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督教
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作為基督教的三大流派,基督教的發(fā)展與羅馬帝國息息相關。
傳說,基督教是由耶穌在巴勒斯坦創(chuàng)立。
基督教衍生于猶太教,因為存有差異,后來逐漸與猶太教相分離,成為獨立的宗教。
基督教突破了民族狹隘性,主張不分民族與階級的人人平等,反對階級壓迫,早期在羅馬帝國境內(nèi)的底層貧民和奴隸中,得到迅速傳播。
當時羅馬帝國的國教是信奉以朱庇特、瑪爾斯和奎里納斯三神為主的多神教。
基督教拒絕膜拜羅馬的神邸,連皇帝也不例外,因此引起了羅馬統(tǒng)治者的敵視。
尼祿
公元64年,東漢永平七年,羅馬帝國第五位皇帝尼祿當政時期,羅馬城發(fā)生了一場大火,燒了六天七夜,羅馬城被燒成一片焦土。
尼祿是羅馬史上出名的暴君,有人懷疑是他為了擴建宮殿,派人故意縱火,這些流言傳到尼祿耳中,為了不使流言擴大,同時為了處理基督教,他宣稱縱火案的主謀是基督教教徒。
于是尼祿以此為由,派人大規(guī)模逮捕基督教教徒,焚毀教堂,大批教徒殉教獻身,當時的羅馬社會甚至掀起了一股反基督教的浪潮。
基督教自誕生以來,面臨第一次生存浩劫,教徒被迫轉(zhuǎn)入地下從事宗教活動。
四年后,羅馬帝國治下的高盧、西班牙等行省爆發(fā)叛亂,阿拉伯半島上的巴勒斯坦地區(qū),爆發(fā)了猶太人反羅馬的起義。
面對內(nèi)憂外患,以及尼祿長期的暴政,元老院宣判尼祿為人民公敵,承認西班牙總督加爾巴為新任皇帝,尼祿在逃亡途中被迫自殺。
加爾巴稱帝后,未能穩(wěn)定羅馬內(nèi)外混亂的局面,反而推行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僅僅在位七個月就遇刺身亡,他死后這年,內(nèi)亂加劇,羅馬帝國陸續(xù)出現(xiàn)了四位皇帝。
韋帕薌
最后,擔任征討猶太起義的羅馬軍團統(tǒng)帥韋帕薌,在這場權(quán)位爭斗中成為贏家,韋帕薌一舉平定內(nèi)亂,上臺為皇馬帝國第九位皇帝。
他的兒子提圖斯在他上臺的第二年率軍攻入耶路撒冷城,平息了猶太人的起義。
大批猶太人被殺,七萬余人淪為奴隸,猶太人的第二圣殿被洗劫摧毀。
韋帕薌逝世后,由他的兩個兒子提圖斯和圖密善先后繼任,到了次子 圖密善在位時期,與尼祿一樣,圖 密 善也是個 出了名的暴君,他對基督教實施的敵視 政策 更為殘酷 。
由《圣經(jīng)》中關于對圖密善的記載,可見基督徒對其是多么 的憎恨與厭惡。
公元96年,東漢永元八年,圖密善遇刺身亡,元老院推選涅爾瓦為羅馬帝國第十二位皇帝,涅爾瓦推行仁政,自他開始,羅馬帝國進入為期近百年的五賢帝時代。
公元117年羅馬帝國版圖
在這一時代,羅馬社會安定,階級矛盾減弱,基督教也因此得到喘息的機會,傳教活動又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越來越多的羅馬上層階級開始信奉基督教。
正所謂,凡事總有兩面性。
因為上層階級的加入,羅馬統(tǒng)治者不能再如以往肆無忌憚地對基督教進行迫害,而這些上層階級利用權(quán)力與財力,不斷加深自身在教內(nèi)的影響,從而達到操控教會的目的。
基督教原本的階級斗爭思想被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對統(tǒng)治階級的忍受和順從。
五賢帝時代過后,從公元235到284年這段時期,羅馬帝國進入了行省軍團爭權(quán)的三世紀危機時代,全境內(nèi)戰(zhàn)不斷。
基督教在這一時期,加大了向羅馬底層人民傳教的力度,教徒數(shù)量日益增多。
到了公元300年的時候,羅馬全境內(nèi)的基督教教徒數(shù)量,已發(fā)展為近六百萬人。
四帝共治時期
公元284年,西晉太康五年,行伍出身的戴克里先結(jié)束了三世紀危機,登基為帝,為了改善內(nèi)憂外患的狀況,戴克里先將羅馬帝國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四位皇帝共同治理。
到了戴克里先統(tǒng)治晚期,為了神化君權(quán),他頒布了首個迫害基督教的法令,基督教會財產(chǎn)被沒收充公,書籍教典被焚毀。
基督徒要么放棄信仰,要么被處死。
這場最后且最大的一次對基督徒的逼害行動,持續(xù)了整整十年。
君士坦丁一世
