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靈籠》第一季完結已經過去了兩年,這部豆瓣評分8.3分的動漫作品,第二季終于在11月4日上線了30分鐘的PV(動漫用語,前瞻預告——筆者注),48小時播放量近千萬,全網(wǎng)曝光量超過6億,收獲20多個熱搜。
《靈籠》第二季PV片段
對《靈籠》的回歸,粉絲自然千呼萬喚,而對于剛剛聚攏過來的新觀眾,不妨回顧下第一季的劇情。第一季講述的是地球災難發(fā)生之后的故事,幸存的人類不得不避難于一座懸浮于空中的燈塔上,面對地面上的邪惡生物,以及善惡對立、是非難辨等種種矛盾……
在第一季結尾,以白月魁為代表的地面人類亮相,第二季的故事將延續(xù)第一季的時間線展開。但PV并非第二季的“混剪預告”,而是透露了第一季時間點之前的“前傳”,并揭開眾多隱藏劇情。
比如,第一季初亮相的白月魁已是白發(fā),而在PV中,她則是一位年輕的天才腦科學家;第一季中的地球已成廢墟,而前瞻預告中呈現(xiàn)出科技高度發(fā)達的城市圖景;此外,馬克的身世、燈塔的前身,人類末日的原因等,都在片中有所呈現(xiàn),不須贅述。
30分鐘的片中有快節(jié)奏的城市追逐戲,也有白月魁細膩的情感戲,但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超級人工智能ASH的登場,它由白月魁的父親、久川市市長白靖宇創(chuàng)造。
此處插播一句,PV的細節(jié)刻畫饒有意味。賽博朋克風的街景,一閃而過的廣告牌,如果定格,我們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文字:“基因強化保鏢貼身護航”“太空餐廳”“月球養(yǎng)老,六分之一的重力,讓你重回年輕”……這一切看上去,就如同離我們現(xiàn)實世界不遠的美好未來。
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討論,在它只存在于文藝作品中時就已經開始,無論是阿西莫夫在上世紀40年代就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還是《2001太空漫游》《人工智能》《機械姬》等經典電影,人類想象的欣喜與擔憂,從來沒有停止過。想象有兩個方向,一個如《人工智能》中的機器人小男孩那樣渴望人類的愛,一個如《終結者》中那樣把人類趕盡殺絕。
即便都是為人類服務,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識”也可能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極度的“理性”。如近年大熱的《流浪地球》中,量子計算機MOSS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因此面對木星引力危機時,它選擇放棄地球。
另一種可能是“人性”,就是人工智能有了人類的喜怒哀樂,有了無法計算的愛與責任。在《靈籠2》PV中,正是ASH的自主選擇,使她甘愿冒著失去意識的風險,去讀取女巨人腦中的記憶和知識,拯救城市,拯救人類。
即便在現(xiàn)階段,對人工智能的討論,不乏對其會取代人類的現(xiàn)實隱憂,典型的如不久前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人們擔心自己會失業(yè)。ASH也有著強大功能,借助其構建的“萬物互聯(lián)”,久川市成為領先世界的智能城邦。但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助手”,或者說“同行者”,在包容的態(tài)度和規(guī)范的監(jiān)管下,人類得到的將是一個更高效的未來。
善惡與否,從來不是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區(qū)別,就如ASH能夠為了拯救人類犧牲自我,而片中的反派格雷及其身后的海岸聯(lián)盟為了私利不擇手段。只要科技向善,對人工智能的研究與使用是出于人性的考慮,那其發(fā)展的走向自然也具有人性的溫度。
作為一部科幻色彩的動漫作品,《靈籠》細膩地刻畫了未來世界,但最終要講的還是人的故事。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其實都很渺小,但在“不可能”中,他們會生發(fā)出“可能”的力量,這超出了大數(shù)據(jù)的預測,這可能也是人類生存至今的原因。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兩種預測,發(fā)生過程都在“黑箱子”中,無法窺視其路徑。但我更愿意相信《靈籠》的描繪,既然是由人類按照人類大腦的“腦回路”創(chuàng)造的智慧體,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方向是擁有“人性”——人工智能的善或惡,其實是人類自身的映照。而當人類團結起來面對災難的時候,人工智能亦成為命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本文視頻與圖片均由《靈籠》出品方提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