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云南。
47歲的云南軍區(qū)司令員陳賡,給西南軍區(qū)總部,發(fā)了一份加急電報。而后,他開始靜靜地等待上級回復。因為事關重大,這份加急電報被送到了時任西南軍區(qū)政委的鄧小平手上。
只見,上面寫著這樣一段話:
“龍三及龍奎垣之叛變早在意料之中,我們?yōu)樽龅?span id="jdg1e65" class="wpcom_tag_link">仁至義盡,爭取在其未正式發(fā)動叛變前只令第四十三師調集部隊嚴密監(jiān)視, 一發(fā)現其行動可迅速聚殲……”
在這封簡短的電報中,有幾個詞是頗為引人注意的:
第一個詞,意料之中;第二個詞,仁至義盡;第三個詞,迅速聚殲。
很顯然,陳賡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并命令麾下43師做好了全方位的部署。他需要的,是西南總部的拍板。只要總部一聲令下,他就按自己計劃來。
陳賡將軍的性格,咱們都是知道的,一向是直率得很、敢說敢做。同時,他的能力也是經過了戰(zhàn)火歷練,無需懷疑的。因此,自奉中央之命主持大西南剿匪工作以來,對于云南的工作,鄧小平一向都是放手讓陳賡干的。但看著這樣一份電報,鄧小平卻突然明白了陳賡的謹慎。
很顯然,這種謹慎,和電報中的一個人有關:龍三。沒錯,他就是“云南王”龍云家的三公子龍繩曾。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虎父無犬子”,出自三國演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話顯然無法用在龍云及其子龍繩曾身上。
面對陳賡的電報,鄧小平將如何決策?
兒子被擊斃后,龍云頗為不悅,毛主席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讓他無話可說?
本期,筆者要跟大家說的這段歷史,有太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一:抗日名將龍云
在近代的云南,龍云顯然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畢竟,他在“云南王”這個位置上坐了將近20年。直到現在,云南老百姓討論當年的事時,“龍云”仍經常被他們掛在嘴邊。細聽下來,大家會發(fā)現老百姓對他的評價真不算低。
龍云1884年出生在云南昭通市,家里屬于封建式的地主家庭。6歲那年,父親去世,他被送到舅舅家生活,和表弟盧漢朝夕相處。
稍長大后,龍云和盧漢及一個叫鄒若衡的學武小伙,結成了三人組合,人稱“昭通三劍客”。值得一提的是,后來這3個年輕人,都成了當地名人:龍云和盧漢,都做過“云南王”;而這鄒若衡,則成了近代著名武術家,“鄒家拳”的創(chuàng)始人。
總之,此后三兄弟便在滇系一步一步、穩(wěn)扎穩(wěn)打得往上爬。而龍云終于在經歷了種種戰(zhàn)事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云南王”,開啟了對這一邊陲重省多年的實際掌控。
那么,問題在于:既然是舊式軍閥,為何龍云在云南名聲卻挺好?概括下來,原因無非3點:
其一,年少俠義。
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總是渴望能出現武俠傳奇式的人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年輕時為人頗為仗義、又敢做敢為的龍云,是符合人們這種意愿的存在。
1914年的秋天,龍云剛滿30歲,已從陸軍講武堂畢業(yè)。到達昆明后,他聽說當地有一個法國大力士,行事作風頗為囂張。他不但看不起中國人,還揚言:如果三天之內沒有人打敗他,那就是中國無人,他將在昆明開武館;若是有人能打敗他,他將不再踏足昆明。
龍云不服氣,跳上比武臺和他打了起來。整場武比,龍云都表現極佳,只用了幾招就讓法國大力士倒地求饒。在那個年代,擂臺大敗洋人是很壯國人之志的事。很快,這件事便由昆明傳至云南全省。由此,龍云的俠義之名,也就傳了下來。
龍云被當地百姓記住的第二件事:積極抗日。
在抗日這件事上,龍云確實是沒有含糊過的。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龍云迅速召集部下,號召各路軍閥放下內斗,準備全面抗日。當時他做的兩件事,是被載入云南抗戰(zhàn)史冊的:
其一,組織了20萬滇軍奔赴抗日前線。
世人都說“無川不成軍”,但事實上,云南子弟在抗日上做的貢獻也絲毫不弱。誓師當日,年過50的龍云一身戎裝,登高振臂,臺下云南子弟高喊抗日。此后,僅是首批到達長沙、奔赴臺兒莊的云南子弟,就多達4萬余人。要知道,他們可是步行了整整1000多公里才趕到的。
其二,修筑滇緬公路,打通國際援華大通道。
為了修筑這條名震中外的公路,云南子弟死傷無數,此路也被史學家們稱為:抗日輸血管。據統計,當時云南每天出勤修路的工人約10萬人,僅用8個月,就搶修了927公里的滇緬公路,完成了一項壯舉。