公元313年,西晉永嘉七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為爭取廣大基督徒的支持,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境內(nèi)人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始于尼祿,終于戴克里先,基督教經(jīng)歷了十次大的迫害,殉道者用鮮血換來宗教的不斷成長,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在這段歲月中,基督教隨著信徒的壯大,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教會組織體系,為日后基督教成功躋身于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后,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統(tǒng)一羅馬帝國,不久簽署法令,大力推行基督教,承認教會擁有財產(chǎn)自主權(quán),并帶頭向教會捐贈,拉開了權(quán)貴向教會捐贈財物的序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更名為新羅馬,但更多地被稱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從此,羅馬帝國逐漸地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部以羅馬為中心。
其實很早以來,由于政治區(qū)域、語言和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羅馬帝國雖然在政治上完成了統(tǒng)一,但在文化傳統(tǒng)上一直未能如愿。
羅馬帝國全境實際上一直分為以希臘語言和文化為主的東部地區(qū),以及以拉丁語和文化為主的西部地區(qū),東西兩部分差異日益明顯。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教徒數(shù)量日益劇增,到了公元350年,發(fā)展到三千多萬人,超過羅馬總?cè)丝诘囊话?,基督教的發(fā)展潮流已勢不可擋。
狄奧多西一世
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正式定為國教,要求境內(nèi)羅馬人民必須信奉基督教,使基督教成為帝國后期乃至中世紀歐洲享有絕對優(yōu)勢的宗教。
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扶持,基督教在蓬勃發(fā)展中,不乏有爭權(quán)好利之人滲入,這也是大勢所趨。
權(quán)力是把雙刃劍,在讓信仰閃爍光芒的同時,也讓其蒙上了世俗的塵埃。
2.東西羅馬分治
公元395年,東晉太元二十年。
狄奧多西一世逝世,他在臨終前以亞得里亞海為界,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交給兩個兒子繼承,長子得東,幼子得西。
東西羅馬分治
東邊的叫東羅馬帝國(還有個耳熟能詳?shù)拿?,即拜占庭帝?,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首都是君士坦丁堡;西邊的是西羅馬帝國,以拉丁語為官方語言,首都在羅馬。
羅馬帝國就此分裂,此后再也沒有統(tǒng)一。
而基督教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東、西兩部教會,西部地區(qū)教會認為羅馬教會的主教是彼得的傳承人,羅馬教會獲得西部教會的首席地位,從而發(fā)展出教宗(教皇)制度。
西部地區(qū)各地教會的主教都由教皇任免,但這種教宗制度沒有得到東部教會的認可。
東部教會不執(zhí)行教宗制,而是建立以不同的民族、地域為背景,各自相對獨立的牧首制。
其中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東部地區(qū)各教會中享有榮譽上的首席地位,東西兩派教會為爭奪基督教會首席地位而進行著長期的爭斗,不過當時雙方的關系還沒有到?jīng)Q裂的地步。
公元451年,南北朝時期,東羅馬帝國皇帝馬西安在卡爾西頓公會議上,宣布君士坦丁堡牧首與羅馬主教在教務上具有同等權(quán)力,對此,羅馬教皇利奧一世拒不承認。
卡爾西頓公會議為東西兩派日后的巨大矛盾,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西羅馬帝國自分治起,就陷入了內(nèi)憂外患的泥潭,在蠻族入侵和人民起義的沖擊下,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羅慕路斯二世,西羅馬帝國宣告覆滅。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奴隸制度在西歐的崩潰,西方進入了中世紀封建時代。
昔日西羅馬帝國的土地,被日耳曼人的幾個分支——東哥特、西哥特、汪達爾、法蘭克第族群大卸八塊,在這里建立起許多個封建王國。
