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吃完飯,特別是晚餐后,就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看手機、聊天等。更有人“暈飯”,吃完飯后就躺在床上睡一覺。飯后做這些事確實讓人舒適,但卻讓健康大打折扣,日積月累,疾病就會找上門。
飯后保健是十分重要的養(yǎng)生方法,我國古代養(yǎng)生家都非常重視飯后保健。老年人腸道消化能力變?nèi)?,更需要在飯后做一些事情來幫助消化。下面介紹幾條食后養(yǎng)生經(jīng),簡單易行,長期堅持可以延年益壽。
一、食后漱口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食畢當漱口數(shù)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笔澈笫?,可保持口腔濕潤度和清潔,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減少口腔內(nèi)細菌數(shù)量,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并可降低胃腸患病率。
正確的漱口方法是,將漱口水或清水含在口內(nèi),閉上嘴,鼓動兩腮與唇部,使水液在口腔內(nèi)與牙齒充分接觸,并利用水力反復地沖洗口腔各個部位,清除掉存留在牙齒各處縫隙的食物殘渣和軟垢。漱口必須持之以恒,每食后必及時漱口,漱口水以淡鹽水和茶葉水為佳。
二、歇一會兒
吃完飯后靜坐休息10 30分鐘,再去睡午覺、散步或是做別的事情,這對于肝臟的保養(yǎng)很有益。吃完飯后閉目養(yǎng)神,能使血液多流向肝臟,供給肝細胞氧和營養(yǎng)成分。對于胃下垂的老年人,飯后最好適當平躺一會兒,因為胃下垂受體位影響大,平躺時感覺稍好些。
三、揉揉腹
臍腹部相當于胃幽門腺的腸腺部位,頻頻摩擦可使胃腸蠕動加快,胃液增多,有助于消化和排泄。
孫思邈就提倡“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認為“食畢摩腹,能除百病”。宋代養(yǎng)生家劉詞在《混俗頤生錄》中也說,飯后宜“先以手摩肚數(shù)十下,兼仰呵氣二十下”。食后摩腹還能作為一種良性刺激,經(jīng)神經(jīng)傳入大腦,有益于內(nèi)分泌功能的調(diào)節(jié),對治療多種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膽囊炎等疾病有幫助。
具體做法是: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 30圈。
四、聽小曲
中醫(yī)古籍《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钡兰乙灿小捌⑴K聞樂則磨”的說法。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進食欲,并有助于消化;而飯后欣賞音樂,可以愉悅心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波蘭醫(yī)學專家曾建議胃病患者每頓飯后聽一聽巴赫的音樂唱片,以促進他們的胃病痊愈。
不建議老年人聽喧鬧嘈雜的聲音、強烈激昂的音樂、纏綿悲哀的曲調(diào),否則會對情緒和消化功能產(chǎn)生不良影響。
五、慢慢走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曾說:“食畢行步踟躕(要走不走的樣子)則長生?!薄稊z養(yǎng)枕中方》記載:“食止行數(shù)百步,大益人?!闭f的是食后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于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同時飯后散散步,還能消耗一定熱量,起到減肥作用。但食后不可疾步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散步的時間應是在飯后20分鐘,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體質(zhì)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疾病者飯后不宜散步,應平臥10分鐘。
六、練跪姿
據(jù)報道,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還沒發(fā)明椅子之前,醫(yī)史資料中竟找不到肥胖癥、腸胃病的相關記載。而在椅子發(fā)明之前,人們多采用跪姿來談話、吃飯等。跪姿練習適合運動量不夠的人,特別是飯后做一做效果更好。如果吃完飯后還忙著辦公,或是窩在沙發(fā)上,腸胃容易“鬧情緒”,變成“小腹婆”“小腹翁”的概率也會大增。跪立姿勢有利于腸胃蠕動,防止腹部脂肪堆積。
此外,跪著走一走也有“引血下行”的作用,可戴著護膝做一做。足部離心臟較遠,供血相對不足,跪著行走,氣血容易流向膝蓋,足部的供血也會更充足,還有一定的驅(qū)寒功效。當然有下肢骨病疾患的人不宜采用此法。
七、要制怒
古人云“食后不可怒,怒即食積”“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進食后,若處于惱怒煩悶的情緒之中,會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中醫(yī)認為“怒則氣上”,生氣發(fā)火會使腸胃氣機紊亂,不利于消化吸收。
八、嚼口香糖
當胃酸分泌過多時,會出現(xiàn)燒心的感覺。英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咀嚼口香糖有利于緩解燒心的癥狀,保護胃腸道。嚼口香糖不要少于30分鐘,這樣才能保證口腔中產(chǎn)生充足的唾液來稀釋食道和胃中的胃酸。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吃檸檬或橘子等酸性口味的口香糖,否則會加速胃酸的分泌,加重燒心癥狀。
本文合作作者:王延群