當然,為了做好這兩件事,龍云是砸了老本的。對一個舊式軍閥來說,最寶貴的不是金錢,而是麾下兵力的多少。因為,這是軍閥爭斗最大的砝碼。但為了抗日,龍云顧不上這些。因此,在整個抗日時期,龍云是得到全國人民尊重的。(在這件事上,有一個人和他很像:“四川王”劉湘)
龍云被當地人記住的第三件事:棄暗投明。
龍云和蔣介石之間的積怨,由來已久。對蔣介石來說,龍云的存在會影響其中央軍在云南的影響力。而且,在抗日這件事上,龍云一向是主張國共合作的。期間,他對周恩來、朱德等人,都頗為欣賞。
對于這一點,老蔣自然不喜歡,曾數次使計想扳倒他,卻始終不得。最后,老蔣列出了龍云的“三大罪狀”:其一,阻撓政令;其二,危害抗戰(zhàn);其三,包庇左翼分子。
就這樣,1946年,龍云被押到南京。直到1948年12月,才在眾多友人的幫助下,逃出南京,到達中國香港。1949年8月,龍云等44人在香港通電起義,與老蔣徹底決裂。
應該說,龍云的起義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他直接影響了盧漢后來的決定,12月9日,名將盧漢也宣布和平起義,為云南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zhàn)火。
雖是舊式軍閥,但俠肝義膽、抗日有功,最終又能棄暗投明,這樣的人自然會在建國后受到我黨的重視。因此,1950年1月,龍云到達北京當天,咱們的朱德總司令還親自去看望了他。此后,他更是出任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二:不成器的龍三公子
龍云自己俠氣是很,但兒子卻令人一言難盡。龍云有3個兒子,長子、次子都被他送到法國學習軍事。唯有最小的兒子龍繩曾,讀了云南講武堂。
龍繩曾出生于1912年,他讀書期間,龍云已經是“云南王”了。仗著自己是龍家三公子,龍繩曾一向玩世不恭、不愿意走正途。他身邊總是圍著一群溜須拍馬的宵小之輩,在當地可謂囂張跋扈。
而龍云因軍中事務太忙,時常不在家,對這些事往往也只聽到細枝末節(jié),極少真正管這個兒子。直到有一回,龍繩曾闖下大禍,龍云才意識到兒子的膽大包天。
那天,孔祥熙之女孔令俊在重慶閑逛,恰巧遇到了龍繩曾。龍繩曾早就聽說她是宋美齡最疼愛的外甥女,全國范圍內她走到哪里,地方各級官員都是哄著、供著。
為了出風頭,龍繩曾便走上前去,當眾調笑起孔令俊來。誰知,這孔令俊也不是善茬。此女平日里仗著有姨媽宋美齡撐腰,也是個無法無天的主,欺壓百姓的事,她一件都沒少做。
孔令俊沒想到居然有人敢對自己無禮,氣不打一處來。她當場拔槍,和龍繩曾打起了槍戰(zhàn)。最后越打越激烈,形成了兩方的“混戰(zhàn)”。
兩個都不是啥好人,打起來也就罷了,偏偏受傷的卻是不相干的百姓。僅是幾分鐘的時間 ,就有多名行人受傷。最后還是軍方趕到場,才避免殃及更多無辜。通過這件小事,我們不難看出龍繩曾的個性:不顧旁人死活、極愛出風頭、囂張跋扈。
1949年,龍云在香港通電起義的消息傳到云南,習慣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龍繩曾就是再不愿意,也不得不帶著手下共3000多人的武裝力量,宣布“起義”。
對于龍繩曾的起義,解放軍顯然是歡迎的,畢竟這也算是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犧牲。為了表達對他的重視,云南軍區(qū)司令員陳賡,還特意邀請他到昆明相談。
此后,陳賡又是請他吃飯、給他敬酒,又是任命他為昭通警備區(qū)副司令員??傊瑹o論是在面子上,還是在里子上,都是給足了他的。
對于這一切,龍繩曾表面上也確實做得挺好。他接過陳賡的酒杯,一口悶掉,還當眾向陳賡承諾:“以后,我們就都是兄弟了!”
但事實上,龍繩曾卻從未與國民黨真正斷過。退守中國臺灣的蔣介石認為,無如何西南地區(qū)都是不能輕易放棄的。因此,在離開重慶之前,他就在西南地區(qū)安下了大量特務,準備隨時給新中國致命的打擊。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早就摸清了龍繩曾的個性,知道這是一個“野心家”。于是,老蔣干脆給他頒了兩個大官職,一為“滇東北軍政長官”,一為“滇黔川康剿共總司令”。
龍繩曾早前從來沒有當過這么大的官,自然受用得很。而蔣介石此人在“畫餅”這件事上,也確實是很有一套的,他在電報里向龍繩曾承諾了不少好處,又不斷夸大自己在西南留下的勢力。因此,以為有了蔣介石撐腰,龍繩曾的膽子便愈發(fā)大了起來。此后的他,做了3件令人不恥的事:
其一,陰奉陽違,擴充兵力。
接受陳賡任命后,龍繩曾本該回到昭通,積極整編自己原來的部隊。但他卻以當地山區(qū)多、彝族人多、部隊分散為理由,反復拖延整編時間。每次我軍代表問到他,他總是一副為難的樣子。
其二,勾土匪武裝,為禍一方。
當時,龍繩曾在老蔣的授意下,四處搜羅特務、土匪,組成了一個人數達8萬多的土匪武裝。這些人在當地為非作歹。僅是1950年春天的兩個月時間,這些土匪武裝就挑起了一系列流血事件,令百姓苦不堪言。
其三,殘害我軍將士。
為了督促龍繩曾盡快整編,陳賡當時派出了不少軍代表入駐其部。對這些人,龍繩曾不敢來明的,便使出下三濫的手段。
比如我軍第43師128團進駐后,龍繩曾居然將烈性毒藥投入團長、副團長的飲用水里。最終,導致副團長郝世貴不幸逝世。對于這一樁樁事,當我軍問起時,他總是做出一副無辜的樣子,稱:“我不知道有此事發(fā)生!”