這些日耳曼人在擊敗羅馬人之后,不甘于滿足現(xiàn)狀,彼此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又相互攻伐了起來,一時間整個西歐大地戰(zhàn)火四起,社會秩序一片混亂,百姓民不聊生。
西羅馬帝國的文明被夷為一片廢墟,基督教唯一的被繼承了下來。
西部教會則利用這個權(quán)力真空時期,運用自身日趨成熟的教宗體制,迎來了屬于他們的時代,西部各地的天主教會在羅馬教會的主導下,廣施恩德,接濟難民。
同時對入侵者進行道德規(guī)勸,引導其信奉基督教,諸多新興的封建王國,逐漸被基督教化。
當時 的 歐洲 ,由于蠻族入侵、饑荒和 貧窮等原因,大多數(shù) 人 無法 擺脫殘酷 的 現(xiàn)狀 ,紛紛 選擇 寄希望 于 救世主 ,這 是 基督教 發(fā)展 的 關鍵 。
公元486年,南北朝時期,日耳曼民族一支的法蘭克人征服了整個塞納河流域。
建立起獨立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和東羅馬主導的中世紀時代自此拉開序幕 。
此時的東羅馬帝國,繼續(xù)傳承著羅馬帝國的余暉,疆土囊括了今土耳其、巴爾干半島、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一帶。
五世紀末的歐洲
東面是發(fā)展正盛的波斯薩珊王朝,西面是新興的東哥特王國,南面是當時比較隔絕的阿拉伯地區(qū),北面是諸多斯拉夫部落。
公元610年,隋大業(yè)六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希拉克略一世奪得帝位,也是在他稱帝這一年,阿拉伯半島上的麥加城出現(xiàn)一位先知,自稱為真主安拉的使者開始在 半島 上 傳教。
這個先知名叫穆罕默德,所傳的宗教叫伊斯蘭教,從此伊斯蘭在世界迅速蔓延。
【科普向:一文讀懂伊斯蘭教的溯源,遜尼派與什葉派為何爭斗千年
筆者前面寫過一篇關于伊斯蘭教的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藍字標題跳轉(zhuǎn)閱讀!】
公元726年,東羅馬帝國掀起了為期百余年的圣像破壞運動,大量教會圣像被破壞,遭到羅馬教皇的堅決反對,教皇與東羅馬皇帝決裂,轉(zhuǎn)而支持法蘭克人。
矮子丕平
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羅馬教皇圣匝加派大主教到巴黎為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冰與火之歌小惡魔的原型)加冕,開創(chuàng)了君權(quán)神授的先河。
矮子丕平稱帝后,為了酬謝羅馬教會的支持,他兩次出兵意大利,將意大利中部拉文納到羅馬的大部分土地獻給教皇,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歷史上稱之為“丕平獻土”。
大大小小 的 教會遍布于整個歐洲,無論是再小的王國也有教會,而且等級 嚴密,下級服從上級,一層一層到最 上級 的 羅馬教皇。
世俗政權(quán)需要經(jīng)過教會的批準,教會把君主的廢立玩弄于股掌之間,教權(quán)高于君權(quán)并可制約君權(quán),為后來神權(quán)與君權(quán)的沖突埋下了隱患。
相比之下,教權(quán)高于君權(quán)這一現(xiàn)象,在東羅馬帝國與東部教會之間是不存在的。
3.東西教會分裂
西羅馬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皇帝和東部教會主教制定出統(tǒng)一教會,取得首席地位的計劃。
為此,公元482年,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頒布了《赫諾肯提諭》,指出尊重卡爾西頓公會議的決議,遭到西部教會的強烈反對。
羅馬教皇對《赫諾肯提諭》的起草者,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阿卡西烏發(fā)起控訴,指控他為異端,對其予以絕罰,開除教籍。
同時宣布斷絕與東方教會的聯(lián)系。
對此,有東羅馬皇帝撐腰的阿卡西烏當然堅決拒絕,從而也造成了東西教會在此后三十六年間幾乎斷絕了任何往來,被稱為東西教會史上的第一次分裂。
圣父圣子圣靈關系
基督教神學對三位一體的闡述,有兩種說法,一說圣靈只來自圣父,一說圣靈只來自圣子。
西部教會單方面在兩派共同確認的《尼西亞信經(jīng)》中圣靈“從父出來”這句話后面,插入“和子”一詞,變?yōu)椤皬母负妥映鰜怼薄?/p>
東部教會指責西部教會違反共同遵守的信條,認為圣靈來自圣父而只是經(jīng)過圣子。
雙方為此爭論不休,關系幾度破裂。
“和子句”糾紛,加深了東西部教會的裂痕,為之后的大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842年,唐會昌二年,年僅兩歲的東羅馬皇帝米海爾三世繼位,他的母親狄奧多拉攝政,米海爾三世十五歲時,把自己的母親和姐姐放逐到修道院,重新執(zhí)掌政權(quán)。
