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稱出處:《新修本草》。
2、基原:菊科植物蒲公英 堿地蒲公英或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全草。
3、性味與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
4、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尿通淋;用于疔瘡腫毒,乳癰,瘰疬,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5、推薦用法:可煎、煮、燉、炒等,也適合夏季煎湯代茶。
6、藥膳應用舉例:
《新編中國藥膳食療秘方全書》記載,蒲公英40~60g,粳米100g,先于砂罐內(nèi)加水,武火煮煎蒲公英取汁,去渣,后入粳米,以小火煮粥。每日一劑,于早、晚分服之??捎糜诎b腫瘡癤、紅腫熱痛,或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
7、使用注意:建議膳用量為每人份3~6g,其性味苦寒,用量過大可導致腹瀉。體質(zhì)偏寒,久病不愈人群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