眼看龍繩曾仍在招攬烏合之眾,陳賡和眾將領們判斷,他背后必然有蔣介石的支持,一旦一切到位,其叛亂是必然的。
也就是在這時候,便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陳賡的一封加急電報,被送到了鄧小平手上。正如陳賡在電報中提到的,咱們對龍繩曾當真是仁至義盡了。為了讓他回頭,我軍從上到下,多名軍代表都找他談過話,算是給他最后的機會。但這一切,都是徒勞。
鄧小平在仔細分析情況后,親自拍板:平叛。
6月18日,龍繩曾果然發(fā)動叛亂,率部襲擊我軍昭通警備司令部,并殺害了3名軍代表。陳賡根據鄧小平的指示,正式下達平叛指示。
龍繩曾原以為自己的力量不小,又有特務和土匪們接應,必能一舉成功。然而,他最終還是小看了解放軍的戰(zhàn)斗力。事實上,他的一舉一動早就在我解放軍的監(jiān)控之下,陳賡也早就料到了他叛亂的時間。到最后,我軍僅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完全控制了局面。龍繩曾被當場擊斃,叛亂被平息。
這次平叛,我軍共繳獲60炮兩門,各種炮彈46發(fā),炸藥108公斤。要不是提早有部署,這些炸藥一旦爆炸,結果將不堪設想。除此之外,還有龍繩曾專門用來和中國臺灣方面聯系的電臺等。
龍繩曾被擊斃的消息傳開后,發(fā)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昭通百姓歡喜雀躍。百姓苦龍繩曾久矣,聽說他被擊斃,都拉著解放軍的手說:“你們真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第二件事,鄧小平向中央上報。此事畢竟關系到龍云,鄧小平在給中央的電報里如實寫道:
“龍匪被撲滅,大涼山彝民及川、康、 滇、黔邊區(qū)工作,今后好做些。”
鄧公的話,可謂一針見血。西南各種勢力盤根錯節(jié),龍繩曾之死讓特務們、土匪們,一個個對解放軍聞風喪膽。
三:龍云的晚年
鄧小平的情況報告?zhèn)鞯奖本┖?,正在北京忙于各種事務的龍云,顯然是不高興的。當時,他對于兒子在昭通干的那些事,也完全不知情。站在他的角度,兒子過去無非是頑劣一點,還到不了被擊斃的程度。
龍云的不服氣,也傳到了毛主席耳朵里。毛主席辦事一向以理服人,當即指示龍云自己回云南查看情況。于是,66歲的龍云便火速乘坐飛機,直飛云南。
得知他的到來,陳賡頗為客氣,率部在云南軍區(qū)接待了他。當他問到兒子的情況時,陳賡等人擺出了一系列證據:蔣介石給龍繩曾的委任狀、各種往來電報文件,等等。同時,負責平叛的同志們也把雙方交戰(zhàn)時的情形,一一說清楚了。
聽完這些,同志們怕龍云還是有情緒,便邀請他再去昭通了解一下情況。畢竟,那里的老百姓對龍繩曾的所作所為,可是再清楚不過了。
此時的龍云,早已被這一系列證據“說服”。龍云和蔣介石“斗法”大半輩子,沒想到兒子卻能被老蔣收買,做出了這樣的事。于是,龍云對解放軍同志們說了兩句話:一句是“我兒子很壞”;另一句是“謝謝”。說完,他便匆匆返回北京了。
龍繩曾的下場,完全是他咎由自取,鄧小平和陳賡及時做出部署,避免了百姓遭殃。不過,雖然兒子為禍一方,但老子確實是英雄。在這件事上,龍云在了解清楚情況后的深明大義,也是是值得贊嘆的。此后,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為新中國建設出力良多。
1962年6月27日,龍云因急性心肌梗塞逝世于北京,享年78歲。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中央特意組織了治喪委員會,由陳毅元帥親自擔任委員會主任委員,為他安排后事。在盛大的公祭儀式后,龍云的骨灰被送至八寶山。
正如周總理在吊唁龍云時所說的,龍云有4大功勞:抗戰(zhàn)有功、反蔣有功、民主運動有功、回歸祖國有功。能得以安葬于八寶山,并被載入云南抗日史冊,正是祖國和人民對他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