佛提烏
十六年后,米海爾三世廢黜了其母任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依納爵一世,任命佛提烏為新任牧首,為了確立佛提烏作為牧首的合法性,米海爾三世邀請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遣使到君士坦丁堡參加宗教會議,尼古拉一世以東羅馬歸還西西里等教區(qū)作為承認佛提烏的條件。
然后,東羅馬帝國并未允諾其提出的條件,尼古拉一世一氣之下于公元863年,唐咸通四年,召開羅馬宗教會議,宣布將佛提烏開除教籍,承認前牧首依納爵一世的合法地位。
被開除的牧首佛提烏針鋒相對,他認為牧首的地位不在教皇之下,于是在米海爾三世的支持下,佛提烏以牙還牙,也將尼古拉一世開除教籍,東西兩派關系徹底破裂。
也是在這一年,東西兩派在對斯拉夫地區(qū)的傳教活動中,發(fā)生沖突,斗爭達到白熱化程度。
斯拉夫地區(qū)的摩拉維亞國皇帝羅斯蒂斯拉夫,為抵御德意志的入侵,希望得到東羅馬帝國的支持,向東部教會請求派遣傳教士前來傳教。
東部教會的傳教士在希臘語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斯拉夫字母,將教典譯為斯拉夫文,在摩拉維亞國的傳教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同時對斯拉夫文化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好景不長,七年后,德意志在摩拉維亞國策動政變,推翻了親東羅馬的原有政權(quán),將東部教會的傳教士關押驅(qū)逐,西部教會順勢控制摩拉維亞教區(qū)。
9-11世紀的東羅馬帝國
這場爭斗以西派勝利告終,隨后雙方為爭奪保加利亞國又展開了激烈地沖突。
保加利亞國皇帝鮑里斯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在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間,他最終 選擇了后者。
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牧首佛提烏被新任東羅馬皇帝巴塞爾一世撤職,重新任命依納爵一世為牧首。
羅馬教皇約翰八世以撤職為要挾,要求依納爵一世將保加利亞教區(qū)劃歸羅馬教會,依納爵一世仗著巴塞爾一世的支持,斷然拒絕。
東西兩派對保加利亞教區(qū)的爭奪 ,以東派勝利告終。
神圣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宋建隆二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
奧托一世從此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此舉引起了東羅馬的不滿。
東羅馬一直以正統(tǒng)的羅馬帝國自居,羅馬教皇卻為篡奪羅馬帝國名號的日耳曼人加冕。
公元1050年,北宋皇祐二年,諾曼人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征服意大利南部,羅馬教皇為了擠掉東部教會在該地的勢力,任命己方教會的教士擔任西西里島主教,并慫恿諾曼人廢止已滲入意大利南部東部教會的希臘禮儀。
君士坦丁堡牧首針鋒相對,下令東羅馬境內(nèi)所有行使拉丁禮儀的教會,一律采用希臘禮儀,雙方互不妥協(xié),彼此指控,矛盾日益激化。
東西兩派長期以往的新仇舊怨,終于一步步迎來了兩派教會的大分裂。
公元1054年,羅馬教皇利奧九世派使節(jié)到東羅馬,就君士坦丁堡教會存在異端等問題進行談判,遭到牧首色路拉里烏斯拒絕。
教皇使節(jié)將革除牧首教職的“教皇訓諭”放在索菲婭大教堂的圣壇上以示決裂。
色路拉里烏斯展開反擊,召開宗教會議,譴責羅馬教皇及其使節(jié)是瀆神的人,宣布將教皇利奧九世開除教籍,自稱為東部教會之首。
公元1054年東西兩派分裂
至此,基督教東西兩派斷絕往來,正式徹底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東部教會認為西部教會自西羅馬滅亡后,已受異族沾污,因為強調(diào)自己的正統(tǒng)性,稱為正教,“東”代表東部的基督教與教會體系,所以稱為東正教。
西部教會則強調(diào)自己的普世性,因為其宗教核心在羅馬,所以稱為羅馬公教(簡稱公教),公教傳入中國后,被譯為天主教。
公元1453年,明景泰四年,君士坦丁堡被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攻陷,存在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也倒下了,君士坦丁堡教會失去了世俗靠山,被土耳其人控制。
