谇?,而三日不見,無有謂臣為鐵鉆者乎?”
翻譯:
蘇秦為趙壬出使到泰國,返回來,三天沒能得到趙王的接見。蘇秦對趙王說:“我從前經過柱山,看見那里有兩棵樹。一棵樹在呼喚自已的伙伴,一棵樹在哭泣。
我間它們其中的緣故,一棵樹回答說:‘我已經長得很高大,年紀已經很老了,我痛苦的是那些匠人,將用繩墨量我按若規(guī)矩雕刻我?!豢脴湔f:‘這不是我所痛苦的事情,這本來是我份內的事。我所痛苦的是那鐵鉆一樣的東西,自己鉆進去而使木屑出來?!缃癯枷鲁鍪沟角貒?,歸來后三天不得進見,恐怕有人認為臣下是鐵鉆一類的東西吧?”
《戰(zhàn)國策》簡介:
《戰(zhàn)國策》是彪炳千秋、影響深遠的一部謀略寶典、論辯寶典、文學寶典,它記錄了波瀾壯闊、活躍自由的戰(zhàn)國時代的謀臣策士們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的謀略權術和詞鋒潛厲、汪洋恣肆的雄辯口才,是當時的英雄才俊們制不定期各項事業(yè)戰(zhàn)略策略、用言辭游說政要辯駁對手的真實記錄和生動寫照。
其中眾多的游說辭、論辯辭文采與義理都堪稱絕唱,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該書善于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于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zhàn)國社會的重要史料。該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史記》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戰(zhàn)國策》的史料。
戰(zhàn)國策?
分類:教育/科學學習幫助
問題描述:
我需要戰(zhàn)國策的一切資料
解析:
《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至秦漢間縱橫家說辭和權變故事的匯編。它不作于一時,也不成于一手。戰(zhàn)國時,有專門從事外交策略研究者,他們探討如何揣摩人主心理,運用縱橫捭闔的手腕,約結與國,孤立和打擊敵國,史稱縱橫家(見合縱聯(lián)橫)。他們對于談說之術非常注重,為了切磋說動人君的技藝,就要不斷地收集材料,儲以備用,有時并親自擬作,以資練習?!稇?zhàn)國策》即因此而產生。
《戰(zhàn)國策》中的權變故事,大體可分作兩類。一類是早期作品,寫作時去事件發(fā)生的時代不遠,說辭大體符合歷史事實,史料價值較高,《戰(zhàn)國策》中許多中短篇說辭都屬于這一類。不過由于傳聞不同,同記一事有時也不免互有出入。另一類是晚出的擬作,擬作者對史事已頗茫然,其中許多都是托喻之言,虛構之事,談形勢則扜格難通,言地理則東西不辨,《戰(zhàn)國策》中的許多長篇說辭大都屬于這一類。司馬遷說:“世言蘇秦事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其他人的事跡也有類似情形。
《漢書·藝文志》共著錄了縱橫家十二家,二百零七篇。西漢末年,光祿大夫劉向奉詔校書,見到了皇家藏書中有六種記載縱橫家說辭的寫本,內容龐雜,編排錯亂,文字殘缺。它們有《國策》(并非今本《戰(zhàn)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幾種不同的名稱。劉向依其國別,略以時間編次,定著為《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東漢時高誘為此書作注。隋代已殘缺不全,今僅存十篇。
除劉向所見者外,當時還有不少在民間流傳的縱橫家說辭。1973年12月,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有一部和《戰(zhàn)國策》類似的書,由整理者命名為《戰(zhàn)國縱橫家書》。這部帛書共二十七章,有十一章見收于《戰(zhàn)國策》和《史記》,其余十六章是佚書。
由于秦始皇焚書的重點是各國的史書,故《戰(zhàn)國策》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資料,司馬遷就曾采取其中的九十多事載入《史記》中。而且《戰(zhàn)國策》所收多是優(yōu)秀散文,對后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戰(zhàn)國策》(部分
《戰(zhàn)國策》在流傳中頗有亡佚,到北宋中期已散佚了十一篇,由曾鞏訪之士大夫家,才重新補足三十三篇之數(shù)。今天所見的《戰(zhàn)國策》,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分國編次,共三十三篇,四百六十章,也有分為四百九十七章的。其所記史事,上起公元前490年知伯滅范、中行氏(《趙策一》),下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燕策三》),反映了這二百七十年中重要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古樓蘭廢墟發(fā)現(xiàn)了一張不晚于魏晉時代的《戰(zhàn)國策》寫本殘片,其內容同于姚宏本《燕策》第一章的末尾和第二章的開頭,可見今本流傳有緒,大體保存了劉向編訂的原貌。
《戰(zhàn)國策》的版本大致有兩個系統(tǒng)。南宋初年,剡川(今浙江嵊縣)姚宏校注此書,態(tài)度謹嚴,忠于原作,書成于紹興丙寅(1146),不久就有刻本。此本在清代經黃丕烈影寫復刻,收入《士禮居叢書》,流傳極廣,今通稱姚本,其中包括東漢高誘的殘注和姚宏的續(xù)注。和姚宏同時,縉云(今浙江縉云)鮑彪也為《戰(zhàn)國策》作注。鮑氏改動原文,重新編次,受到后世許多人的譏評。元代吳師道撰《戰(zhàn)國策》注,對鮑注訂誤補缺,釋疑解滯,甚便讀者?!端牟繀部烦蹙幵褏菚脑琳迥辏?355)刻本影印收入,其他的重刻本流傳的也很多。此本今通稱鮑吳本。此后,中外學者研究《戰(zhàn)國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獲。
近人金正煒有《戰(zhàn)國策補釋》,諸祖耿有《戰(zhàn)國策集注匯考》,繆文遠有《戰(zhàn)國策新校注》。
《戰(zhàn)國策》,33篇,記載了繼《春秋》以后,訖楚、漢之起,共245年間的歷史。因此書思想活躍,有許多縱橫陰謀之術,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廣泛傳播,后來便逐漸殘缺不全。如劉向所編訂的《戰(zhàn)國策》有《蒯通說韓信自立》一篇,曾被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淮陰侯列傳注》所引,但后來《戰(zhàn)國策》中此篇佚失。據《崇文總目》稱,共散失11篇。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從士大夫的私人藏書中訪求書籍,并加以校訂,正其謬誤,又重新湊足了33篇。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曾鞏所校訂的
《戰(zhàn)國策》與劉向所編訂的《戰(zhàn)國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所以,歷史上就存有兩種文本的《戰(zhàn)國策》,劉向所編為古本,曾鞏所校補的為新本。
