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瑾山月
來源 | 帆書 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人到了一定年紀(jì),生活總充斥著各種猝不及防的意外。
忽然被裁員的恐慌,偶染疾病的沮喪,生離死別的壓抑……
常令人在起伏顛簸中,倍感無助與迷茫:無常的命運下,我們這些普通人又要如何過好一生?
是執(zhí)拗對抗,還是逆來順受?
歷史學(xué)家張明遠(yuǎn),用一本耗時十年的小說《棄長安》給出了答案。
他用僅僅十幾萬字,詳述了安史之亂爆發(fā)兩年后,天子、儲君、宰相、寵妃、邊將、詩人的生命進(jìn)程。
亂世的鼙鼓在千里之外轟然敲響,所有人被猝不及防地被拋入殘酷的戰(zhàn)亂中。
有人不以為意,有人趁機(jī)奪權(quán),有人顛沛流離,有人誓死迎戰(zhàn),還有人懷抱著遺憾、執(zhí)念、哀痛,掙扎一生。
看完他們的故事,終會明白,不論命運如何翻云覆雨,生而為他人,我們都可以有自己的突圍與選擇。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集結(jié)十五萬鐵騎起兵范陽。
七天后,李隆基得到消息,卻不以為意。
他斷言:大唐雄威下,安祿山必將旋即敗亡,傳首御前。
然而事實卻是,叛軍僅用了33天的時間,就攻陷洛陽,破了李隆基在河南的兩道防線。
強(qiáng)將封常清、哥舒翰、高仙芝,或逃、或亡、或降。
其實,早在三年前,安祿山已露不臣之心,只是李隆基渾然不覺。
作者感慨:“這位天子,一生文治武功無往不利,成功讓他墜入極度自負(fù)之中?!?/p>
人生往往就是這樣,人越是自以為是,越容易傲慢輕敵。
生存的障礙往往不是弱小和無知,而是難以舍棄的傲慢。
我們太容易沉溺在過往的成就里,誤判自己的實力,小覷命運的力量。
明明能力一般,卻不甘于平庸,明明只是燕雀,卻幻想著雄鷹展翅。
大到商業(yè)巨頭,小到平民百姓,有多少人因高估自己,被現(xiàn)實狠狠捶打。
一個人不幸的根源,正是對自己實力的誤判。
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心懷謙卑,以周全的思慮,審時度勢。
而后找準(zhǔn)位置,修好本事,穩(wěn)步前行。
安祿山起兵半年后,因唐軍多方掣肘,暫緩了進(jìn)攻勢頭。
這期間,郭子儀李光弼大敗史思明,顏真卿在平原縣大殺叛軍,各地勤王之師也紛紛趕來。
監(jiān)察御史高適上奏,只要加大兵力增援,就算無法速戰(zhàn)速決,也可保住長安。
只可惜,他人微言輕,根本說服不了早已打好小算盤的宰相楊國忠。
為了保住權(quán)位,楊國忠提出了“幸蜀之策”,一手策劃了棄長安之行。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李隆基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護(hù)送下,秘密從禁苑出發(fā)。
緊接著,整個長安陷入狂亂,叛將孫孝哲大開殺戒,血洗李唐宗室。
而自作聰明的楊國忠,就逃過了一劫嗎?
棄長安的第二天,逃亡隊伍行至馬嵬驛,疲憊與饑餓令禁軍怒火中燒。
諸將將今日之困,全算在楊國忠頭上。
頃刻間,將士們像紅了眼的牛,開始對著楊國忠及親信亂殺。
不消一天,楊氏一族都被滅門。
關(guān)于楊國忠的下場,作者毫不留情地說:一點也不冤,他算是自作自受。
想當(dāng)年,為了上位,他制造慘劇,濫用酷吏;為了權(quán)勢,他結(jié)黨營私,斷送了太多人的前程。
他手段了得,聰明過人,可結(jié)果呢,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dāng)一個人機(jī)關(guān)算盡,也就耗損了福氣,欠下了天道的債。
你身邊想必也有這樣的人。
他們出門謀生,只顧著走捷徑攀高枝,結(jié)果登高跌重,白費力氣;待人接物上,也是好處占盡,不留余地,結(jié)果失道寡助,一敗涂地。
世界很公平,占了多少便宜,就要吃多少虧,貪了多少好處,就得遭多少罪。
做人可以精明,但太過精明,就是另一種蠢。
暴亂之初,叛軍的確勢如破竹。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安祿山也碰上了一個個勁敵。
其中,最難啃的骨頭,當(dāng)屬范陽戶曹參軍顏杲卿。
顏杲卿在胡騎遍野的河北,苦戰(zhàn)數(shù)十天,彈盡糧絕之后不幸被俘。
他被押往洛陽,每天破口大罵,氣得安祿山將其綁在橋上,用利刃刮其血肉。
但顏杲卿仍不服軟,行刑人又鉤斷了他的舌頭,致使他氣絕身亡。
顏杲卿的就義,鼓舞了很多人。
顏真卿、張巡、許遠(yuǎn)、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yè),聲氣相應(yīng),前仆后繼。
而安祿山洛陽稱帝后,卻逐漸喪失了斗志。叛亂一下子進(jìn)入了漫長的“拉鋸時間”。
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若沒有像顏杲卿這樣的勇士,大唐帝國頃刻倒塌也未可知。
而今,一千多年過去了,我們?nèi)詴贿@群沙場英雄深深觸動。
是他們讓世人看到,就算身處絕境,也沒有什么可以擊垮一個內(nèi)心強(qiáng)大的人。
身為普通人,我們或許不會經(jīng)歷這樣的生死較量,但生活里,卻又是一難接著一難,一關(guān)挨著一關(guān)。
工作中的打擊,生活中的為難,疾病的折磨,理想的幻滅……哪一樣,單挑出來都足以壓垮一個人。
如果遇到挫折就放棄,遭受不公就抱怨,早早認(rèn)了輸,泄了氣,又怎么讓生活向好變?