早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剛?cè)肭值臅r候,為了獲得羅馬教皇的援助,君士坦丁堡牧首宣布承認羅馬教宗在教會中的首腦地位。
這個消息遭到了北方莫斯科大公國的否決,宣布同君士坦丁堡教會斷絕關系。
索菲婭與伊凡三世
東羅馬滅亡后,末代皇帝的弟弟帶著女兒索菲婭,逃往羅馬天主教教廷避難。
羅馬教皇西斯克特四世為了抵御土耳其人的繼續(xù)西進,打算通過聯(lián)誼的方式,希望獲得莫斯科大公國的援助,在北方向土耳其人宣戰(zhàn),以減緩西歐面臨的威脅。
所以,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以索菲婭所生子女,不得繼承莫斯科大公之位為條件,迎娶了這位東羅馬的末代公主索菲婭,當然他還打著其他的如意算盤。
東羅馬帝國雙頭鷹紋章
索菲婭嫁入莫斯科大公國之后,伊凡三世名正言順地自稱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他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國徽,從此雙頭鷹也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象征,并自稱為“第三羅馬”。
東正教的宗教中心逐漸向莫斯科教會轉(zhuǎn)移,俄羅斯教區(qū)逐漸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教區(qū)的位置,成為東正教的宗教中心。
4.新教
隨著歐洲的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作為封建統(tǒng)治精神支柱的羅馬教廷開始衰落。
文藝復興運動將人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將矛頭指向教會。
教會內(nèi)部因為長期的爭權(quán)奪利,神職人員腐化嚴重,教權(quán)分裂。
文藝復興后三杰
文藝復興為宗教改革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人文主義運動向中世紀宗教權(quán)威發(fā)出挑戰(zhàn)。
歐洲各國陸續(xù)加強中央集權(quán),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他們通過控制教會神職的任命來削弱教會的競爭力,以及限制錢財流入羅馬,教廷的財政收入因此銳減。
為維系教廷的龐大開支,教皇只得加重對自己勢力范圍內(nèi)的剝削,這樣封建割據(jù)嚴重的德國,就成了教廷主要剝削和壓迫的對象。
德國當時只是個政治不統(tǒng)一的松散聯(lián)邦,工業(yè)落后,所以仍被教皇控制。
但隨著人文主義開始在德國傳播,民族意識開始覺醒,代表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知識分子對教廷進行揭露和抨擊,德國社會上下陸續(xù)產(chǎn)生對教廷的不滿情緒。
而隨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和應用,促進了《圣經(jīng)》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閱讀《圣經(jīng)》。
因此 ,打破了教會對《圣經(jīng)》的壟斷,動搖了教皇的權(quán)威地位。
利奧十世
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教皇利奧十世為了斂財,以修繕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人到德國發(fā)售贖罪券,這一舉措令德國的一些先進人士感到厭惡。
馬丁·路德
有個叫馬丁·路德的人,在威登堡教堂大門前貼出反對銷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
自此,歐洲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被 拉開了序幕。
馬丁·路德提出《圣經(jīng)》的權(quán)威在羅馬教皇之上,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人只能靠信心,通過與上帝的直接交流而得救,神權(quán)和教會有形組織的地位被大大降低。
當時德國出現(xiàn)三方勢力,保守派支持羅馬教廷,反對宗教改革;溫和派支持宗教改革,但反對暴力,主張沒收教會財產(chǎn),取消教會特權(quán);激進改革派則主張變革整個社會制度。
公元1529年,明嘉靖八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斯拜耶召開會議,重申《沃爾姆斯敕令》。
