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奇技淫巧”?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奇技淫巧的意思很容易讓人誤會,然而這個詞實際上是指過于新奇、讓人著迷,但又沒有什么用處的技藝和作品。有時候,奇技淫巧也用于形容新奇的技藝和制品。在中國古代,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奇技淫巧。在這里,筆者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幾個吧。
古代的冰箱——冰鑒。
冰鑒是古代用于盛冰,并把食物放在里面的容器,簡單來說,冰鑒就是古代的冰箱。冰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比如《周禮》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祭祀供冰鑒?!?/p>
說起來,冰鑒的原理并不復雜,把冰塊放在一個木制或青銅制作的箱子里面,然后再把食物放在冰塊上面,這就是冰鑒了。
比較難解決的是冰塊問題,因為冰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冰可謂彌足珍貴。因此,雖說冰鑒早在周代就出現(xiàn)了,但一般只有上流社會才用得起。
那時候的冰塊,不管是挖掘還是儲存,都是一件費時費力費錢的工作,為此,朝廷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掌管冰塊的職位——凌人。
凌人下面有下士、府、胥等近百個下屬,如《周禮·天官·凌人》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
也就是說,那時候貴族在夏天用的冰塊,一般都是在十二月份開采的,而且還要按三倍的量儲存下來。在周代,夏天的冰塊尤為珍貴,所以到了伏天,朝廷還會舉行一個發(fā)布會,美其名曰頒冰儀式,將冰塊作為珍貴的賞賜分給士大夫們,那時候的冰鑒貴重如金子,尋常的百姓壓根就用不起。
發(fā)展到宋元時期,雖說冰依舊由朝廷儲藏和掌管,但因為采冰和制冰技術有所發(fā)展,夏天的冰量猛增,冰也慢慢出現(xiàn)于市場上。
這時候的冰鑒,也由原來的青銅制冰鑒發(fā)展到木制冰鑒,一般由紅木和梨花木制成。此時冰鑒,高約一尺,外部刷漆,再用銅片或鉛包裹,這樣,冰塊擱進去可整日不化。
在古代,冰鑒稱得上是一種新奇的制品,也就是所謂的“奇技淫巧”。
“三國白領的餐具”——越窯青瓷方格盒。
這也是一個比較新奇的制品,它在1984年出土于三國東吳大將朱然的墓中。之所以說它新奇,主要就是它太熟悉了,和現(xiàn)在食堂使用的餐具幾乎沒什么區(qū)別,因而就有人稱這個越窯青瓷方格盒為“三國白領的餐具”。
聊完制品,再來說說技藝吧。
在這里,筆者說一下禽蟲戲。
禽蟲戲也算是古代的奇技淫巧之一,在唐朝時期就流傳著一種特殊的職業(yè),他們專門訓練禽蟲表演,走街串巷,借此來謀生。
比如,唐朝有野史筆記記載,當時有一個人叫韓志和,此人就是這方面的高手。韓志和曾給唐穆宗表演過禽蟲戲,他所表演的禽蟲是一種名為蠅虎的蜘蛛,平時韓志和以朱砂喂養(yǎng)這只蠅虎,所以就讓這只小蜘蛛看起來通體呈現(xiàn)鮮艷的紅色,煞是好看。
當天,韓志和就在宮廷樂隊的鼓樂下,指揮著自己的小蜘蛛從空中托盤跳下,接著拉絲螺旋,隨后緩慢地盤旋飛舞,組成了一幕幕十分奇特的景象,看得唐穆宗連連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