能解救一個人的,不是他人的幫襯,不是運氣的轉(zhuǎn)圜,而是那個堅韌的自己。
李隆基棄長安后,武將奮勇殺敵,而京城的文官們,也迎來了命運分水嶺。
有人誓死不從,被斬首示眾,有人屈身投敵,再享榮華,也有人在兩難之間委曲求全。
其中,備受爭議的,當(dāng)屬大詩人王維。
長安失守時,五十六歲的王維,不過是個七品小官。但卻因詩名太盛,被安祿山“請”去了洛陽,做了大燕朝的偽官。
一年后,唐軍克復(fù)洛陽,他在弟弟王縉的力保下免于死罪,但卻始終走不出這段屈辱的往事。
之后四年里,世人只見他隱居輞川醉心山水,卻不知他都飽受執(zhí)念的折磨。
61歲這年,王維在寫了幾首詩痛罵自己后,便溘然長逝。
其實,走不出內(nèi)心牢籠的何止他一人?
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李白,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沙場殺敵的機(jī)會。
只可惜李隆基不給機(jī)會,李亨完全無視,只被發(fā)動暴亂的永王李麟招入麾下。
李麟勢敗之后,李白于日暮窮途中,還四處干謁,最終無功而返,含恨病死。
無論是王維,還是李白,都有著不世出的才華,但或因際遇,或因能力,都沒能過上最想要的人生。
想想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想要的得不到,期待的總落空。
想有一番作為,可天不遂人愿;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卻總是心有余力不足;想出人頭地爭口氣,卻成了人群里最普通的那個。
若一味揪住遺憾不放,那我們永遠(yuǎn)都無法痛快地活一次。
倒不如,順其自然,讓該來的來,讓該去的去從內(nèi)心解綁自己。
李隆基棄長安四個月后,太子李亨稱帝,并竭力扭轉(zhuǎn)局面。
他求賢若渴,廣納謀士,李泌便是他請來坐鎮(zhèn)的第一謀臣。
李泌不僅做了周詳?shù)膽?zhàn)略部署,對李亨多加提點,更在財政、賦稅、用人方面提供了諸多意見。
當(dāng)時,已是皇帝的李亨,為表孝心,公開宣稱,等太上皇回來,自己再做回太子。
李泌一聽,立馬點出此舉的不妥之處:“圣上這樣非但不是表孝心,而是政治試探,會令太上皇不敢回來。如果太上皇不回,朝廷勢必形成二圣的分裂局面?!?/p>
他建議李亨,立馬修書一封,只表達(dá)對太上皇的思念之情,請他速速回鑾。
在李泌的周旋下,李亨終于在內(nèi)外險峻的環(huán)境中,坐穩(wěn)了天子之位。
李亨論功行賞,打算封李泌為宰相,但李泌卻說:“我已報答了陛下的知遇之恩,是時候急流勇退,歸隱林泉了。”
就這樣,李泌舍棄一切功名利祿,安穩(wěn)地走完了余生。
再看看其他人呢?
要么活得身心疲憊,一輩子小心翼翼;要么被暗算被謀殺,要么行差踏錯,自毀前程。
真是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人總是走著走著,想要的東西就慢慢變多。
更大的房子,更貴的車子,更高的地位……
稀里糊涂地被欲望牽著走,終日沒頭沒腦地奔忙。
等耗盡了力氣才發(fā)現(xiàn),欲望根本沒有被滿足的那一天。
淪陷在無邊的欲海,就只能一口口咽下所有的苦水。
真正清醒的人,從不戀戰(zhàn)名利。
他們的目標(biāo)只有一個,就是去過想要且適合自己的生活。
安史之亂歷時七年又兩個月。
這七年來,太多人,沒來得及走出長安,又有太多人,永遠(yuǎn)回不到長安。
最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蕓蕓眾生……都隨著歷史的車輪,成了史書上的一段字,世人的一段記憶。
就如作者所說:
“不管什么朝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也都在尋路突圍,我們會付出代價,也必將有所收獲?!?/p>
看完《棄長安》,最深的感觸,莫過于:
人各有命,我們無法與命運較真,卻也不能聽天由命。
人生從來不缺意外,挑戰(zhàn)總是隨機(jī)出現(xiàn)。
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謙卑,秉持良善,放下執(zhí)念,不被名利欲念駕馭,修煉出強(qiáng)大的心。
而后,事來順應(yīng),不疾不徐地走完自己這一生。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瑾山月,來源:帆書 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fā)現(xiàn)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