企圖根絕宗教改革運動,恢復天主教勢力。
支持馬丁·路德改革的一派聯(lián)合向會議決定提出抗議,他們被稱為“抗議者”,德國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新派諸侯組成了施馬加登聯(lián)盟,而支持天主教的諸侯則結(jié)成了紐倫堡聯(lián)盟。
馬丁·路德于沃爾姆斯會議演說
公元1552年,路德派諸侯在法國的支持下,擊敗了查理五世,三年后雙方締結(jié)《奧格斯堡和約》,路德宗的合法地位正式得以確立。
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各國引起了連鎖反應,歐洲各國相繼爆發(fā)了針對羅馬教廷的宗教改革運動。
在資產(chǎn)階級勢力占優(yōu)的國家,宗教改革比較徹底,在封建勢力占主導的國家,國王取代教皇成為教會首腦,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國家教會。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運動中,衍生出許多脫離羅馬教廷的新教派,如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他們被統(tǒng)稱為新教。
隨著宗教改革運動的蓬勃發(fā)展,新教勢力在歐洲日益壯大。
公元1564年,羅馬教皇庇護四世公布了《特蘭托會議信綱》,指出教皇是教會的最高權(quán)威,將新教視為異端,命全體主教一體遵照,但只得到少部分國家的支持。
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
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矛盾與斗爭,最終導致了在1618年爆發(fā)了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歐洲各國代表著天主教和新教的兩派勢力,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爭權(quán)奪利。
因為這場戰(zhàn)爭,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受到巨大的沖擊,羅馬教廷不再是歐洲的主要政治力量,新教逐漸發(fā)展成與天主教、東正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
5.三者區(qū)別
國際上稱天主教為基督宗教,稱宗教改革新興的教派為新教。
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專指新教,又稱為福音教或耶穌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
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圣子、圣靈,并敬禮圣母瑪利亞,主張圣靈來自圣父和圣子。
天主教擁有一套嚴格的教階體制,自稱是全世界教會的領袖,羅馬教皇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認為人必須通過教會經(jīng)神職人員才可以與神溝通,因此規(guī)定神職人員不得結(jié)婚。
東正教主張圣靈只來自圣父,重視對圣母瑪利亞的崇拜,不接受羅馬教皇的管轄,只承認其作為羅馬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牧首”的職位。
東正教擁有一套自己的教階體制,實行牧首制,除主教外,一般神職人員可以婚娶。
新教是由天主教脫離而出,主張圣靈來自圣父和圣子,以《圣經(jīng)》為信仰的最高權(quán)威。
新教也不承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quán)威,不接受羅馬教廷的管轄,反對天主教復雜的教階制度,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認為信徒無須以教會作中介,個人可以直接與上帝相通。
新教廢除了禁止神職人員婚娶的規(guī)定,簡化了宗教儀式和圣禮。
最后,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差異,既有特定的歷史原因,也有對基督信仰不同的理解,但無論如何,三者都奉耶穌為救世主,信奉獨一無二的上帝耶和華,同屬基督教。
【題外話:寫這篇文章花費的時間比較久,定稿有八千字,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包涵,也歡迎大家評論指正,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