今本《戰(zhàn)國策》的篇目如下:
1.《西周策》1篇,分為17章。2.《東周策》1篇,分為22章。3.《秦策》5篇,分為64章。4.《齊策》6篇,分為57章。5.《楚策》4篇,分為52章。6.《趙策》4篇,分為66章。7.《魏策》4篇,分為81章。8.《韓策》3篇,分為69章。9.《燕策》3篇,分為34章。10.《宋衛(wèi)策》1篇,分為14章。11.《中山策》1篇,分為10章。以上共33篇,486章。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東陽人吳師道依據曾鞏校補本而訂定的。吳師道所著《戰(zhàn)國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近人金正煒有《戰(zhàn)國策補釋》。東漢高誘曾為舊本《戰(zhàn)國策》作注,今殘缺。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zhàn)國時事,定名《戰(zhàn)國縱橫家書》,與《戰(zhàn)國策》內容相似,可補今本《戰(zhàn)國策》之訛誤與不足。
《戰(zhàn)國策》的作者是誰?對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它是由多種書編訂而成,顯然不會是一人所作。人們對作者所處時代作了大量考證,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戰(zhàn)國時人作。
書中有許多人和事都是戰(zhàn)國時代的,如長平之戰(zhàn)、荊軻刺秦王等,故可斷定其中大部分是戰(zhàn)國時人著的;二是秦末楚漢之際人所著。如古本有《蒯通說韓信自立》,大概就是楚漢時人的著作;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漢時人之手。西漢時有許多人如蒯通、邊通、主父偃等都好“長短縱橫之術”,蒯通還撰有《雋永》凡81首,通論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的權變和自己關于縱橫之術的理論,故有些學者考證推論劉向所依據的《短長》、《長書》、《修書》,可能就是西 *** 所學之長短縱橫術,或者直接就是蒯通的《雋永》,而蒯通可能就是《戰(zhàn)國策》一書的作者之一。但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還缺乏確實的根據,如果說《戰(zhàn)國策》的一部分是出自西漢時人之手,還有一定的道理。
《戰(zhàn)國策》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尤其是劉向編校成書的古本,在中國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稇?zhàn)國策》是繼《春秋》之后,訖楚漢之起,共245年的歷史記載。如果從楚漢起事之年算起,即從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為其始。在《左傳》、《國語》之后,《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zhàn)國策》來填補。《戰(zhàn)國策》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君、東周君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后,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毐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史料來源。
《戰(zhàn)國策》很多篇是戰(zhàn)國時人或稍后時人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其中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故司馬遷修《史記》,采用《戰(zhàn)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在戰(zhàn)國諸子所著書中,也屢被征引。例如《楚策四·客說春申君》,見于《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魏策一·文侯與虞人期獵》,見于《韓非子·說林》篇;《秦策一·張儀說秦》,見于《韓非子·初見秦》篇;《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見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齊策一·靖郭君善齊貌辨》,見于《呂氏春秋·知士》篇;《齊策三·孟嘗君在薛》,見于《呂氏春秋·報更》篇;《魏策一·魏公叔痤病》,見于《呂氏春秋·長見》篇;《魏策二·魏惠王死》,見于《呂氏春秋·開春》篇。
司馬光著《資治通鑒》,戰(zhàn)國時史料亦取自《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中所收游說之士的縱橫之論,反映了戰(zhàn)國時的社會風貌和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重大活動,生動記載了縱橫家們的機智善辯、聰明智慧,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v橫家們在當時的社會大舞臺演出了一幕幕生動感人,有聲有色的活劇,《戰(zhàn)國策》為后人留下了那段歷史的寶貴材料。受戰(zhàn)國縱橫家們的智慧、謀略的影響,至西漢時還涌現(xiàn)了陸賈、邊通、主父偃、徐樂、鄒陽、嚴助、莊安等一批縱橫家。
《戰(zhàn)國策》語言流暢犀利,筆調辛辣,善于將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說明抽象的道理,闡述自己的論點,是論辯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來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
《戰(zhàn)國策》文筆優(yōu)美,敘事生動形象,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初著名散文家賈誼、晁錯、司馬遷,宋代的蘇洵、蘇轍、蘇軾的散文都受到《戰(zhàn)國策》的影響?!稇?zhàn)國策》中運用的工整的對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對答、抑客申主的寫法,亦為漢賦所繼承。
劉向為《戰(zhàn)國策》一書命名,也同時為那段紛紜復雜、多姿多采的歷史命了名——“戰(zhàn)國”的名稱由此而來,這也可看做是劉向編?!稇?zhàn)國策》的額外收獲吧。
關于戰(zhàn)國策和戰(zhàn)國策是一部什么體史書的相關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